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成都作為

來源:瞭望 時間:2024-01-09 18:10:07 編輯:趙丹丹 點擊:

成都交子大道商圈夜景 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 供圖
夜幕降臨,成都金融城雙子塔活力四射的燈光秀,吸引眾多遊人抬頭注目,成為這個西部超大城市的新地標。這裡聚集的不僅是火熱的人氣,還有超旺的“財氣”,一大批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頭部機構紮根於此,為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匯入不竭動能。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的重要部署。202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印發《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要求將成渝建設成為立足西部、面向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西部金融中心。
近年來,成都深入實施“金融機構聚集、金融市場提升、現代金融特色、金融創新驅動、金融開放擴容、金融生態優化、金融基礎設施聯通”七大工程,金融正在為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血”,成為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迴圈暢通、深度聚合的關鍵要素。
加快金融機構匯集
提升服務實體能力
2023年12月21日,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在成都正式揭牌開業。這是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設立的首批3家省級分公司之一、中西部首家分公司,也是落戶四川省的第6家養老保險省級分公司。西部首站落戶成都,既是雙方不斷深化務實合作的結果,也是對成都金融服務、營商環境和區位優勢的認可。
“金融中心是金融機構集中、金融市場發達、金融資訊靈敏、金融設施先進、金融服務高效的投融資樞紐。”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擎認為。近年來,成都大力實施金融機構集聚工程,招引和培育了一批門類齊全、功能完善、質效雙優的金融機構。
作為四川省首家城市商業銀行,成都銀行是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中堅力量之一。近年來,該行不斷提升服務重大戰略質效,吸引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2023年已累計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企業提供信貸支援超1800億元,為成都都市圈內企業信貸投放超1400億元。
“成都銀行認真履行地方法人銀行的職責使命,在金融服務高品質發展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至2022年,該行主要經營指標實現翻番,相當於用5年時間再造了一個“成都銀行”。截至2023年6月末,成都銀行總資産規模已突破萬億元大關,正式入列全國“萬億級”城商行。
近年來,成都不斷做大做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成都銀行、華西證券先後上市,成都農商銀行回歸國有。地方金融組織持續提質增效,中西部首家市級再擔保公司成立,國有控股融資擔保公司註冊資本金翻番,商業保理公司實現“零”的突破。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市已落戶金融機構及仲介服務機構2750余家,機構數量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其中,外資銀行業機構17家、保險機構28家,外資金融機構數量位居中西部第一。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更強,跨區域輻射的外延式發展動力更足。
以錦泰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作為第一家總部設在成都的全國性股份制法人財産保險公司,按照“根植成都、立足四川、依託西部、面向全國”的發展路徑,機構佈局由中西部連片發展向東部延伸,目前已在四川、貴州、陜西、重慶、甘肅、雲南、湖北、河南、河北等9個省(直轄市)設立各級分支機構143家,員工超過1700人。
當前,成都信貸市場資金支援充裕。2023年11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為5.81萬億元、6.03萬億元,均排名全國第6位,同比分別增長8%、13.1%,其中貸款餘額增量居全國第2。同時,保險市場功能有效發揮,2023年1~11月,全市實現保費收入1113.2億元,同比增長13.35%。
完善立體市場體系
提升資源輻射能力
近期,成都一批科技企業接連完成新一輪融資。
2023年12月13日,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宣佈獲得戰略投資,投資方為順為資本。中瓴智行專注于智慧網聯、人工智慧、移動互聯技術在智慧汽車、軌道交通等重要行業産業應用。
數日前,以低空出行、車載飛行為業務核心的沃飛長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中科創星領投,蘊盛資本、海睿資本、華西金智、四川鋒翅、空港資本跟投,華控基金追投。
“優化完善全生命週期的資本市場綜合服務體系,是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應有之義。”王擎説,成都著眼提升資本市場服務能級和功能,推進區域性乃至全國性金融交易市場建設,深入構建區域多層次資本市場,大力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聚力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綜合性服務窗口。
截至2023年底,成都擁有117家A股上市公司、累計首發融資額突破780億元,是全國第十個上市公司數量突破百家的城市,也是全國首個同時擁有上交所、深交所、全國股轉系統三個全國性證券核心機構區域基地的城市,區域要素市場達11家,其中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是全國唯一跨省區的區域性股權市場。
在資本市場和創業圈中,成都麓湖以資本活躍聞名,這裡是天府國際基金小鎮駐地。成都萬華投資集團董事、天府國際基金小鎮董事長姜濤説:“目前,小鎮已經入駐基金機構533家,管理社會資金總規模超過5180億元。”
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梁其洲説,成都將繼續打造西部股權投資基金髮展高地。成都構建了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産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多層次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體系。截至2023年11月末,成都共有中基協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34家,管理基金1476隻。此外,成都還大力支援各類企業債權融資,開展CDS(信用保護工具)等金融衍生品業務。
成都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3年2月開展信用增進業務以來,公司增資擴股至52億元,資本實力大幅提升,先後獲得中誠信國際、東方金誠、中證鵬遠三家國內權威評級機構評定的AAA主體信用等級。截至目前,已累計為22戶企業提供了逾120億元債券信用增進授信。

