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周永開!人民日報刊發報告文學《走在上山的路上》

來源:四川新聞網 時間:2021-09-09 09:50:54 編輯:蘇仁勝 點擊:
9月1日,《人民日報》第20版(副刊)編發達州市知名作家、渠縣作家協會主席李明春的報告文學《走在上山的路上》。該文致敬“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周永開。
全文如下:
兩年前,我赴四川達州採訪周永開。在市委老家屬院周永開的家中,與老人的一席長談,一頓便飯,讓我數夜難眠。此後,我動身去萬源,沿著他走的路探訪了花萼山、大面山等地。一路上,仿佛總能看到一個身影,立在山巔,蹲在泉邊,在項家坪山民的草房裏,在修路的懸崖上,在植樹的大山坡上……與群眾打成一片。
信仰如山
1928年3月,周永開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金光鄉。兩歲時母親過世,家裏靠租田維持生計,日子充滿了苦難和艱辛。然而談到過往,周永開總説自己幸運。因為還在童年時,這片土地上的紅軍故事就伴隨他成長。後來,黨組織在家鄉辦起兩所學校。周永開的家就在這兩所學校之間,一個窮孩子因此得以免費上學。
周永開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晚上,在滿天繁星下,學校的一位老師,也是一名共産黨員,領著他在校園後面山坡上,舉起拳頭,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周永開的人生就有了信仰的支撐。那信仰,如山一般堅定。
70多年過去了。這一天,周永開從外面回來,發現家裏多做了兩個菜,兒孫們也都回來了。這時,他方才記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周永開長長一聲感慨,74年啦!年幼的小重孫奶聲奶氣地糾正説,祖祖,你説錯了,不是74年,是91年。一旁的父母笑了,祖祖沒説錯,他説的是黨齡。
沒錯,是黨齡!父母給了周永開生命,到今天已是91個年頭。而在周永開心中,他的第二次生命是從入黨開始。之前的17年,不僅貧窮,而且一味認命受窮。加入黨組織後,他的人生才有了方向和追求,生命才有了意義和光彩。
而他也用90多年的人生,親眼見證著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國家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昨天遠在天邊的夢想,今天已經成為近在眼前的現實。
一生的歲月,不變的是對黨虔誠而堅定的信仰。201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之際,周永開將對黨的滿腔赤誠,化成“中國共産黨萬歲”7個大字。他請來石匠,將字鏨刻在家鄉的山崖上。7個大字氣勢磅薄,光照日月。他對前來觀看的父老鄉親説,共産黨就是我們老百姓的靠山。
同樣的赤誠,還體現在那幅長卷上。一部手抄的《共産黨宣言》,表達著耄耋之年的周永開與另一名老黨員的拳拳之心。
一泓清泉
新中國成立後,來自川東地下黨的周永開,腳蹬草鞋,踏上執政為民的人生道路。
自22歲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到64歲從地區紀委書記崗位退休,42年的時間裏,周永開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無愧的答卷。
當我因採訪第一次踏進周永開家中時,一下子驚呆了。單門冰箱、舊電視機、布沙發……陳舊的傢具電器,狹仄的房間,怎麼看都與主人離休幹部的身份不符。可在周永開和老伴的眼裏,這裡的一切再用很多年也無妨。
同樣驚訝的還有項家坪村村支書項爾方。第一次來看望周永開,辭別時,項爾方緊緊拉住老人家的手,含著淚説:“老書記,您私人花那麼多錢幫我們辦學修路通電,可您自己生活上卻這麼節儉……”
那天午飯,我和另一位採訪者是在老人家中吃的。因為多了兩個人,家裏特地加了兩個菜,湊成四菜一湯。我們圍著一張折疊小方桌,邊吃邊談,由八項規定説到狠剎宴請風。老人笑著説,我在宴請這件事上就是3個字:不參與。
周永開夫婦二人,多年的歲月裏沒辦過一次宴請。
周永開説,辦的理由無數,不辦的理由只有一個:我們是共産黨員!不辦宴請,已經成了他的家規。
這話,我相信。可是,你不請人家,人家要請你呀。
那就更不能去了。老人講了一件事,那是他擔任地區紀委書記離休前最後一班崗。
當地一個廠的廠長李某,利用手中權力,違法亂紀。人被抓之後,群眾無不拍手稱快。可落網者還心存僥倖,託人打聽是誰在辦案。當聽説是周永開,其廉潔的名聲早已在外,這讓李某不寒而慄。李某想盡辦法企圖拉攏周永開,但在周永開身上卻屢屢碰壁。請客他不到,送禮他不收。這讓李某實在是無法理解。
那幾夜,周永開也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李某他熟悉,該廠是地區重點企業,李某曾經是優秀廠長,頭上的光環耀眼。周永開也實在無法理解,努力想弄明白,李某是怎麼失足的?
