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山東環保數據打假:用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

稿源時間:2016-05-09 09:27:16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jiangyunhui
【摘要】山東環保數據打假:用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作為山東省環境資訊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主任,他忙數據分析,忙執法檢查,還忙著到全國各地講課——現在,他已經是打擊污染源監測數據造假的專家。按照現行規定,線上監測設施是企業治污設施的一部分,數據造假通常按照不正常使用治污設施進行罰款,頂格處罰是廢氣企業一次5萬元、廢水企業一次10萬元。

 

 

 

  執法人員在棗莊登上60多米高的平臺比對檢查自動監控設備。

  石敬華很忙。

  作為山東省環境資訊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主任,他忙數據分析,忙執法檢查,還忙著到全國各地講課——現在,他已經是打擊污染源監測數據造假的專家。

  石敬華長得粗壯敦實,身上都是故事。記者跟著他、磨著他,連續地走、不斷地看、起勁地聊。

  不到3年時間,山東省查處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件36起,移交公安機關19起,拘留20多人。他和他的10位同事參與了所有的查處。部門同事多是年輕小夥子,執法打假行動中爬墻上房攀煙囪,個個好身手。

  貓捉耗子一大堆,戰果閃閃亮,心頭卻沉甸甸。

  一些企業和地方,在監測數據上做手腳,偷排披上了偷數據的“隱身衣”。去年6月環保部通報7起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山東佔了4起。

  就在那次通報會上,環保部不但沒有對山東提出批評,反而特別介紹了山東經驗,如何提升監控水準,如何“以牙還牙”,如何技術反制……末了,這位負責人解釋説:不是山東做得不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的手段多,容易發現問題。

  山東的手段當然多。石敬華打開電腦,課件豐富充實,講起來頭頭是道,信心百倍地要與數據造假鬥到底。

  這樣的自曝“家醜”、自斷“退路”,在更大背景上,得益於山東省委、省政府實事求是的態度。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説:“主要領導跟我講,不要管別的地方怎麼樣,山東要堅持實事求是。有這樣的胸懷,山東的環保工作就幹得開、幹得好。”

  “自曝‘家醜’,自我揭短,不怕數據難看嗎?”記者問張波。

  “實事求是天地寬。再難受也要堅持實事求是。”張波揮揮手,“現在可能數據難看一點,心裏難受一點,但這是推動我們工作的動力。堅持下去,我們自己跟自己比,就會逐年改善,持續進步,就能跟老百姓交得了差。哪怕眼下倒數第一,也要沉得住氣。”

  數據品質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張波這樣認識數據監測的意義:“數據監測是環保工作基礎中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就會影響環境管理和環境決策,誤導公眾,影響政府公信力。”

  “所以,”他一字一頓地説,“對環保數據造假必須零容忍!”

  不打招呼,獨立調查

  每一次打假都是一場戰鬥

  “我今天出差,晚上不回家了。”

  給妻子這樣打電話,石敬華已記不清有多少次了。電話那頭,妻子本能地要問去哪,頓了頓,最終沒問,挂了電話。

  有時候問,丈夫也是支支吾吾。他幹的是環保執法檢查,每次行動嚴格保密,只有行動小組的兩三個人知道。對此,妻子早就習慣了。

  接到舉報,分析數據、研究方案,對石敬華來説,意味著又一次執法打假行動即將打響。

  行李包平時就放在辦公室,抓起來背上就出發。走廊東頭是器材室,整齊擱放著幾十個黑箱子,上面寫著“監控執法”。有煙氣採樣儀,有手持式煙氣分析儀,一應俱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陣清點檢查,“啪噠啪噠”關好鎖扣,人已經出現在走廊裏。

  “手機!別忘了充電寶!”身手利索的石敬華,一邊走,一邊回頭提醒同伴,手裏是幾十斤重的採樣儀。

  每一次獨立調查行動,都是一場戰鬥。

  何謂獨立調查?這是山東省環保執法檢查的“撒手锏”,即不打招呼不通知、不用當地陪同,一竿子插到底。

  “以往調查,由省市縣環保部門聯合查處,會事先通知當地環保部門,呼呼隆隆十幾人,行動慢,效率低,還容易走漏消息。當地做好了充分準備迎接檢查,路線和內容也常常是當地安排好的,很難發現真正的問題。”山東省環保廳環境監測處處長張慶偉説。

  獨立調查就不一樣了,規定“四個自行”:自行安排調查路線,自行安排食宿,自行安排檢查的時間和企業,自行安排匯總情況。“改變了以往看材料、聽彙報、走過場的套路,每次下去,幾乎都能抓到‘大老鼠’。”張慶偉説。