天府國際基金小鎮 受訪者 供圖
促進金融資源流動
提升發展支撐能力
依託成渝兩地初步形成並逐步擴大的資本集聚勢能,優質金融資源正加快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流動。
中國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牽頭建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金融支援工作協調機制,督促政策性銀行用好用足專項支援工具,建立項目建設貸款“綠色通道”,指導商業銀行加大項目配套融資支援,“一項目一專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國家重大水利工程青峪口水庫正在施工。2023年11月,水庫一期土石圍堰順利實現合龍,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青峪口水庫總投資43.6億元,是以防洪為主、結合供水、兼顧發電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四川省分行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針對重大項目“量體裁衣”設計方案,採用“投貸聯動”模式投放中長期水利建設貸款,有力確保了青峪口水庫建設順利開展。
精準解決企業經營性流動資金短缺、無擔保、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宜賓金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宜賓市一家動力電池負極材料生産企業。受益於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負極材料市場需求快速上升,企業流動資金需求增加。成都銀行通過天府科創貸,在四川省科技廳10萬元利息補貼後,以綜合融資成本約3%發放了1000萬元的貸款,且無需提供實物資産抵押擔保。
“我們與各市直部門尤其是産業部門加強對接,協調推介重大優質項目和資源,進一步推動金融要素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梁其洲説。

在成都農商行總行營業部大廳,工作人員協助客戶辦理業務(2023年9月20日攝)劉曉月 攝
一體推進成渝協同
夯實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基礎
成渝地區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近7%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是西部人口最稠密、産業基礎最雄厚、市場空間最廣闊的區域,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和戰略縱深所在。西部金融中心集聚各類金融要素,助力區域高品質發展。
王擎認為,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不在於無限制地集聚資本,而在於促進資本增值,推動資本向其他領域自由流動,增強輻射擴散效應。
成都積極作為,與重慶共建一體化金融交易體系。成渝兩地建設跨區域一體化的徵信平臺、支付結算平臺、政銀企資訊化平臺、智慧財産權和技術轉讓交易中心、成渝銀行間債券發行輔導平臺等金融基礎設施,推動在擔保、不良資産處置等領域跨區域合作,統籌打造區域金融市場。
迅鰩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電子科技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團隊和國家資訊中心聯合創辦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我們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通多地的交易中心、認證機構、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資訊孤島’,申請、評估、盡調、核實、貸款等流程實現數據資産跨區域互通、互認。”公司副總經理李飛説。
在資本市場服務方面,成渝兩地協同發揮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重慶股份轉讓中心等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用,依法開展登記託管、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份額轉讓等業務創新,提升金融要素市場配置效率。
2023年12月,全國首家跨區域設立的專業信用增進機構——雙城(重慶)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開業。公司註冊資本45億元,由四川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新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合作投資設立。
“公司將致力於統籌多方金融資源,助力企業提高債券發行成功率,降低債券融資成本,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積極有效的金融服務。”雙城(重慶)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雪梅説。
在保險業方面,成都、重慶建立成渝地區保險監管協調機制、保險行業自律協調機制,建立成渝地區保險理賠通賠通付制度,完善異地出險理賠流程,優化理賠查勘相互委託和結果互認操作。
梁其洲介紹,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將充分發揮成渝兩地金融業的基礎優勢和政策優勢,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內陸金融開放創新為突破口,以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為保障,強化金融服務功能,培育金融新業態,提升成渝兩地金融融合水準,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楊三軍 陳健 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