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青少年回歸自然

——2023首屆青少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在汶川映秀鎮舉辦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15 10:47:05 編輯:戚譯升 點擊:

11月12日,2023首屆青少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在汶川縣映秀鎮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來自全國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四川各地的青少年朋友,帶著他們對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等領域的思考上臺分享、展開討論。

大會開始前,中國林學會理事長、全國自然學校總校校長趙樹叢,阿壩州委常委、汶川縣委書記、汶川特別旅遊區管委會黨委書記李建軍,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科研教育處處長張黎明,大熊貓國家公園阿壩管理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馬巧玉為汶川自然學校總校揭牌。大會上,汶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周強為汶川自然學校分校授牌。
周強在致辭中表示: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需要在自然課堂和生活實踐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主人翁意識。汶川縣召開“2023首屆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旨在為青少年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以凝聚青少年的力量,共同探討和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挑戰,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綠色高品質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汶川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教育工作情況,中國網四川與到場專家、青少年們展開對話。
以資源、體驗為路徑,杜絕“自然缺失症”
“天人合一、大禹治水、桑基魚塘……都是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生態學博士高巧率先分享了他在自然教育工作中的思考,“在羌族中同樣有釋比文化這樣注重敬畏自然、生態保護的哲學思想,‘破壞生態系統平衡,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災難’成為其中深刻的文化體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生態觀。《國務院關於2022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中提到,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立法和督察執法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與監管力度加大。但也清晰的意識到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
自然教育在此時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巧呼籲,自然教育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讓青少年們患上“自然缺失症”。汶川擁有豐富的生境資源,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更是唯一一個擁有狼、財、豹、雪豹四種大型食肉動物的大熊貓保護區。在他的觀察中,只要將課堂搬進自然,各年齡段的青少年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都變得更加感興趣,眼神中充滿渴望。他總結道,在自然教育中應該以資源為路徑,以體驗為路徑,充分釋放青少年的天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
發揮青少年影響力,以實踐推動社會發展
高巧的呼籲引發了其他專家學者的共鳴,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陳紅衛副會長、復旦規劃院生態環境分院自然教育戰略中心的雍怡主任、四川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教係王麗麗老師接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陳紅衛分析道:生物多樣性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高頻詞,民眾生態保護意識也逐年提高,其中青少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要在這個時期建立起良好的生態觀,主動的與自然保持和諧,再通過青少年去影響他們的家庭,通過家庭影響社區,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些青少年未來也可能成長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決策者和建設者。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去學習和分享更多的相關知識,做到綠色出行、3R原則等。
“自然缺失症”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王麗麗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首先應該影響到教師,讓教師帶動青少年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當中來,到自然環境當中去體驗、去探索、去真正的感知。這要求教師擁有相應的動機與素養,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是一種挑戰。而這方面,上海市“我的自然百寶箱”行動與湖南省的“你好,大自然——走進生物多樣性的第二課堂”項目,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雍怡則以“渡渡鳥和大顱欖樹”的故事生動地揭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於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性。她提到,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為公眾建立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大熊貓為IP,能夠吸引更多人了解國家公園,近距離來到國家公園中感受美好的山川河流與可愛的野生動物,聆聽駐站科學家為大家講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真切地感受生物多樣性就在身邊。大熊貓國家公園是最科學、最權威、最生動的自然課堂。
自然教育融入日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023首屆青少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也是青少年們的主場。
《古有千年蜀道翠雲廊·今有萬里綠道新天府——探索城市中綠道植物多樣性》《小昆蟲,大生態:保護我們的自然家園》《麓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入侵物種福壽螺清理》……青少年們分享的研究報告獲得了在場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會場內不斷響起讚揚的掌聲。
陳紅衛表示:汶川縣第一小學的自然教育工作令人驚喜,值得大大點讚。她在校園苗圃中看到了二年級同學做的關於“豌豆從種子到發芽再到結果”的研究,其中提到了陽光、空氣、水與豌豆的關係,反映出這個二年級孩子已經建立了生態觀,了解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場研究真正把自然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培養到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綜合能力。
在專家眼中,孩子們的未來充滿希望;在孩子們的眼中,生物多樣性大會則更顯得生動。

“這樣的活動非常有趣,提高了我們的認知,帶我們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汶川縣三江小學的黃小雅、蘇沫榛同學在大會當天特地穿上了民族服飾,她們説:“除了老師們的講解,我們還非常喜歡活動的表演環節。叔叔阿姨們結合羌族的傳統文化,用舞蹈、走秀等形式展示了汶川的生物多樣性,我們以後還想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汶川。”
高二學生黃雨荷,其母親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在母親的影響下也加入了生物多樣性研究的行列。她表達了自己希望成為一名生態學家的志向。“本屆生物多樣性大會不僅讓我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還給我帶來更廣闊的視角,讓我能看到世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我們該怎麼做,作為青少年該如何站在一個全球視域去看待這個問題……”黃雨荷説道,“感謝這段時間參與科研中遇到的磨難,讓我了解到生態學研究的真面目,而克服阻礙後帶來的成長更讓我欣喜與滿足。我將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與千千萬萬生態保護工作者一起繼續探索與突破。”
陳紅衛總結道,生物多樣性的供給功能為每個人的生存提供食物、藥物;雨林、濕地等地球之肺、地球之腎代表了生物多樣性的調節功能;生態美學、生態旅遊又是生物多樣性給人帶來的精神享受。當下,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的專業人才缺乏是我們面臨的困難之一。因為自然教育需要融合多學科、跨學科知識進行現場教學,對老師的教學水準要求較高。但相信只要持續開展對專業人員、輔助人員、志願者的培養,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力量,書寫中國答案。(張夏桐 王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