  “注意保密”,是每次行動前反覆強調的紀律。保密到什麼程度?差不多當天,組員們才知道去哪,去檢查哪些企業。“就我們兩三個人知道,連廳長等領導都不知道,事先也不需要向領導彙報。”石敬華不無“得意”地説。

  “出發一般在下午,先是趁著白天到企業周邊踩點,熟悉環境。等到晚上再行動,出其不意。”為什麼要晚上行動?張慶偉解釋説,“企業偷排偷放大都選擇晚上,不易被發現,再説造假痕跡也容易消除。”

  那次到萊蕪獨立調查,查處泰山陽光電力造假,乾淨利落。

  頭一天下午,檢查組悄悄到企業附近熟悉週邊。幾根煙囪高高矗立、吐著白氣,石敬華嘀咕著,問題會出在哪呢?

  第二天淩晨,天濛濛亮,驅車到企業大門口,石敬華衝進傳達室,亮出執法證,牽制住門衛。門衛睡意矇矓,醒過神來,遲疑著要摸手機,被石敬華一把按住。窗外,執法車輛一溜煙地開進廠區,直奔監測站房。

  “如果當時沒有牽制住門衛,他就會通風報信,監測站房工作人員就有時間把參數修改回來,就不好抓造假證據了。”石敬華介紹,這起造假,是企業工作人員修改斜率這項設備參數,從而使監測數據由不合格變成達標。

  這樣的行動,對石敬華來説,是家常便飯。妻子老擔心,有一次甚至説,有機會的話,你換個崗位吧。石敬華笑著勸她,你不用擔心,他們幹壞事,本來就理虧,能拿我咋樣?

  “畢竟是獨立調查,人少,常常又是在夜間,當然有風險。”張波説,查到違法違規的企業,輕則罰款,重則停産整頓,甚至對有關人員要採取行動措施,有的要拘留。觸動了企業利益,有的人當然急眼。

  張波由衷感慨:“這幾年,山東環保人具備了一種忠於職守、敢打硬仗、勇於擔當的精神。每一次執法檢查,明知有風險,沒有哪一個説我不去了。對環保違法,這種氣勢本身就是一種震懾。”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以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

  趕到莒州水泥公司,檢查組被門衛攔住了:有證件,也不能進,説是要請示領導。石敬華心急火燎:你干擾執法,要負責的。門衛一臉橫勁兒:負啥責?你能把俺咋著?

  這個情景,發生在一年半前。石敬華笑笑説,這樣的“閉門羹”,他經常吃。

  這起案例中,本是醫療器材的輸液管和針頭,卻被企業作為造假工具。不過,技術再“高超”,還是沒能逃過石敬華和同伴們的“火眼金睛”。

  在一個簡易工房裏,發現3個配氣瓶,其中一個瓶上連著輸液管,順著一根黑色粗管延伸,最後通過一個針頭插入自動監測設備採樣系統。兩根管子,用來導入配好的氮氣和氧氣,稀釋了採集氣體的濃度,數據顯示自然“合格”。

  他還提到一個細節:攝像取證剛結束時,一個穿著工裝的企業員工衝過來,三下兩下,將輸液管等工具迅速拆除,逃跑似的離開了現場。

  識假打假,既要經驗豐富,又要膽大心細。

  “一些企業之所以費盡心機造假,一方面是逐利心切,減少污染治理投入,擅自停運治污設施,為逃避監管,就在監測數據上做手腳;另一方面是線上監測設施技術規範不夠完善,一些設施存在漏洞,也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張慶偉向記者分析道。

  造假辦法可謂“軟硬兼施”,五花八門。張慶偉介紹,軟體造假,包括修改參數、模擬數據等;硬體造假,包括破壞採樣管路、加裝稀釋裝置等。一共有10多種手段。“這些造假手段技術含量高,隱蔽性強,消除痕跡快,調查取證難,這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具有普遍性。”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用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是山東環保數據打假的主要措施。

  一個比電腦主機略小的螢幕,讓記者見識了山東研發的全智慧數據採集設備。機器安裝在企業監測站房,與自動監測設備直接連接,取消了可能用於造假的設備工控機,將關鍵參數固化到數據採集設備中,實現設備參數、運作狀態和監測數據“三同時”監控。

  “一旦參數或狀態出現異常,就可以立即報警、固定證據。並且,新系統還能自動保存監測設備技術參數、運作狀態異常情況日誌,以備執法人員查詢。”張慶偉説。

  石敬華告訴記者,以前市場上生産銷售的監測設備普遍存在技術漏洞,為不法企業篡改監測數據、逃避監管開了“天窗”、留了“後門”。9年來,山東省累計在省控以上企業安裝自動監測設備1800余臺(套)。“那麼多設備,被做點手腳,也在意料中。”

