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縣推動稻田經濟綠色革命 繪就現代農業多彩畫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9-09 17:36:14 編輯:蘇仁勝 點擊:
達州市開江縣位於大巴山南麓,地處四川達州和重慶萬州、梁平、開州“一市三區”的交界區域,擁有近40萬畝優質稻田和總庫容1億立方米的飲用水源,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好。近年來,開江縣堅持以爭創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增綠增效為方向,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抓手,大力實施主體市場培育、種養標準探索、三産融合發展、要素平臺搭建、利益聯結共用“五大工程”,強力推動現代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努力為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先行示範區提供強力支撐。
建設現代園區 打造綠色發展“新平臺”
開江是勞務輸出大縣,針對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土地撂荒較為嚴重等現實問題,採取“政府基礎投入引導+運營商提供要素支撐+創業主體發展效益單元”的方式,連片建設稻漁現代農業園區,不斷提升農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水準。
政府引領立園。堅持“項目圍著産業轉,産業立足綠色幹”,整合現代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1.67億元,對4個鄉鎮近30個村的平壩和淺丘連片規劃,先後修建産業大道5公里,建設高標準農田1.39萬畝,新建田間道路100公里、排灌渠係135公里,新改建提灌站10座。目前,園區幅員面積11.3萬畝,“四網”配套覆蓋率達到90%以上,綜合産值超26億元,先後被評為評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全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公司主導建園。堅持“産業重抓龍頭,必走綠色之路”,引進新農商大平臺作為産業運營商,負責園區效益單元開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通過資本入股、作價入股和土地入股等方式,組建園區項目開發公司,延鏈引進稻法自然、大胃王、百農惠、安徽牧牛湖等企業6家,投資12.3億元,參與稻漁現代農業園區開發建設。
多方參與興園。堅持“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綠色産業擴面連片”,全域規劃稻漁産業8個片區12萬畝。設立産業發展引導資金1000萬元,把園區按照50至200畝不等的規模,劃分為若干效益單元,以“二次發包”的方式,招引創客主體入園。聯合中化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孵化各類創客70余人,帶動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2000余個。
突出種養迴圈 創新綠色發展“新標桿”
開江素有“川東糧倉”之美譽,針對傳統水稻種植始終走不出增産不增收、增産不增效的怪圈,堅持從改革農業生産方式、調整農産品供給品種、提升農産品供給品質和增加畝産效益入手,打造“稻田+”全産業鏈,實現供給品質效益同步提升,成功納入全省首批整縣推進“魚米之鄉”創建試點示範縣。
創新“種養模式”。按照“以種定養、以養定種、有機迴圈”原則,創新開發“微生態、零排放”和“121”尾水迴圈利用種養模式,研究制定大閘蟹“種草、投螺(挂蚌)、稀放、配養、調水”開江標準和有機高鈣米的種植及品質標準,綠色高品質發展的“開江標準”已經成型。完成蟹、蝦、魚、米等綠色有機農産品認證,“開江大閘蟹”和“開江小龍蝦” 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淡水珍珠蚌養殖總量已佔全國近1/4。
做強科研支撐。深化與上海海洋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校地、校企全方位戰略合作,引進湖北稻蝦、安徽稻蟹創始人,與上海海洋大學水産研究所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培育專業科研技術骨幹90余名。
強化智慧賦能。建立覆蓋全縣的數字農業資訊平臺、智慧農業管理中心和農産品溯源資訊化系統,配備聯合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農機裝備2500台套,建成“稻田+”農業基地8個、京東農場4個,園區主要農産品全部納入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平臺,稻漁現代園區農業機械化水準達到96%。
對接市場需求 培育綠色發展“新業態”
開江農耕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美,通過産業鏈條延伸、業態優化創新等方式,促進産品變商品、田園變公園。
精深加工提質。圍繞提升水産、水稻等主導産業的品牌價值,與西南食品學院合作開發蝦油、蟹油火鍋底料等系列産品,先後建成10萬噸大米精深加工廠和10萬噸收儲庫、大閘蟹和小龍蝦特色水産分檢中心,正在規劃建設糧油物流産業園、2萬噸水産品精深加工廠和5萬噸秸稈綜合利用飼料加工廠。
研學旅遊提檔。樹立“四區合一”理念,統籌完善研學體驗、休閒旅遊設施,建成“綠布伊甸園”、“田園迪士尼”、農耕文化體驗區、李家大院等景點,啟動建設“田米水鄉”和“田城·稻漁之窗”主題微田園綜合體,配套育秧中心、烘乾中心和農機展示中心,作為全省4個分會場之一成功承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常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00萬元。
互動行銷提量。以農耕體驗園、生態體驗餐廳、鄉村公寓為載體,創新發展産業型共用農莊,把農事體驗、鄉村旅遊、農産品行銷進行跨界整合,引導城市消費者參與産業型農莊和農場建設,變後端消費為前端眾籌,建成共用農莊樣板1個、發展會員130余人。簽約川渝水産品代理商13家,引進“中央廚房”“陽光院壩”,通過“電商+商超+物管+社區實體店”配送模式,實現線上線下“雙線”行銷。
強化要素保障 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針對農業投入較大、造血功能不強等現實問題,借力縣域整合改革省級試點,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制定出臺《鼓勵稻漁綜合種養八條措施》,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內驅力。
常態化引育人才。採用戶口不遷、關係不轉、來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進新模式,引導大學生、農技人員、返鄉農民工投身園區發展。組建開江縣職業農民培訓中心,定期舉辦“稻田+”産業發展專題講座和實戰運營遊學研討班,累計培訓縣鄉村幹部1000余人次、職業農民1500余人次、農業經營管理人才100余人。
平臺化流轉土地。建立健全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平臺,設立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機構,探索飛地入股、託管流轉等方式,引導園區業主、農戶規範開展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發展、集中連片經營和土地變股份、土地變收益,激活沉睡分散的土地資源。
社會化為農服務。組建集生産、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2個,建成佔地3000平方米的縣級為農服務中心,積極導入“政擔銀企戶”“政融保”以及供應鏈金融體系,全程提供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資訊共用、金融信貸等 “保姆式”服務。目前,稻漁現代農業園區託管面積達1萬餘畝,發放信貸資金4500余萬元,開展資金互助合作1300余萬元。
致力共同富裕 共用綠色發展“新成果”
始終把助農增收作為現代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地制宜探索構建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全力促進農民持續穩定較快增收。
“土地入股”增收。成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戶+合作社+園區”的模式,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紅+二次分紅”利益分享機制,農民以土地入股龍頭企業、開發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或由村集體代持股,二次分紅按土地産出效益20%分成。
“集體經濟”增收。成立村集體農業發展公司,採取“自主發展、政融保融資、政府貼息”模式發展特色水産4000畝,建立“33211”村集體利益分配機制、“1331”資金託管模式利益分配機制,託管資金25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益325萬元,幫助3000余農戶戶均增收3600元,吸納12000余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核心區內實現每人平均年收入2.4萬元。
“勞務優先”增收。成立村級勞務服務中心,建立入股農民和脫貧戶優先享有務工權的激勵機制,組織860余戶農戶參與項目開發、産業發展和經營管理,其中脫貧戶佔比40%,戶均增收4000多元。
一場稻田經濟的綠色革命,一處尋覓鄉愁的夢中田園,一片長江上游的生態濕地,一幅現代農業的多彩畫卷正在“川東小平原”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鄭三平 顧天華 魏富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