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山東壽光浮橋村:“精神食糧”多了 “烏七八糟”少了

稿源時間:2016-03-05 08:40:21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gaojing
【摘要】在將近70歲的村民岳法起眼中,這兩年,村裏的“精神食糧可多了”。“村裏不但搞了社區文化中心,有電子書屋、老年活動中心,還有籃球場、活動廣場。”現如今,每天傍晚吃過飯,岳法起都會習慣性的和幾個“老夥計”到村裏的活動廣場遛遛彎,拉拉呱,還有些“爺們”拉二胡,敲大鼓,“生活甭提有多姿”。

  新華社濟南3月4日電(記者張志龍)在將近70歲的村民岳法起眼中,這兩年,村裏的“精神食糧可多了”。“村裏不但搞了社區文化中心,有電子書屋、老年活動中心,還有籃球場、活動廣場。”現如今,每天傍晚吃過飯,岳法起都會習慣性的和幾個“老夥計”到村裏的活動廣場遛遛彎,拉拉呱,還有些“爺們”拉二胡,敲大鼓,“生活甭提有多姿”。

  岳法起的家在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浮橋村。這個村是個農業村,290戶、1035口人大多以種植蔬菜,特別是種植早春青蘿蔔為生。這兩年,黨支部牽頭成立了浮橋蘿蔔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抱團闖市場,産品不但進入全國大中城市超市,還出口到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家,2015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9000元。

  物質生活寬裕了,精神也需要“吃飯”。浮橋村黨支部書記傅良信介紹,多數村民在2010年住進了新樓房,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各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多了起來。

  傅良信説,村裏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活動及好媳婦、好婆婆、和諧家庭等評選活動,為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還購置了科技、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書籍3600多冊,建立了遠端教育擴展站,成立了農民夜校。為了抓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制定了相關配套的村規民約、文明守則,利用廣播、板報、標語等形式,進行了廣泛宣傳。

  紅白喜事在不少地區成為老百姓沉重的負擔,但在浮橋村移風易俗的村規下,沒了攀比,少了折騰。“辦事都在村裏的服務大廳,既節儉又方便。”浮橋村紅白理事會會長劉國文説,去飯店一桌都是五六百元錢,而在村裏一桌只需要150元,菜肉都是自己購買的,做飯、端菜的都是村民幫忙,省下了服務費。

  除了菜品,浮橋村還在煙酒上做了硬性規定,煙只能用10元一盒的,酒用壽光産的本地酒。“以前,村民辦一場婚宴,需要花費2萬多元,現在只要5000多元就夠了,不僅讓村民省事,還節約了錢,杜絕了浪費。”劉國文説,農村辦紅白喜事,最怕攀比,自從村裏出臺了辦法,大家都這麼辦,也就沒了攀比。

  精神文化生活好了,亂七八糟的事就少多了。傅良信説,村內已連續十年無“黃、賭、毒”,無矛盾糾紛,無越級陳情,無邪教人員活動,無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發生。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