  監測設備生産商、聚光科技山東分公司經理李恒屾説:“一些客戶來洽談業務的時候,首先問你們的設備能不能修改系數,從而進行造假。有的甚至還提出,需要對造假技術進行培訓,好規避執法檢查。”因為不願在造假問題上向一些企業妥協,公司在全國市場先後放棄了1000多萬元的訂單。

  去年春天,山東省環保廳利用3個月時間,在全省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測專項整治行動。他們組織排污企業和設備生産商自查自糾,逐一整改。要求“凡具有參數修改、模擬軟體等功能,有可能用於造假目的的,應立即進行升級整改,無法整改的應當進行更換。”拒不執行的,予以曝光,“從採購名單中剔除,並不再對相應設備進行驗收聯網。”

  接到這樣的“最後通牒”,生産商紛紛“召回”有隱患設備,堵“後門”、關“天窗”。佔山東省控市場份額九成以上的17家廠商,分3批完成排查整改,並在山東省環保網站作出公開承諾。

  持續打假,讓執法者練就了“不凡”身手。石敬華總結為“四個字”——

  快。造假痕跡消除快,逼他們速度更快,讓造假者防不勝防。查處泰山陽光電力時,傳達室門後寫著省市環保局執法車輛的牌號特徵,以備門衛應急報信。幾年前,在某企業的電腦裏,石敬華竟然查到一份應付環保執法檢查的演練預案,讓他哭笑不得。

  準。通過數據分析,也能發現一些企業造假行為。這就需要他們經驗多、看得準。去年4月,監控中心發現臨沂某空氣點位二氧化硫數據偏高,懷疑周邊企業夜間偷排。調查發現,山東沂州焦化公司外排二氧化硫濃度超標15.8倍,比上傳省監控平臺的數據高了很多。原來,企業擅自修改工控機和分析儀參數,導致上傳省監控平臺數據大幅縮小,干擾了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作。

  細。造假手段隱蔽,執法檢查必須細緻認真,才能“拔出蘿蔔帶出泥”。查處中鋁山東分公司熱電廠,兵分三路,檢查3次,都沒有收穫。檢查人員冒著高溫、高壓、煙氣的危險,把胳膊伸進煙囪,用手機成功拍攝到造假裝置圖片,企業人員頓時蔫了。

  狠。山東規定,查實弄虛作假問題後,固定證據,按照全省環保、公安聯勤聯動機制,現場移交公安機關,現場辦案,24小時查實相關責任人,對其實施5到15天的拘留。省環保廳對造假單位實施頂格處罰、停産整治。

  “誰考核、誰監測”

  創新機制,避免行政干預

  “除了企業造假,還有一個是行政干預,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當地監測部門正常出具環境品質監測數據,對一些排污大戶搞地方保護。”張波説,“就山東而言,因為省委、省政府對環保工作十分支援,主要領導在這件事上定力很強,跟我講,不要管別的地方怎麼樣,山東要堅持實事求是。”

  如果説企業環保數據造假,帶來了技術反制和創新,那麼行政干預,則倒逼了監測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

  5年前,山東改變老辦法,實行環境品質“上收一級”管理、污染源“下放一級”管理。省級環保部門負責17個設區城市環境品質的監督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測下放到市縣級環保部門,即由原來的“考核誰、誰監測”改為“誰考核、誰監測”。

  “之前,環境品質的監測數據基本由各級環保部門自行監測上報,‘考核誰、誰監測’,很難避免同級行政干預。同時,為滿足監測資訊需求,需要各級都建立一支龐大的環境監測隊伍,難免導致機構編制膨脹、行政成本攀升,不可行。”張慶偉一針見血。

  “考核誰、誰監測”,易造成數據注水。用棉花、塑膠紙堵塞採樣頭,在採樣頭周圍灑水、噴霧的情況,執法檢查組都發現過。“那時候空氣品質監測,數據往往很好,可是與老百姓的感受大不一樣。”張波説,自行上報時,全省環境空氣品質良好率為95%,改革後降低為66%,這才是實打實的數據。

  石敬華明顯感到,改革後,省市縣三級責任更加明確,數據品質和排污監管的效率更高。“數據品質改善很大,數據準確性得到有效保障,真正為環境決策和管理起到了支撐作用。”

  與地方行政干預的博弈,可以説是“鬥智鬥勇”。“有的時候壓力很大。”一位市領導曾經對張波説:“人家別的地方怎麼幹,你就怎麼幹,不就完了嗎?你們搞什麼特殊啊?”

