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龍板凳龍演出
2月12日(農曆正月初三),西充縣祥龍鄉戲樓壩子,人聲鼎沸、歡歌笑語,“祥龍鄉2024年鄉友新春聯誼會暨捐贈儀式”在這裡舉行,鄉友們現場捐贈180萬元,修建非遺文化廣場。
“200元、600元、2000元、1萬元……謝謝各位鄉友為修建家鄉非遺文化廣場作出的奉獻!”捐贈處的記錄表傳給主持人,主持人利用非遺節目表演的間隙播報了捐款情況。根據現場統計,當天有90余位鄉友共捐款180萬元,其中應井場村的楊海捐贈100萬元。
距西充縣城31公里的祥龍鄉是“雞鳴三縣”之地,與遂寧市蓬溪縣和射洪縣相連,地處嘉陵江、涪江分水嶺,十年九旱。數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對文化情有獨鍾,板凳龍、嫁歌和石工號子被稱為“祥龍三絕”。目前,祥龍板凳龍與祥龍嫁歌已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石工號子成為縣級非遺項目。祥龍鄉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板凳龍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活動演變而來。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接起來,稱之為‘板凳龍’。”祥龍鄉文化站原站長、祥龍板凳龍第14代傳人李平介紹,其先祖李金毓于1668年前後,由湖北麻城孝感移民入川,定居祥龍,世代繁衍生息,迄今已歷17代。
“起初舞板凳龍,是三人合耍一條板凳的獨‘龍’,技巧不多,不分老少男女和場地,提條板凳就是一條‘龍’。經過改進,現在的板凳龍包括18個套路。”李平説。
祥龍嫁歌又被稱為“坐歌堂”,閨女出嫁前夕,女方家姐妹及鄰里好友要唱嫁歌為其送行,並邀請同院的姑嫂婆姨對歌,以唱歌的形式,表達新娘對父母的感恩和不捨以及親人對新娘的挽留和祝福。
“青山多護佑,平安打石頭。開科啰……”隨著高亢的聲音在戲樓上回蕩,石工號子響起,取石、撬石、抬石、夯石等環節上演,把勞動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祥龍鄉有獨特的非遺資源,卻缺乏展示這些資源的場地,鄉友們為此踴躍捐款修建展示非遺的場所。”祥龍鄉黨委書記楊龍説,修建中的祥龍非遺文化廣場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將建700平方米的非遺館、鄉史館、農耕館、老年活動室等綜合性文化館及300平方米的體育館。(李青 衡歡 何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