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報考天文係30年後,馬化騰為何再提“成為科學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5-31 09:40:25 編輯:李雨晨 點擊:
近日,講述十位國際知名科學家“傳奇故事”的圖書《成為科學家》上架推出。為其作序的有三人: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與騰訊CEO馬化騰
人生如圓,小馬哥在序言中重溫了少年時的科學家夢想:“很多同齡人和我一樣,小時候都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馬化騰少年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讀庫老六曾説:80年代,是理想主義的黃金時代。80年代末,馬化騰一度打算報考南京大學天文係,後因職業發展受限不得不忍痛放棄,距如今他再提“成為科學家”差不多有30多年了。
那年頭,談錢權很庸俗,大家比的是誰活得更瀟灑更有姿態。詩歌、搖滾樂,以及科學,都是被追逐的時尚。
當年像馬化騰那樣大的孩子,幾乎都有一個長大後要當科學家的夢想。
那個時候的科學,不鳥什麼市場估值。詩人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陳景潤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超過現在任何一個娛樂明星的熱度。
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尚無任何實用價值。
遺憾的是,這股科學之風持續時間不長,就跟80年代的詩歌一樣,在90年代後的市場大潮中煙消雲散。
很多埋下科學種子的少年,長大後選擇了離科學較近的IT網際網路科技,將科學夢想深藏心裏。
但種子仍在,只待下一個春天破土發芽。
如果説80年代的科學春天是喚醒萬物的號角,那麼當下的這個科學春天則是揚帆新大陸的航船。
從來料加工到自有品牌再到市場龍頭,從沒有技術到技術應用再到技術整合,我們從産業鏈低端趟過激流險灘來到汪洋大海,船至科技與産業革命的浪潮之巔,看到了前方薄霧繚繞的新大陸。
我們叩響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關——科學創造,從0到1的科技原始創新。
現在馬化騰作序推薦這本《成為科學家》,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新一輪科技與産業革命的浪潮之巔,我們更深切地感到,提升科學技術原始創新能力,對中國新發展格局下的高品質發展意義非凡,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何等重要。
馬化騰重提當年的科學夢想,不只是懷舊,還是宣示——是時候將夢想變成現實了。
他不是要把自己變成科學家,而是一個懷抱科學夢想的工程師創建企業走到今天也叩響了科學創造之門,要實現這樣的夢想,光靠企業砸錢是辦不到的。
只有在科學家遍地開花的環境中,才能結出科學創造之果。而要科學家遍地開花,則需要科學文化的土壤。
我們需要將科學精神滲入到個體的價值觀,最終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文化的方式做科學,讓科學成為新一代文化。
在緬懷80年代科學夢想的同時,馬化騰希望今天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夠把“成為科學家”作為自己的夢想,把科學探索視為新時尚,願意將科學精神發揚光大。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將迎來世界級科學大師和科研成果的“寒武紀”大爆發。
人生與歷史都不會是一個輪迴的圓,而是一條不斷前進的螺旋線。
〔1〕天文太遠了
看一個人的志趣,就看他讀什麼樣的書。看名人的志趣,最好的辦法是看他給什麼樣的書作序。
據醋醋不完全統計,歷年馬化騰作序推薦書籍共有16本,此外還領銜團隊撰寫了4本書籍,其中12本書的作者與騰訊有關,或是騰訊研究團隊與員工,或是騰訊的企業顧問與觀察者。他們要麼寫騰訊企業變革,要麼寫網際網路變革,都是專供業界人士閱讀的書籍,沒有一本面向蕓蕓眾生,對大眾而言實在無趣。
這些書單中(見附錄),只有4本書的作者與騰訊不沾邊,其中3本寫科學、科技與科技思考,分別是《十問:霍金沉思錄》、《黑科技》、《認知盈餘:自由時間的力量》(馬化騰在序言中還推薦了作者的另一本書《未來是濕的》)
這三本書多少透露了馬化騰的個人志趣,2011年他給《認知盈餘:自由時間的力量》作序,提到了一部科幻小説對於“四維世界”的描寫,“僅在熟知的三維世界上疊加了一個維度,整個宇宙立即變得無比遼闊、無比美妙”。
這部科幻小説就是《三體》,2011年《三體》還僅在科幻小圈子流行,馬化騰無疑是國內最早一批《三體》粉絲,或與他早年的天文愛好有關。
為了培養兒子的科學興趣,馬家訂閱了《我們愛科學》等科普雜誌。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馬化騰在其中讀到一篇講述如何用各種鏡片製作天文望遠鏡的文章,就纏著媽媽買了一套鏡片回來,動手做了一台簡陋的望遠鏡,這或許是産品經理馬化騰人生中的第一款産品。
1986年,哈雷彗星重返地球,馬化騰用一架天文望遠鏡捕捉到彗星並拍下照片,他興奮地寫了一篇觀測報告,投寄到北京,結果獲得觀測比賽的三等獎,得到了40元獎金,這是馬化騰賺到的第一筆錢。
從此之後,馬化騰對天文的愛好一直被保留了下來,他唯一一本從中學開始就一直訂閱到現在的雜誌就是《天文愛好者》。
在報考大學專業的時候,馬化騰曾認真考慮過天文,但是當他了解到天文係畢業後能去天文臺的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只能去學校當地理老師後,在現實與夢想之間,他選擇了電腦。多年後他接受採訪表示了遺憾:畢竟天文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