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山東老年人朋友圈調查:群裏7條分享5條是謠言

稿源時間:2017-05-03 09:48:24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紅紅zhanghonghong
【摘要】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召開通氣會,就有效治理網路食品謠言展開座談,要加大對食品安全謠言製造者的處罰、追責力度,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使謠言無處遁形。

  一直以來,食品安全、養生類的資訊在網路上廣為傳播,尤其在微信朋友圈、親友群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睞。這其中不乏大量謠言,不少人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向身邊親近的人輸出這些資訊。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召開通氣會,就有效治理網路食品謠言展開座談,要加大對食品安全謠言製造者的處罰、追責力度,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使謠言無處遁形。

  女兒的煩惱:

  早上六七點收到母親的“騷擾”微信

  自從母親安裝了微信,學會了轉發,在省城上學的大學生小張就再也沒消停過。她經常在早上六七點鐘就收到母親微信消息的“騷擾”。她覺得母親轉發的這些東西是多餘的,她早就開始不看了,更不會轉發。

  “雞湯類的文章、防詐騙的都有,大部分還是有關食品安全的。這個不能吃,那個有毒、致癌。”小張説,起初母親給她發這類文章的時候她還看一看,回復一句“看到了”,後來索性連回復都不回復了,任由母親轉發,隔幾天就會攢很多。

  小張告訴記者,閱讀微信中的這類資訊已經成了母親生活常識獲取的重要途徑之一,並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家裏的日常生活。“她看了之後會當真去做,關鍵是好多文章本來就是假的,她也跟著學。”

  “比如説以前傳香蕉泡過藥水,那段時間她就沒去買香蕉吃過。”至今,小張的母親説起這事還稱,吃香蕉總感覺像吃藥水一樣。不過她至今仍不知道,“香蕉浸泡的白色液體是甲醛或甲醇等有毒液體”是謠言。

  讓人吃驚的調查:

  150人中僅7人未收到過食安資訊

  像小張母親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她的同學小徐告訴記者,父親也經常轉發這類的資訊給她。

  在記者進行的一項對150多人的調查中,多數人都表示他們曾遇到過身邊人轉發食品安全的內容,僅有7人表示沒有接收到過這類資訊,也未在朋友圈看見過。剩下的絕大部分人都曾接收到或在朋友圈看過此類資訊。

  市民張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近一段時間以來他家裏微信群的聊天記錄。“速轉!十萬火急!!!”“各位家長注意了,這個東西千萬不能喝!”“不是嚇唬你,七點以後不要再吃它了!”這樣標題的內容不斷地滾動在家庭群裏。

  在一所中學上班的老師小劉告訴記者,不光是在朋友圈、親友群裏,雞湯類文章、食品安全類文章、養生文章甚至滲透到工作群裏。在辦公室,食品安全經常成為談資。“大家看到一些東西,就會説給其他人,彼此提醒一下。”

  五年前已被辟謠 現在仍有人信

  網上流傳的不少食品安全內容其實都是謠言,內容並不真實。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聯合17個部門單位共同主辦的2016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暨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發佈的數據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已經佔到了網路謠言傳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不少謠言被反覆傳播。

  市民張先生提供了10條家屬群裏分享的內容,其中一條是“最近醫院急診的患者比較多,大都是蘑菇中毒,今年蘑菇豐收,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在水焯蘑菇的時候放大蒜,如果大蒜變色了,就有毒,不可食用。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吃,會産生一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

  記者搜索這條資訊發現早在2012年就有該謠言,並演化出多個版本,當時就有多家媒體進行辟謠。濟南市餐飲協會、千佛山醫院營養學專家杜慧真告訴記者,造成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蘑菇本身有毒,並不是説蘑菇和茄子不能在一起吃。大蒜是否變色,並不能作為測量蘑菇是否有毒的依據。“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吃”的説法也沒有任何依據。

  記者查閱到,其他幾個類似“吃鮮水果能治愈癌症”“煮東西先把水燒開,不然會有致癌的危險”“國務院防癌辦發佈抗癌防癌蔬菜排行”等內容也均屬於謠言,早已被辟謠。

  原因一:心理需要

  50歲以上人群中八成多關注食品安全

  在有關食品安全的話題上,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態度有明顯差異。

  濟南心理衛生協會副會長張洪濤認為,中老年人普遍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而轉發這些內容的人則是出於一種求關注、求交流的心態,想用新奇有用的資訊來與他人産生交流。調查問卷中,50歲以上的人中88%都表示關注食品安全,41歲至50歲的人中也佔了39%,年輕人則在14%左右。

  相比于處在事業打拼期的年輕人所關注的成功學、心靈雞湯等,中老年人更在意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健康問題。50多歲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平時經常看到媒體曝光食品安全問題,所以看到疾病預防和食品安全資訊就很敏感。

  原因二:甄別能力差

  “覺得微信裏分享的不會有假”

  另外,在4月17日國家食藥監總局舉行的通氣會上,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分析,有不少食品安全的謠言利用誇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本原和全貌,假借權威機構的名義,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認知。此類謠言因為與事實真相“魚龍混雜”,較難甄別,也不易取證,辟謠難度較大。

  市民張先生向記者提供了10條家屬群裏分享的內容,其中,“這東西喝了就等於死”“晚年不想得癌知道這一點就夠了”等3條連結已經被刪除,其中1條顯示被投訴。而剩下的7條食品安全內容中,記者查閱發現,其中5條被明確證實屬於謠言。

  濟南市民韓女士告訴記者,她之前看到過的一條內容很嚇人,稱家裏常見的兩種液體一旦混合,馬上就能致人死亡,她隨後就在朋友圈轉發了這類內容,但現在已經被刪除。

  不少中老年人缺乏對資訊的甄別能力,媒介素養比不上年輕人,輕信微信上的內容。“像我的父母,他們對微信的理解跟咱的理解不一樣,他們覺得微信裏的東西就像電視裏播出的東西,不會是假的。”市民小張告訴記者。

  原因三:情感行為

  出於對親人的關心,要盡到提醒義務

  據張洪濤介紹,不少中老年朋友對新事物的認知度不夠,法律意識淡薄,不排除一些中老年人人云亦云轉發相關內容的情況,但也有很多父母轉發這類消息是出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保護,是基於情感的一種行為。“父母害怕子女因一些隱性的危險而受到傷害。”

  在調查問卷中,有近一半的人認為轉發這些內容會對他人的生活産生幫助。

  濟南的王女士認為,微信圈子就是把實際生活圈子搬到了社交平臺上。在實際生活中,大家吃飯、閒聊的時候經常會談論食品安全問題,在微信家庭群裏,轉發食品安全的內容本身也很正常,是家庭成員之間通過網路溝通的一項議程,也是基於維護家庭成員之間粘性的需要。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