> 城市

在周至,有一個裝滿“扶貧故事”的超市

在周至縣的樓觀臺旅遊景區附近有一家特殊的門店——“西安扶貧超市”,這裡將困擾山區貧困村脫貧發展的“賣難”問題與制約城市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農産品“買難”問題進行雙向深入研究,將直接消費與扶貧工作有效融合。整合資源搭臺子、科技助力寬路子、創意行銷樹牌子,“小超市”趟出了消費扶貧的新路子。

在這裡,消費就是扶貧

“去哪兒都是買東西,在這裡買的原生態、綠色健康、價格合適,還能為扶貧奉獻一份心意”,馬先生一邊在店裏選購農特産品、手工藝品,一邊對記者説。

“在這裡,消費就是扶貧”,醒目的宣傳語直抵人心,讓人禁不住思考其深刻含義。

對於扶貧超市而言,萬萬不能僅靠長期消費人們的同情心而去産生有限的經濟價值,得有“真本事”。

如何將貧困地區群眾現有的勞動力資源、高品質産品資源和政府及企業自身優勢進行有效整合,充分運用符合市場化的運作手段,讓好的創意無限萌發,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共建共用解決城市人群生活痛點。

“走市場化道路助力産業脫貧”,這便是“西安扶貧超市”給出的答卷。

建設“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大平臺”

曾經有一種現象,一些貧困地區急於發展産業,僅一味的要求農戶種植或産出某類農産品,群眾依託“綠水青山”生産出的農特産品,受困于交通限制、市場供求關係、産品策劃、包裝行銷技巧等各種因素,導致産品走不出大山,賣不上好價錢,“綠水青山”沒能變成“金山銀山”。

西安扶貧超市負責人宮世峰告訴記者,“扶貧超市”的組建整合了各方資源,形成了“政府+企業+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就是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農戶三方自身的協調、運營和好産品的專長,聚力合作助發展。

周至縣渭泉村貧困戶楊相琢家所産的玉米品質優良、籽粒飽滿、色澤純正。加工成的玉米糝富含維生素E、纖維素,熬粥味美醇香。在扶貧超市的貨架上,2斤裝的玉米糝賣5元錢,按照目前的售價標準,當銷售到3500袋時,她家就能達到脫貧的收入標準。扶貧超市真正實現了讓農戶的産品直達消費者,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在“西安扶貧超市”,像這樣的産品還有很多,超市先後推出了“徐光來家的土蜂蜜”、“陳西海家的玉米糝”等招牌産品,幫助貧困戶徐光來在短短3個月內就銷售土蜂蜜500余罐,收入13000多元;引入新科技手段,推出“智慧蜂箱”訂單式飼養産品,由貧困戶使用蜂箱,消費者認養蜂箱,提前解決蜂蜜銷售問題。

據了解,目前“西安扶貧超市”的組建運營主要由國有企業——曲江樓觀旅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具體負責,運營過程中企業不分享利潤,讓利於民、以扶代濟、以買帶幫。

截至2019年1月,“西安扶貧超市”産品已達13大類、200余個品種,供貨體系已經涵蓋全省10個設區市、30余個合作社、900余戶農戶,形成穩定供貨渠道與較為完善的供銷體系。

帶來鄉村的“味道”,創新助力消費扶貧

除了解決“賣難”,在解決“買難”方面,“西安扶貧超市”(大唐不夜城店)在2018年投入運營後也獲得了顯著的效果。

手工布鞋、竹編製品、刺繡、土布、秦嶺山珍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産品,放在農村不值錢,但在城裏人眼中卻是星光熠熠,價值得以凸顯,消費者感受到來自鄉村的氣息,一時間,手工布鞋等成為熱門旅遊商品。

與此同時,針對土豬肉、土雞等農産品的“非標準化”問題,扶貧超市利用春節期間城市消費者購買肉禽旺季,在大唐不夜城等銷售點開展“年貨眾籌”購買活動,由多人拼購一頭土豬,宰殺後直接通過物流配送到消費者家裏,便利消費者購買的同時擴大了産品銷量。

