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你知道大熊貓寶寶剛生下來有多種重嗎?”
“同學,請回答最早記錄了大熊貓的書籍是哪一本?”
“2023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頒獎儀式 攝影:宗一熹
11月11日-12日,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獲獎作品展在汶川縣鍋莊廣場舉辦。可愛的“大熊貓”、優美的民族舞蹈、豐富的遊園活動,每一個項目都刺激著孩子們興奮的神經。現場通過答題集章兌換活動獎品、參與手工製作的形式,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增長了知識。300余幅用畫框精心裱裝的自然筆記佈置在廣場周圍,“探秘紅砂岩”“南瓜成長記”“螃蟹的生存環境”……孩子們親手製作的自然筆記、自然手作展現出他們眼中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2023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作品展 圖源:熊貓少年丨Panda teenager
徵集2萬餘幅作品
孩子的探索與構思令人驚喜
本屆自然觀察季自3月啟動以來,共覆蓋四川省21個地市州,徵集2萬餘幅作品,評選出122個獲獎作品,線上影響超5萬人次。
西華師範大學教學督導吳曉川教授 攝影:宗一熹
作品展現場舉行了“2023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頒獎儀式,邀請到自然觀察季南充市組委會負責人、西華師範大學教學督導吳曉川教授作主題分享。
“2023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頒獎儀式 攝影:宗一熹
來自成都市天府新區元音小學二年級的張駿佑小朋友製作的《螃蟹的生存環境》獲得了本屆自然觀察季的一等獎。“我很喜歡這個活動。它讓我認識到要多了解、觀察、發現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保護大自然。”張駿佑小朋友在獲獎後説道。
“2023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獲獎作品
“我們也很看好這種自然教育形式,它具有一種帶動性。”張駿佑的家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然觀察季拓展了孩子的眼界和知識面,讓家長明白在課堂之外,為孩子的興趣留出足夠時間。在自然觀察中,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構思時,家長應該先尊重孩子的主觀意願,再幫助其豐富細節、實現目標。”
張駿佑的父親回憶道:“我們一家人都喜歡週末去戶外玩耍。而孩子的視角與大人不同,經常會觀察到被成年人忽視的細節並結合自己的知識主動探尋思考。當他帶著自己的觀點與我們交流時,讓我們也感到很驚喜。”
從身邊細微處做起
激發孩子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線下專家評審現場 圖源:熊貓少年丨Panda teenager
四川自然觀察季自2022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兩屆。它用圖文結合、手腦並練等形式,讓孩子們生動地展現出身邊的“小自然”、激發好奇心、點燃興趣點、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在自然觀察季中,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兒童走進自然,去觸摸、去體驗、去思考,感受自然的原貌,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共同體理念。
吳曉川教授在採訪中提到,自然觀察季活動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培養方式。現在國家正實施“雙減”政策,提倡給孩子減負,自然教育作為課堂之外的教育,目的是激發孩子們科學探索的精神,要求孩子從小養成關注身邊自然環境的習慣。
在自然觀察季中,導師會推薦一些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給學生及家長,鼓勵孩子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為選題。孩子在自然界裏會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他們可能會喜歡上一株植物、一隻昆蟲、一群小鳥……再引導其主動發現自然、了解自然、長期關注自然。在此過程中,孩子會自主思考事物與周邊環境的關聯,形成一種探索性的學習方法。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自然觀察季活動的開展,許多家長都對自然教育産生了認同感,意識到自然觀察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家長們開始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去戶外接觸自然,甚至出發之前做一些功課,隨時為孩子科普。同時,吳教授仍呼籲部分家長,不要把自然觀察季當做一個比賽,應該當做培養孩子自主性學習的方式。
“2023四川第二屆自然觀察季”獲獎作品
在自然觀察中有主見的孩子更應該得到鼓勵與支援。這一點在本屆自然觀察季的評選過程中也有體現。作品的成績並不完全取決於畫面的美觀度,更取決於孩子參與研究的自主程度。
多維創新宣教模式
汶川自然教育體系獲專家好評
吳曉川教授指出,自然教育需要有組織、有團隊、有政策、有平臺、有展望,汶川自然教育體系框架搭建得很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志願者調研活動 圖源: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博士工作站
近年來,汶川發揮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園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借助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及社會科研力量,創新組建“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博士工作站”,全體系構建“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專家組”和“大熊貓文創專家組”等科研項目專家組,積極搭建多方參與的合作平臺,加大企業、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參與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建設力度,有效保障自然教育與科普宣教工作高品質發展。
吳曉川教授分享道,參與到自然觀察季才了解到,活動的組織機構中,如保護區、景區、博物館等單位都願意主動參與到自然教育中,積極為青少年觀察自然提供場所、主題。自然觀察往往受到季節、環境變化的影響,但有了更多單位的支援,選材就變得更豐富,青少年的參與度也會隨之提高。
天府書展上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自然教育手冊》
據悉,汶川正立足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建設,探索以多維度宣教結合的創新模式,推動自然教育科普宣教水準全面提升——已編制《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自然教育手冊》《汶川縣生物多樣性圖鑒》等科普叢書;設置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志願者服務站點10余處;啟動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入校開展生物多樣性科普宣教活動,影響受眾超10萬人次,探索規劃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互融共促的導師成長路線,不斷優化師資隊伍配置。
吳曉川教授總結道,四川自然觀察季舉辦到第二屆,社會各界對它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已經形成良性發展趨勢。未來還可以引入短視頻、文創作品,研發有高度的自然教育課程等更豐富的形式。今後自然教育將成為青少年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雙減”以後一種科學性的、探索性的、具備豐富資源的新學習方式。(王鈺瑩 張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