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蒼縣:古茶樹孕育致富商機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6-12 10:06:13 編輯:趙春蓉 點擊:
近日,在旺蒼縣大兩鎮,20支採茶隊伍戴著草帽,挎著背簍,穿梭在古茶樹行間,比採茶技藝,聽古茶舊事,好一派熱鬧景象。
近年來,該鎮以茶為“媒”,全力以赴發展産業、完善鏈條、吸引人才,走出一條茶香四溢的鄉村振興路,大兩“古茶之鄉”成為旺蒼六大茶鄉之一。
點“葉”成“金” 古茶樹變身搖錢樹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全部結束後,對綜合條件依然靠後的大兩鎮來説,發展之路仍任重道遠、困難重重。如何從現有資源找出路?因地制宜發展什麼産業?成為擺在新一屆鎮領導班子面前的現實難題。
“當時,全縣提出百億茶産業集群建設工作思路,加之,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大兩就處於茶商往來交通要道,種茶歷史悠久,我們就嘗試把茶作為突破口”大兩鎮黨委書記王宇回憶説。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當地茶農的指引下,在大兩鎮兩匯村陡咀子,受惡劣的自然基礎和區域交通條件限制,一片因此得以保留的約1300畝古茶樹老茶園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由於不通公路,很長一段時間要每天步行上山至少4個小時。”王宇苦笑著説。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援下,鎮黨委和政府積極作為,加強保護開發,按照“一心六園”區域分佈,建成1300畝核心園區。持續挖掘資源,全鎮古茶群落共6000余畝,百年以上古茶樹12000余叢,千年以上古茶樹110叢。優化基礎設施,新建道路、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投入100萬元修建佔地160平米的茶葉加工廠。
目前,全鎮已構建採茶、加工、銷售的茶産業鏈條,通過線上+線下模式遠銷全國各地,帶動當地2000余百姓每人平均年增收5000余元。“古茶品牌”納入米倉山系列産品。
引雁還巢 人才荒變身人才林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過去,因為缺乏産業,産生不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全鎮人才外流嚴重,可近幾年情況逐漸有了改變。
2021年,畢業于吉林農業科技學院中藥學院的王勇返鄉創業,在發展中藥材的同時,管護古茶園,保護古茶資源,發展古茶産業。通過茶園土地流轉、園區務工、茶葉收購等方式,帶動周邊70余戶200余人穩定增收。現已任旺蒼縣匯泰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縣科技服務中心農技推廣專家、旺蒼中藥材協會秘書等職。
靠著淡水魚養殖致富的何兵也開闢新賽道,租賃村集體茶葉加工廠,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工廠+銷售為一體的聯農帶農經營模式,解決就近村民50人就業,年增收20萬元。
“古茶産業的發展,吸引超過100名本土人才回流,超過800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大兩鎮鎮長邊飛鵬言語中透著喜悅。
同時,為助推縣域茶産業高品質發展,旺蒼縣委研製出臺《關於加強茶産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十三條措施》。“我們將切實發揮政策導向,通過強化頭雁、引回歸雁、培育雛雁的方式,組好鄉村振興人才鏈,為全縣茶産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和人才保障”縣委人才辦主任趙曉玲介紹。
科研賦能 老茶園變身技術田
“茶園裏不需要其他雜樹,不僅會減少古茶樹的單位數量,還會與古茶樹爭搶陽光,養分與生長空間……”古茶園開發以來,無微不至的“呵護”好古茶樹,成為高級農藝師向雲攀的頭等大事。
近年來,當地政府和茶葉企業致力於古茶樹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對已發現和探知的超直徑10釐米的4000棵較大古茶樹進行全覆蓋掛牌保護並登記造冊,其中縣林業局納入古樹名木保護掛牌3棵。將大兩鎮古茶園核心區域納入司法保護區域。還在古茶園核心區域增設攝像頭,實現全園區無死角24小時監控。
“古茶樹種質資源豐富,為茶樹的遺傳研究、品種選育和茶葉産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因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王新超博士不遠萬里,兩次深入實地進行調研。
“我們將全力以赴做好古樹名木保護,讓大兩古茶樹持續激發新活力。”王宇介紹道。他還説,大兩古茶園已成為中國茶研所、重慶茶研所對於種質資源遺産性分析、成分分析、新品種培育等科研項目的重要基地,中茶所掛牌69顆,重茶所掛牌63顆。
下一步,該鎮將利用古茶樹保存完好、面積較大、茶種子品種較多的特點,建成涵蓋種質資源庫展覽、種子科普教育、古茶葉文化教育等功能的古茶展覽中心。(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