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共建共用,解決痛點,“西安扶貧超市”還在嘗試著不斷創新。

著眼于解決城市居夜晚吃飯問題,“扶貧生鮮車”在西安南郊電視塔地鐵口處進行了試運作。通過利用回城班車等閒置運力資源將上午從田間地頭采摘的生鮮蔬菜送往城裏銷售,一至兩元一份的蔬菜很快便銷售一空,“扶貧生鮮”初戰告捷。

如果説西安大街小巷的“放心早餐車”解決的是城市居民早間吃飯問題,那麼“扶貧生鮮車”的誕生就是瞄準城裏人的“晚餐經濟”。除了“扶貧生鮮”,像“扶貧民宿”、“共用農莊”等一批新的創意正躍躍欲試,這無疑為消費扶貧增添了新的活力與動能。

圖説:對鄉村群眾而言,被扶貧超市收購的手工藝品、傢具、勞動工具等老物件在這裡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産業扶貧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有了優質的産品、好的銷售渠道,但這還不夠,消費者體驗是真正的“試金石”。

“我們在銷售過程中發現蜂蜜越是小瓶越好賣。哪種商品賣得好、多大的重量便於消費者購買攜帶、什麼樣的包裝更符合目前消費審美、不同區域和類型消費者對産品的定位要求都各有不同”。宮世峰分析説。

扶貧超市通過對日常消費數據的研究分析,得出市場對扶貧産品的大致需求情況。用“以銷定産”來指導制定更精準的産業扶貧舉措,使産業幫扶項目更好地與市場接軌,切實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

圖説:扶貧超市二樓的“愛心貨倉”放滿了西安廣大市民捐贈的物品,小到文具、衣物、大到閒置的家用電器傢具。在這裡,貧困群眾可以按照積分領取捐贈物品。每到兌換日,這裡像“趕集”一樣熱鬧。

截至目前,“西安扶貧超市”銷售大數據分析已覆蓋在售的200余種産品,並按市場需求和利潤細分出5個不同等次,指導制定銷售策略;同時,向供貨的貧困村及貧困戶反饋市場數據50余次,讓産業扶貧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聚力三方優勢增強脫貧致富帶動力

扶貧超市不僅僅要幫扶像楊相琢、徐光來這樣的貧困戶,更是著眼于增強對集體經濟發展的帶動,以便形成更強的脫貧致富帶動力。

記者了解到,在“西安扶貧超市”的運營過程中,由西安市扶貧辦牽頭組織制定了“政府+貧困戶+扶貧超市”的集體經濟扶持模式:超市負責銷售,貧困戶負責供貨,對於市場反響好、需求大的産品,就扶持當地成立合作社,由致富能手牽頭,貧困戶和一般農戶加入,合作社負責生産和品質初控,同時也確保了穩定的供貨。

圖説:扶貧超市各門店聘用的貧困戶營業員每月還有穩定收入,基本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按照這種機制,扶貧超市通過與曲江新區扶貧辦密切合作,已在周至縣樓觀鎮扶持成立了手工藝品製作、土雞養殖等3家合作社,並全部實現盈利,帶動50余戶貧困戶及農戶加入,有效提升了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産業的積極性。(陜西網記者 劉碩 攝影 葉建峰)

記者手記:在西安扶貧超市,不大的二層樓裏卻裝滿了“扶貧故事”,每一件包裝精美的商品背後都是幫扶幹部智慧的結晶。在這裡,人們能夠發現鄉村之美、也能審視鄉村之美、更能守護鄉村之美。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能用實際行動助力消費扶貧,對貧困群眾而言,這裡則更像是一條邁向致富的“星光大道”.......

來源:陜西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在周至,有一個裝滿“扶貧故事”的超市)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