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勢而上又一春——綿陽遊仙全力推動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4-18 16:30:55 編輯:楊帆 點擊:
春天裏的遊仙是風吹麥浪的景象。在遊仙區仙鶴鎮史家灣帽兒山的“高山麥場”,近兩千畝麥田隨風涌動,呈現出只此青綠的壯美畫卷……

連日來,“高山麥場”頻頻被記錄,出現在各網路平臺,麥浪隨風飄揚的美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去打卡、拍照。
可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的帽兒山滿是雜草叢生、荊棘密布。1992年,當地村民唐以全探索“農場”式農業種植模式,承包了帽兒山210畝耕地和荒坡,大膽嘗試規模化種植。在精心打理下,帽兒山一改往日“灰頭土臉”的面貌,逐漸變成“綠色寶地”,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昔日平平無奇的荒山,依靠種植小麥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山麥場”。
國家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冬油菜)展示評價基地、省級水稻種子生産基地縣、省級蔬菜種業培育園區……近年來,遊仙區大力實施“三品(品種、品質、品牌)”工程,在農業提質增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建設農田 穩糧保供顯擔當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舉措。
日前,走進遊仙區信義鎮白馬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拿著鋤頭、鏟子等工具,一邊整理著新建的溝渠,一邊安裝U型排水渠。

據了解,白馬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12000多米灌溉渠,1100畝土地整理,以及300多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等。“我們村的項目是今年正月初八開始動工,基本每天現場有20多個工人,後續還會繼續增加人員。項目預計今年6月份完工,完工後將解決我們村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土地整理完後,也方便機械化耕種。”白馬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白馬村共有種植面積2300余畝,常年來,受田地零散、水利灌溉設施配套不全等問題影響,導致農田減産、機械化耕種不便。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將切實提升農田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灌溉保障水準。
“農田整理後更方便機械化操作,用水也方便了,解決了旱澇的問題,U型渠、T渠的建設對土地排濕起到很好的作用,給我們的糧食增收創造了優異的條件。希望該項目能早日完工,投入使用。”白馬村村民王汝勇説。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自遊仙區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曾經零散的“糧地”,逐漸變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産量高”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並通過田、水、路綜合整治與科學配套,不斷改善農業生産基礎條件,高標準農田的建成,不僅節省成本,又提高了糧食産量,實現耕地質和量的雙提升。
截至目前,遊仙在建高標準農田7.9萬畝,總投資2.765億元,涉及全區7個鎮94個行政村。
“2023年,遊仙區率先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試點縣之一,計劃用2年的時間將全區13.68萬畝未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産的基礎設施,降低了生産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助力打造更高水準的天府糧倉。”遊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強農富農 産業振興促發展
近日,遊仙區仙鶴鎮金龍村裏的七百餘畝晚熟耙耙柑迎來豐收,一個個金黃的柑橘挂在枝頭,微風吹來,果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走進金龍村的耙耙柑基地裏,一個個金黃色、果實飽滿的耙耙柑挂滿枝頭。果樹下,村民小心地將成熟的耙耙柑剪下,熟練地裝入筐中。另一邊的村民則將黃澄澄的耙耙柑進行分揀、裝筐,通過貨運三輪車運往道路旁進行集轉机運。
“這個活兒幹起來簡單,就在家門口打工,每天70塊錢還包一頓午飯。”據金龍村村民何瓊芳介紹,除了務工費她每年還能拿到近兩千元的土地流轉費,“又能照顧家人又能打工,真的很安逸!”
成熟的耙耙柑,果大皮薄,肉質細嫩多汁,嘗起來甘甜可口,因為不同於大多數柑橘的成熟期在秋冬,而是在迎春之際,所以又叫它“春見”,寓意遇見春日的美好。
而這一喜人收穫,得益於金龍村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的地理優勢,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大力發展耙耙柑種植産業,讓村民增産增收。據悉,金龍村700余畝耙耙柑已大面積成熟,不僅外觀美、肉質優,且汁水甜美。
“我們金龍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流轉了土地1500余畝,其中700余畝用於種植耙耙柑,每年耙耙柑總産值超70多萬元。整個合作社的總收入每年在120萬元左右。”仙鶴鎮金龍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理事長白成清説。
下一步,金龍村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農業産業轉型升級,以‘綠色生態’為主方向,做強‘果滿山川’現代農業園區,加快形成‘産地生態、産品綠色、産業融合、産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技術探索 育苗盡顯“科技范”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近日,遊仙區蔬菜種業現代農業園區的村民們正搶抓農時,積極開展紅薯種植工作。

走進園區,農技人員正在田間地頭指導村民們種植紅薯。“原本按照傳統種植模式,需要6月上、中旬才能種植的紅薯,由於選用了新品種,並採用‘大棚+小拱棚+平膜’的三膜育苗方式進行早育苗,使得種植時間提前到4月初,這也使得村民們能成功實現紅薯由一年一收向一年兩收的跨越。”市農科院薯類研究所所長丁凡介紹。
據了解,“一年兩季紅薯高産高效種植新模式”結合水肥一體化的生産管理,可實現經濟效益翻番,適宜在西南薯區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方進行推廣,目前該生産技術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為了提高紅薯種植效益,自2020年開始,丁凡便帶領團隊開始進行紅薯一年兩季種植模式的探索,經過四年的試驗,目前已篩選出綿薯25、普薯32、龍薯9號等品種,作為適用於一年兩季紅薯品種進行推廣。每年1月上中旬,通過採用“大棚+小拱棚+平膜”進行育苗,實現2月出苗,3月中旬齊苗,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進行紅薯移栽,第一季于7月下旬進行采收,采收後可立即進行第二季種植,第二季紅薯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采收。
新技術帶來的是種植效益的顯著提升。“7月份收穫的紅薯,因為是錯峰早上市,批發價普遍在每斤1.8元以上,這一季的産量,基本上在4000斤左右,商品薯率80%以上,經濟效益6000元以上。此外,我們通過第二季種植,綜合下來,一畝地的平均效益基本上在1萬塊錢左右。”丁凡説。
當前,“一年兩季紅薯高産高效種植新模式”已完全成熟,除了在遊仙區蔬菜種業現代農業園區有100余畝的示範種植外,部分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也進行了適度規模的種植。
“我國種植紅薯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地域範圍廣,新種植模式的前景十分廣闊,未來也必將帶動更多群眾增收。”丁凡表示。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于遊仙而言,將持續以“三品”工程為引領,以“三高(高標準農田、高品質産地、高顏值景區)”行動為抓手,加快構建“1+5+6”(1個種業核心、5大特色産業、6個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強區,使得農業提質增效成色更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續。(周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