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企業+農戶" 山東傳統手工藝迸發脫貧新動力

稿源時間:2016-08-07 12:54:40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zhanghonghong
【摘要】 "企業+農戶 " 山東傳統手工藝迸發脫貧新動力---一幅用傳統絨繡工藝製作的孔子半身像,安靜地放在山東臨沭宗榮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展廳裏。

  新華社濟南8月7日電(記者蕭海川)一幅用傳統絨繡工藝製作的孔子半身像,安靜地放在山東臨沭宗榮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展廳裏。繡像針腳細密,遠遠看去如同一張照片。“這是一位貧困戶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繡的,市場價格達到4800元。”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企業總經理莫宗榮説。

  在展廳的隔壁,39歲的李華紅正埋頭刺繡,不同顏色的絲線上下穿梭。兩三年前,李華紅手裏攥著的還不是繡花針,而是鋤頭與犁。那時候,李華紅家裏承包著七八畝耕地,自己雖然腿腳不便,可依然要經常下地侍弄小麥、玉米。“現在到車間上班,每天能掙五六十塊。這份工作不辛苦,家裏人也支援。”李華紅説。

  像李華紅這樣的員工,這家企業裏還有許多。目前,通過“企業+農戶”的脫貧模式,公司帶動131戶困難家庭就業脫貧,其中66戶還是殘疾人貧困戶。“每人每月平均工資1000多元。年末歲尾還有年終獎,最高的能拿到6000元。”莫宗榮説。

  有的人因一針一線脫了貧,有的人因尋常的柳條過上好日子。臨沂金柳工藝品有限公司2015年柳編製品出口額達到1300多萬美元。企業360多名員工中,有五分之一屬於困難群體。

  “生産環節中一些輕體力的崗位,就留給這些員工。比如給柳編製品貼標簽、挂標牌,一月也有一千六七百元的收入。”董事長邱炳勝説,廠區外的加工點也招用下崗職工、無業人員,並實行無固定上下班時間、無生産任務等管理制度,最大程度讓貧困群體有錢賺、能顧家。

  但脫貧攻堅並不是簡單地給一份工作了事,精神世界的“扶貧”更為不易。臨沭縣縣委書記任慶虎表示,當地通過堅持“摘窮帽”“拔窮根”並舉,逐步探索出道德扶貧、産業扶貧和電商扶貧等模式。

  “學會一門手藝,不難。難就難在人窮志短,缺了那股精氣神兒。”莫宗榮告訴記者,自去年以來企業已累計培訓殘疾人200多人次。每輪培訓的第一堂課,都是一個多小時的心理輔導課,激發貧困群體敢於改變現狀的勇氣。

  臨沭縣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有63305人,如今這一數字已降至21565人。今年計劃完成1.37萬人脫貧,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完)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