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良田冬種忙 高産糧倉育希望——蹲點雅安市名山區萬畝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20 10:13:30 編輯:易瓊華 點擊:
立冬之後,天氣逐漸變涼。雅安市名山區萬畝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內卻一派繁忙的景象。
一株株嫩綠的油菜苗,整齊地栽種在一排排整理好的土地上。
“來年四五月份,這裡又將成為一片金黃的油菜花海。”名山區車嶺鎮天池村黨委副書記鄭明江表示。
今年秋天,園區水稻喜迎豐收
農田之變添了鄉村美景
走進初冬的天池村,村道兩側的樹葉開始發黃,路邊草叢中一朵朵金黃的花隨風擺動,村子旁邊的小溪唱著嘩啦啦的歌一路向前流淌,村裏的老人三三兩兩約著在村道上散步。村子另一邊的名山區萬畝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中,村民們正彎著腰栽種油菜。
據了解,名山區萬畝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涵蓋車嶺鎮全域及新店鎮中壩村,按照“一帶二園四區”規劃佈局,即成雅快速路綜合樞紐帶,寨子山農業主題公園、農産品集中加工園區,標準化種植核心示範區、悔溝玉米大豆種植集中區、金剛糧經複合種植集中區、岱宗糧經複合種植集中區,總面積12000余畝。其中,核心區面積1200畝,示範區面積11000余畝。項目總投資29800萬元,計劃2024年底完工,將建成集糧食生産、農耕文化體驗、農業深加工、科研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
園區中正忙碌著的村民,一手拿著鋤頭挖窩,一手將一株油菜苗放進土窩中,並用旁邊鬆散土壤支撐住菜苗,再微微用力按壓,一株油菜苗便種在了土地上。
連續大半個月來,天池村村民陳開文和其他80多位村民從一大早就在地裏忙碌。
“種的是産黑菜籽的油菜,出油率高。” 雅安瑞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瑞表示,為了景觀打造,部分地塊種植了彩色油菜,目前1200畝地已基本完成了油菜栽種,這兩天正在進行一些收尾工作。
“你看,這些都是我們種的油菜。”陳開文指著種好的一大片油菜地説,“去年辦油菜花節的時候,這裡熱鬧得很。”
陳開文説,油菜花開放的季節,這裡一片金黃,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遊玩,打卡拍照。天池村,一下子變成了“網紅村”。
前不久,這片土地上的稻田美景同樣引人入勝。從上空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稻香名山”四個字,四個字的旁邊還有兩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圖案。
9月23日,以豐收為名,遊客們歡聚在天池村的稻田之中,共同慶祝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天上午,名山區各個鄉鎮都拿出精心準備的文藝表演,盡情展現大美鄉村的獨特魅力。稻田中,摸魚、捉鴨更加精彩。通過活動的搭臺,天池村的魅力得到進一步展現。
天池村,也靠著園區開始吃上了“旅遊飯”。
“目前,我們村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了一家咖啡館,月底就將動工。村民們開辦民宿農家樂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説起天池村迎來的新變化,鄭明江滔滔不絕,因為天池村人正在親歷農田變公園的奇妙過程。
當地村民正在園區中栽種油菜苗
低産茶園成了高産糧倉
土地變成了景點,這是以前天池村村民不敢想的事情,因為這裡原來大部分是一片低産茶園。
同樣,這也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名山實踐,不僅有效夯實了名山區糧食安全根基,更是推動農民致富增收,助推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名山區以三級“田長制”責任落實為抓手,對全區地勢較平整的近20萬畝茶園進行科學分析和規劃,結合農民種植習慣和意願,將700余畝零星散碎低效茶園實行統一流轉退茶種糧,實現糧油基地連片、統種統防統收。統籌財政政策和資金2000余萬元,制定出臺糧食規模化生産財政獎補政策和鼓勵退經還糧財政獎補政策,支撐農民退茶還糧和糧食規模化種植積極性,為園區建設提供“良法”保障。
同時,名山區積極構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引進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多個高産高抗性優質水稻品種,與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共同建設200余畝良種示範基地,培育玉米良種洼地,篩選適合本地區的高産高效玉米良種。同步開展100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模式試驗,形成最適宜本地區雙高産種植模式。整合一批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構建農産品生産加工全程可追溯智慧體系,為園區提供“良種”科技支撐。
在建設過程中,名山區在園區創新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因地制宜調整劃分田型,徹底打通區域壁壘,建成“宜機操作、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1200畝高標準糧經園區核心區;大量運用測土配方施肥、重施有機肥,推動沼渣沼液還田,在有效提升耕地肥力同時,大大減少農村養殖面源污染,有效形成綠色種養機制,為高産豐收夯實“良田”基礎。
此外,以“園區+社會化服務組織”協同機制,深入開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託管服務,引進智慧植保無人機、山地掘根機、大型耕整機、插秧機和收割機等大中型農業裝備,以及天敵友好型頻振式殺蟲燈、小型旋耕機、靜電超微懸浮電動噴霧器等中小智慧化、複合型農業裝備投入現代農業園區,改變傳統手工農作模式,實現機械化耕、種、防、收,為農業機械化耕種配備“良機”助手。
僅用半年時間,名山區萬畝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已初見成果。園區推廣種植3個水稻、2個玉米和3個大豆高産良種,確保了種業安全,集約化生産實現化肥農藥減量50%以上,確保了綠色種植;實現694畝茶園變耕地,完成耕地恢復補充任務,有效破解耕地“非糧化”難題;園區由單一的農業種植生産轉變為集農業旅遊和農産品生産加工為一體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園區;通過集約化生産和科學化改良,實現糧食産量高於全區平均水準10%以上,以工代賑和參與項目建設為周邊群眾提供了諸多就業崗位,每人平均增收超1000元;機械化率達95%,種植使園區生産效率提升80%以上。名山區萬畝糧經複合現代農業園區的現實實踐,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了“良田糧用”。(雅安融媒體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