  不搞“特殊”,就沒有改革和創新。山東還搞了一個“特殊”,那就是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規定大氣環境品質同比改善的市,作出了貢獻,將得到省級財政補償的錢;大氣環境品質同比變差的市,拖了全省後腿,需要向省級補償。補償一個季度結算一次,1微克污染物的價碼是20萬元。

  這樣一來,各市壓力更大,誰都不想在排行榜上“墊底丟人”。過去一些市環保局長在當地市領導那裏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數據不改善,你就別幹了!”可是僅靠環保局長一個人,怎麼改善數據?

  原來是“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的基層環保局長們,如今普遍壓力小了。“現在不用管監測了,主要領導也干預不了,就解脫一些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市環保局長對記者説,“一些污染企業,是我們這裡的利稅大戶,牛氣哄哄,原來去好幾次都查不了。現在沒了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企業再也不敢肆意排污了。”

  並非沒有地方打歪主意。“有一個市與運營公司商量,幫當地調個數,結果很快就被我們發現了。原來是公司一個員工被私下買通,做了手腳。公司開除了這名員工,如果再發現第二次,公司將被逐出山東市場。”張慶偉説。

  伴隨著“誰考核,誰監測”,山東引入社會機構開展環境監測。以空氣品質監測站為例,公開招標3家運營公司、1家比對公司,負責全省144個空氣站的運營和比對工作,政府購買合格數據。

  監督方面,實行“運營公司內部質控,比對公司移動比對,省級環保管理考核,市級環保定期互查”,再加上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從而形成了“4+1”的監督模式,數據品質大為提高。現在全省空氣站平均設備運作率和數據準確率均達到90%以上。

  “造假就是犯罪”

  加大懲處,擠乾數據水分

  去年環保部通報7起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後,緊接著又召開了一個座談會,石敬華在會上作了發言。有記者提問,這個通報,是不是表明全國範圍內弄虛作假比較普遍?

  石敬華説,根據通報,全國有上萬個監測點,查出來只有10%左右存在問題。這些問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符合技術規範,或運營達不到要求,造成數據不符合要求;一類是數據造假,在這10%中,只佔很少一部分。

  石敬華就像個新聞發言人,侃侃而談。“反過來想想,個別企業為何弄虛作假?首先是因為環保部門的監測準確了,否則就沒必要造假了。所以,大家要對我們的監測數據有信心。”

  調查採訪中,不少人反映,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懲罰力度小,嚴重制約了目前的數據打假和環保執法成果。

  按照現行規定,線上監測設施是企業治污設施的一部分,數據造假通常按照不正常使用治污設施進行罰款,頂格處罰是廢氣企業一次5萬元、廢水企業一次10萬元。這樣的處罰額度,甚至比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用還少,對企業的懲戒作用有限。

  石敬華算了筆賬。一家大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用可達幾萬甚至十幾萬元,治污設施停運一天節約的錢,大大超出一次頂格處罰的數額。有的電廠,國家給的脫硫補貼一年幾千萬元,如果停運脫硫設施,省下來的錢就是自己的,因此頂格處罰對企業來説也是不痛不癢。

  “我的觀點,就是掌握公權力的人,為了政績,公然弄虛作假,欺騙公眾,就是一種犯罪。”張波説,“造假是主觀上的故意。你不是沒本事,你不是沒能力,你不是不知道,你是故意欺騙公眾,尤其是,你作為一個掌握公權力的官員,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當今社會還缺乏對數據造假的零容忍,對環保違法的懲處力度偏低偏輕。”張波建議,國家對監測數據造假現象應當態度更堅決,法規更嚴厲,從根本上杜絕造假行為。

  這也是石敬華最想呼籲的。“無論是現在的頂格處罰、停産整頓,還是拘留,我覺得,與國外先進經驗相比,都還遠遠不夠。如果處罰的額度可以再高一些,對責任人的處罰更嚴厲一些,加大懲處力度,就能真正震懾不法之徒。”

  “我們正跟省公安部門探討,看能不能實行刑事拘留,而不是現在的行政拘留,幾天就放出來了。”石敬華説,“此外,在拘留具體造假者的同時,對企業法人代表和造假指使者實施拘留。同時建立監測數據造假黑名單,讓違法企業和責任人無處容身。”

  一樁大氣領域公益訴訟,日前在東營開庭,被告是山東金嶺公司。東營市環保局執法檢查時發現:熱電廠私自更改監測站房、工控密碼,私自在監測機櫃加裝鎖具,私自更改一些參數設置,通過造假逃避監管、違法排污。

  由於該公司熱電鍋爐廢氣長期超標排放,廣饒縣環保局在去年3月和11月對該企業處罰5次,按日計罰總額達1500萬元。

  環保民間組織“自然之友”向當地法院起訴該公司,訴訟請求是,責令該公司停止超標排污及環境侵害,支付侵害期間的生態補償和環境治理費用,同時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

  對判決結果,人們拭目以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06日 20 版)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