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記者從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日,《四川省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發佈,該《導則》將於1月29日正式實施。《導則》對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總則、應急排查、臨時避險安置場地選址評估、應急監測、排危除險和成果編制等提出規範性要求,是全國首個規範震後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技術標準。
《導則》明確在地震應急響應階段,應按照安全性原則、時效性原則、優先處置原則,通過開展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臨時避險安置場地選址評估、應急監測與排危除險等應急處置工作,查明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情況,防控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風險,為地震災區居民臨時避險安置和現場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撐,最大程度保障地震災區居民和搶險救援人員的安全。
根據《導則》,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排查按縣級行政區組織,以鄉(鎮、街道)為單元採取基層報災與專業單位實地核查方式對地震災區全面開展應急排查,主要包括縣城、場鎮、學校、人口聚集區、分散農戶和存在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的旅遊景區、交通幹線、水利水電工程、工礦企業、工業危險源等區段展開。
根據《導則》,臨時避險安置場地選址要遵循安全便利性原則,選擇不受地質災害影響且易於搭建臨時帳篷和進行救災活動的安全區域,並應該對所有擬選定的臨時避險安置場地(含應急救援隊伍駐紮場地)開展選址評估。同時對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對建設場地進行適宜性評價。
在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監測方面,《導則》明確,應急監測應遵循簡易、便捷、實用的原則,建立宏觀監測、簡易監測、專業監測及人工巡查相結合的震後應急監測網路。專業應急監測應突出重點,重點對險情重、危害大、成災風險高的點位布設普適型監測儀器、邊坡雷達、三維鐳射掃描器等設備,實施監測預警。針對震後人力難以到達的特殊環境,應加強遙感解譯、無人機等遙測手段的應用。
此外,《導則》還明確,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排危除險要優先安排工期短、見效快、施工簡便的工程措施,鼓勵採用新型防治工藝和新型防治材料。根據應急排查成果,在綜合評價地質災害危害性和工程實施必要性、可行性與緊迫性的基礎上,制定排危除險方案,開展排危除險工作。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科學高效開展震後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四川省在系統總結歷次地震應急調查處置經驗基礎上,為進一步固化提升形成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機制,于“9∙5”瀘定地震後啟動開展了《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導則》起草工作。《導則》為震後搶險救災工作提供了有力技術標准保障,對快速、高效、有序處置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隱患風險、緊急評估避險轉移場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四川新聞網記者 夏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