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企業是支撐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創新主體,更是為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提供強勁動能。日前,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北京永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落地成都,正式更名為成都永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無獨有偶,去年落戶成都的高新技術企業神經元資訊技術(成都)有限公司也在近日完成了1億元C+輪融資……新春伊始,科技“新”氣象不斷!
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23年,在蓉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3041家,增長13.3%。企業為何選擇成都?從成都“新春第一會”中就能找到答案。2月18日,成都召開全市提能“12345親清線上”做優一流營商環境工作推進會。對於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做強西部新質生産力高地的成都來説,企業的生長土壤尤為重要。
五年翻兩番
從2473家到1.15萬家
隨著去年“雙11”收官,極米科技再次毫無懸念地拿下投影品類銷售冠軍。在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波看來,從企業初創、穩步發展,再到登陸資本市場,極米科技與成都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一路走來,企業在成都發展獲得了多方面的支援。”
從車庫創業到産品走向全球,極米科技的發展史,也是在蓉高新技術企業的一部“成長史”。像這樣的案例在成都還有不少——成都海光積體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在落戶之初就得益於成都良好的創新生態;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在蓉攻克大尺寸菲涅爾透鏡製造技術,打破技術壟斷……
近年來,在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走出一條強勢上揚的增長曲線。2017年至2022年,在蓉高新技術企業從2473家增長至1.15萬家,實現五年翻兩番,年均增速36%,創歷史新高。成都市286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到100%;19家科創板上市(過會)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近九成。
做強原創技術“搖籃”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
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上,作為科創企業代表的成都賾靈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賾靈生物”)創始人陳俐娟被邀請列席。在小組討論時,她帶來了公司兩個進入臨床II期創新藥物的樣品。
值得一提的是,陳俐娟的另一個身份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
“從科學家‘轉身’做企業家,需要下定很大決心,我們想要‘遊上岸’!”陳俐娟直言,在創業的過程中,成都市、四川大學在建立研發場所、政策上給予科研團隊支援,提供了良好的軟、硬體條件。而就在近期,賾靈生物宣佈順利完成B輪融資。
成都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科教資源豐富,這也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提供了創新的“基本盤”。在成都高新技術企業名單中,能看到不少“科學家”實現“企業家”的身份轉變——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領銜創立成都威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短短7個月成長為獨角獸企業;歐洲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電腦與工程學院院長申恒濤領銜成立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
眼下,成都正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打造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而從2022年數據看,成都當時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共135家,其中94家依託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59.0%。
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
用行動給成都創新環境“投票”
2023年,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舉辦,吸引了世界目光。作為大會的主場館,成都科幻館諸多“成都造”的應用備受矚目。其中,在科幻館3樓C區平臺,引入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採用了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生産的碲化鎘發電玻璃作為屋頂裝飾。
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都中建材使我國成為首個自主擁有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的國家。勇闖創新“無人區”背後,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直言,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並不容易,但在成都這座幸福之城,讓他實現創新夢想,“成都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條件。”
如潘錦功一樣,高層次人才如潮水般涌入成都這座幸福之城,成為幸福的“蓉漂”。回國創業的李進創辦了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西南第一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清華校友潘思銘創立的成都市易衝半導體有限公司,幾年時間已成長為準獨角獸企業……這是企業與人才“用腳投票”的結果,實現了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如今,在蓉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量從2018年的14.5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27.6萬人,平均年增長率17.5%。(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松 綜合成都科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