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主線謀發展 “三交”融合譜新篇

——石棉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紀實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2-01 10:25:39 編輯:易瓊華 點擊:

石棉縣2023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

2014年,石棉縣在四川省率先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近十年來,石棉縣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升級版為目標,把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為實現民族團結進步提質增效的“金鑰匙”,堅持“團結與發展”同頻共振,創新“民族團結+”模式,實施互嵌共融“311”工程,推進協商共治,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2023年成功復創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石棉縣于1952年建縣,是全國唯一以礦命名的縣,地處雅安市與涼山州、甘孜州交匯地帶,是進藏入滇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稱。全縣幅員面積2678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個街道,其中有5個民族鄉,27個民族,3.45萬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30%,是享受民族地區政策待遇縣。同時,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革命老區、老工礦區。在山川秀麗的大地上,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唇齒相依,互嵌共融共發展,同心同向同繁榮,全縣呈現出政治大局穩定、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各民族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中小學生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國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開展研學活動

緊盯“升級版”目標,完善組織領導

石棉以高品質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升級版為目標,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引,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縣委分管領導任小組長的“1+6”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構建起“1+9”創建工作體系,細化創建任務,推動全縣全域開展創建,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民宗部門履職盡責、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石棉承辦雅安市第一屆“同運動·一家親”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活動

創新“民族團結+”模式,根植“五個認同”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文化鑄魂、示範帶動、拓寬陣地,守正創新,增強“五個認同”,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根基。一是打造“民族團結+紅色旅遊”模式。深度挖掘“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民族團結進步基因,以“紅軍渡”為中軸,打造安順場、川礦記憶陳列館等“民族團結+紅色旅遊”石棉品牌,生動講述“民族分裂是禍,民族團結是福”,將景區建設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新陣地,利用宣傳標語、文化雕塑、宣傳影片等,每年向近600萬各族群眾、中小學生、海內外中華兒女宣傳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

二是建立“民族團結+文化陣地”模式。以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為引領,構建起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川礦記憶陳列館、紅旗堰展陳館、好人館和傳承館的“四館一承”文化傳承體系,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石棉歷史發展,確立“團結·勝利、團結·奮鬥、團結·發展、團結·和諧”4個篇章,在岩子社區打造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1個;結合縣域特色,確立“融、攜、和、共、鑄、傳”創建主題,打造6個特色點位,全面呈現石棉獨特文化。

三是構建“民族團結+示範引領”模式。強化思想引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等的重要內容,各類幹部培訓比例達到30%,面向群眾宣傳教育“月月有活動”。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九進”活動,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和教育基地3個、省級13個、市級88個。


石棉縣大型文藝首創節目劇照《石魂》

堅持“團結與發展”同頻共振,推進共同富裕

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目標,以團結促進步、以進步促團結,將民族工作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一是産業發展動力十足。構建“2+2”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發展以黃果柑、枇杷為主的特色産業基地達35萬畝,品牌價值達19.33億元,建成省級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構建“1+3”現代工業産業體系,建成省級化工園區,規上企業57家,2023年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5.17億元、工業稅收10.42億元。構建“2+2”現代服務業産業體系,形成以縣城為核心、“六大龍頭景區”為支撐“1+6”縣域文旅發展格局,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6億元,獲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二是鄉村振興全面鋪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人口每人平均收入提升至14488元,同比增長16.1%;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200萬元、年均增長60%以上,建制村、聚居點硬化路全覆蓋,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安全飲水率100%,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率100%。三是災後重建有序推進。緊扣“努力把災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的典範”目標,圍繞“兩年基本完成”目標任務,有序高效推進災後恢復重建,133個災後重建項目已完工84個,完成投資45.08億元,重建成效明顯。


石棉縣牽頭組織與周邊五縣簽訂共建和美民族團結進步走廊合作協議
實施“311”工程建設,促進互嵌共融

圍繞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嵌入,實施“三中心、一平臺、一走廊”建設,持續推進“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一是打造區域教育、醫療、娛樂“三中心”。投資3.91億元,建成向陽教育園區,吸引外來就學3000余人,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100%,民族學生高考升學率77.9%,佔全縣高考人數45%,獲評“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投資5億元,實施醫療項目12個,年度吸引外來就醫最高達22.54萬人次,成功創建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納入“省縣域醫藥衛生整合創新改革試點縣”,綜合醫改“石棉模式”被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推進文旅融合,建成西南地區最大溫泉燒烤綜合體和全市首個遊樂園,實施城市記憶走廊等城市功能性項目25個,吸引來棉定居群眾超過6000人,每年吸引來棉旅遊群眾超600萬人次。二是搭建縣域用工市場平臺。圍繞“線上+線下”用工平臺建設,紮實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受災群眾等重點群體就業,全縣三次産業解決各族群眾就業3.3萬餘人,縣工業園區企業提供就業崗位6300余個,年度發放工資超過5億元,納入“第二批省級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三是共建和美民族團結進步走廊。牽頭與周邊五縣共簽共建合作協議,共同利用紅色資源、茶馬古道等民族團結進步遺跡,聯動實施“三項計劃”,加強基層治理合作,共建和諧走廊、幸福走廊、平安走廊。


石棉縣“石榴籽”志願服務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知識宣傳

踐行“三有”服務,助推協商共治

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確保各族群眾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平等參與本地區各項事務,縣域民族領域風險隱患零發生,榮獲“全國信訪工作示範縣”稱號。一是民族事務管理有思路。充分發揮村組幹部、黨員代表、鄉賢等力量,以30戶為基本單元格,構建“五防兩保促發展”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成功入選“四川省第三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單位”。二是回應急難愁盼有成效。創新成立“急難愁盼”速辦中心,幫助群眾快速有效解決問題。已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辦結各族群眾“急難愁盼”事項162件、滿意率達100%。三是矛盾糾紛化解有辦法。整合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力量,創新實施“三官一律一員”走訪基層活動,並建立“德古”“路吉達克”等民族調解機制,縣內涉民族因素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100%。成功創建為省級法治示範縣,新民藏族彝族鄉海爾村“村級議事”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特色民族調解“路吉達克”開展矛盾糾紛調解現場

石棉縣作為雅安市最先獲批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堅持“團結與發展”同頻共振,不斷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實現了“三個走在前列”,即: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水準走在全省民族地區前列,産業發展總體規模和效益走在全省民族地區前列,社會事業發展總體步伐走在全省民族地區前列,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做出了積極表率(石棉縣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