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利劍帶來濟南之變 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稿源時間:2018-08-23 14:39:47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曉明 責任編輯:高靜
【摘要】越來越多的濟南人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而綠色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老百姓創造更好的生産生活環境。濟南的變化,不僅僅是影響老百姓環保獲得感問題的迅速解決,也不僅僅是城市生活環境的改變,從長遠看更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還有整個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泉城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本報記者 趙曉明 攝)

  濟南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生態立市,同時借助環保督察,讓一批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保問題得以迅速整改,更進一步地倒逼了城市轉變發展方式、提升了城市的發展水準。生活在濟南的市民也切身感受到濟南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城市發展更注重“綠色”了,人們的環保理念和意識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強了。

  生態環境之變

  天藍地綠水清,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不知從何時開始,“泉城藍”成為形容濟南空氣品質優質的專屬名詞,從去年特別是十九大以來,這個詞隔三岔五就要被全市人民念叨一下,因為在濟南見到藍天的日子越來越多了。

  2017年,濟南的空氣良好以上天數達到185天,同比增加22天。而在2018年1-7月,濟南市區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再度比上年同期增加17天,達到了102天,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6.13,也比上年同期下降17.7%;而PM10、PM2.5、SO2、NO2的濃度,比2013年同期分別下降44.5%、54.0%、79.4%、31.6%。特別是2018年6月,不但改善率在“2+26”城市中位居第一,PM2.5月均濃度更是達到35微克每立方米,這是國家自設立PM2.5監測指標後,濟南這一數據首次達到國家標準。

  從城市排名上看,濟南去年以來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2017年全年,濟南有6個月退出74個重點城市排名後十位。進入2018年,濟南更是連續兩個月退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後二十位,且相繼創下歷史最佳排名。從曾經的“欣喜偶見藍天”,到如今的“心急偶不見藍天”,濟南市民面對空氣品質的心態發生著積極變化。

  好天氣不會總是從天而降,只有不斷自我加壓才能取得更大成績。自2017年第四季度起,濟南發起了“史上最嚴”的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打好“藍天保衛戰”。2018年7月,濟南出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力爭環境空氣品質比2015年改善35%,城市PM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53微克左右,臭氧逐年上升趨勢得到遏制,控制在每立方米160微克以下;空氣品質優良率不低於6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空氣品質各項指標滿足國家和山東省要求。

  藍天頻現,碧水常流。十九大以來,濟南水環境品質得以持續穩定提升。我市7個國省控斷面中6個水質優於目標類別、實現水質提升,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75%。小清河辛豐莊氨氮濃度年均值較去年同期改善39.9%,達到自2008年有線上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準。“水十條”任務正在全面落實,小清河污染治理攻堅全面加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本完成規範化建設任務。

  位列環保“三大攻堅戰”之一的土壤污染防治,同樣成功“破題”。作為落實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配套舉措,我市出臺《濟南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啟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禁養區、適養區、限養區三區全部劃定到位,禁養區清零,適養區內的污染防治設施得到進一步規範加強。

  發展方式之變

  淘汰落後産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搞環保與謀發展,似乎總是相互矛盾,難以兩全。然而事實證明,以犧牲自然資源、過度破壞環境為代價得來的發展註定無法長久。人們已經看清,一場猛烈的“環保風暴”,吹走的是低效、落後甚至是違法的發展方式,留下的或者將要産生的,則是那些具備綠色效能、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産業與行業。

  323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後,濟南成為全國首個完成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任務的省會城市。不僅如此,濟南還在大力推進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並在一個冬天裏完成11萬戶電代煤、氣代煤改造——僅此一項,就讓濟南少燒了十分之一煤炭。

  通過深化産業結構調整,我市完成東部老工業區62家企業搬遷,濟鋼實現全線停産。全市7200多家工地嚴格執行落實“四個一律”、“六個百分之百”的防塵降塵措施。各類“散亂污”企業迅速關停取締,7190家“散亂污”企業完成清理整治。樓下餐館擾民的油煙和噪聲迅速減少,禁養區內不符合規定的畜禽養殖場迅速關停搬遷,排到河道的污水迅速截污並接入了排污管網。

  我市還穩步推進油品升級和三級油氣回收工作。全面供應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全市域範圍內已禁止銷售不達標汽柴油。加油站三級油氣回收工作全面落實,建成區內187座加油站已完成改造,有效遏制VOCs排放增長。同時,為加快老舊柴油車的淘汰,2018年4月,濟南市發佈老舊柴油車報廢更新資金補貼實施方案,對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提前報廢的柴油車給予0.7萬元至4萬元補貼。僅此一項,濟南就拿出了5億元的“真金白銀”,預計提前淘汰老舊柴油車數量將達到5.1萬輛。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濟南從綠色發展中汲取了不竭動力,打開了經濟加速發展的新窗口,讓濟南從綠色發展中汲取了不竭動力,打開了經濟加速發展的新窗口,促進了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同步蝶變,為這座千年古城的繁榮帶來更多福祉。

  治理能力之變

  環保倒逼改革,城市提升駛入快車道

  越來越多的濟南人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而綠色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老百姓創造更好的生産生活環境。濟南的變化,不僅僅是影響老百姓環保獲得感問題的迅速解決,也不僅僅是城市生活環境的改變,從長遠看更是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還有整個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2018年1月開始,濟南醞釀許久的煙花爆竹“禁令”正式開始實施。從各級政府到企事業單位再到每一位普通市民,都對這項關係城市呼吸的大事給予了充分關注。2018年春節期間,濟南沒有聽到鞭炮聲,也沒有聞到硝煙味,空氣品質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未現重度污染以上天氣。“禁鞭令”為濟南帶來了久違的節日安寧,也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紛紛點讚和廣泛支援。根據12345的調查數據,市民對濟南“禁鞭令”規定的了解、支援、執行情況滿意、空氣品質改善明顯四個指標均打出了99%以上的高分,這在濟南民意調查的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

  經過一系列艱苦努力,2017年11月,濟南終於捧回了期盼已久的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在創城過程中,奮戰在一線的基層工作人員和廣大市民功不可沒。對於濟南城市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很多人感慨良多:樓底餐飲油煙擾民的少了,露天燒烤見不到了,企業“散亂污”現象大幅減少,濟南市民的生活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提升。執法者明顯感覺阻力少了,被執法者也更加理解生態環境對於城市的意義,他們之間的共識增多、分歧減少,“後創城”時代,濟南將目光聚焦在城市提升“十大行動”上,接續奮進。

  面對濟南一度治霾“悲觀論”,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一句“不靠颳風靠作風”,點醒了所有人。多找主觀原因,少找客觀理由,廣大環保系統幹部以此為抓手,主動提高政治站位,順勢而為。同時將上級督查作為政治上與工作上的“體檢”,深入挖掘人員潛力,全力投入中央環保督察、原環保部強化督查、省級督查等各項督查協調保障工作。2017年全年,濟南共完成強化督查整改1633個,未出現被環保部通報的嚴重問題,並多次被原環保部(現生態環境部)表揚。

  濟南重現藍天,很多人説,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又回來了。實際上,不管是秋冬還是春夏,那個“聽得見泉水叮咚,看得見一城山色”的濟南,已經從文學作品的美好描述,真真正正地走入了現實生活,像經過重新梳洗打扮的大家閨秀,帶著趵突泉的騰空勝景、大明湖的波光瀲艷、岸邊的楊柳依依,還有遠處的天高雲淡……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