周永開至今記得,當年李某被抓之後痛哭流涕,説自己辜負了黨的培養,忘記了入黨誓言,在金錢美女面前喪失了黨性……這些話沒人信,但周永開信。李某的懺悔書他反覆看了好幾遍,他認為懺悔書上的話是李某的心裏話,而李某當年入黨時説的話也是心裏話,只不過,他迷失了,墮落了,後來的心已不是當初的心。
這個案例,周永開走到哪講到哪。他説,病從口入,許多人的墮落是從酒桌上開始的。先吃公家的,再吃私人的。先是便飯,後是豪宴。一步一步跌下懸崖。
我説,總結得好。周永開擺擺手説,這不是我總結的,是李某的懺悔書上寫著的。
當年走訪基層,周永開總要再三叮囑身邊人,搞紀檢要學會觀察。一個地方的風氣好不好,飯桌上就能看出來。凡是海吃海喝的,多數有毛病。
每次周永開走訪基層,隨行的人都會給接待的人叮囑幾句,按標準上菜,按規定收費。也有不相信的,豐盛地上一大桌,結果必定招來難堪。
群山又綠
萬源市花萼山項家坪,一間草房,房頂灰黑,屋內空空。這樣的草房在過去常見。1992年周永開買下了它。從此,這裡一下子熱鬧起來。五六個人來了,周永開走在最前面,他又一次踏上封山育林的征程。
上世紀50年代末,周永開工作的巴中縣有一個蓮花山林場,由砍樹的林場變成植樹造林的全國先進林場。然後全縣開始大力發展林業經濟。上世紀70年代,巴中縣奇章鄉成為全國林業先進典型;不久後,巴中縣成為全國林業先進縣。那時,周永開正擔任巴中縣委書記。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在拍攝電視劇《血戰萬源》時,周永開卻對人與自然關係有了新的認識。這裡的萼貝珍貴,可再好的寶貝也經不住沒節制的採挖,萼貝幾近絕跡。黑熊、豹子、錦雞……也不見了蹤影。
再次踏上生態保護之路時,有人跟周永開開玩笑説,周老革命,你都退休了還擼起袖子上山,不保養自己去保養大山,當山神爺呀!
周永開説,我當黨員不當山神爺。當年紅軍保衛萬源,萬源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現在我來保衛萬源的青山。
周永開在花萼山,維修學校,花了1年時間;通電,花了2年時間;修路,花了8年時間;封山創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整整花了14年時間。
周永開要求,全村黨員幹部帶頭,牛羊圈養,柴火只準撿不準砍。幹部們把村規民約挨家挨戶分發,還特別叮囑,周老革命説,大家定的規矩大家執行,誰違反了,就要天天跟他一起巡山護林。
周永開成立了專門的護林隊伍。村支書項爾方任護林聯防隊隊長。他自己掏錢給護林隊員發工資和獎勵,每人每年100到300元不等。要知道,那時村幹部的工資每年也才200多元。
那些年,周永開不知走了多少山路,檢查了山民多少採筍子的背篼,收了山民多少砍樹的彎刀和斧頭,甚至冒著危險,排除了山民狩獵安下的套子。
有一天,一根木桿橫空而出,堵住了村裏上山的必經之路。木桿後面,是幾個憤憤不平的山民。
周永開帶著技術人員上山勘察,卻過不去了。
“周書記,靠山吃山,我們要打筍子!”“周老革命,我們要散放牛羊!”
周永開緩步上前,指指四週的荒山,痛心地説:“樹沒了,草沒了,鳥沒了,兔子野雞獐子全沒了。它們若是活不下去,我們靠啥活下去?”
幾個山民低下頭,默默讓開路。
上級的批文下來那天,周永開的眼角濕了。望著新挂上的保護區牌子,周永開用衣袖擦了眼淚,又擦了擦牌子。他退後幾步,朝著大山,朝著鄉親們,深深地三鞠躬。
2019年國慶前夕,91歲高齡的周永開又一次來到花萼山。
蒼翠的群山,茂密的樹林,蜿蜒的水泥公路,新建的農家庭院,漂亮的保護站辦公樓,高大的鋼結構瞭望塔,一切讓周永開興奮不已。特別是聽説熊和錦雞又回山裏來了,他開懷地笑了起來。
初心不變
周永開17歲入黨。在黎明前的黑暗裏,他所在的黨組織遭到破壞,他是倖存下來的幾人之一。他一輩子都時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周永開喜歡穿草鞋。從穿著草鞋的百姓中走出來,繼續穿著草鞋進城走上領導崗位。穿草鞋,不變的是本色。一直到市面上買不到草鞋,農民也不穿草鞋了,他才試著換上布鞋、皮鞋。
鞋變了,路沒有變,腳步沒有停。
周永開常説,當初參加革命,憑的就是對理想的憧憬,對人民的摯愛。這種情感,到周永開年逾花甲沒變,年逾古稀沒變,年逾鮐背還是沒變。自己不變,子子孫孫也不變。
周永開有4個孩子。他們從小跟在父親的草鞋後面長大。開始不覺得什麼,後來進城了,在一眾皮鞋中,父親的草鞋便讓他們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從此,孩子們的作文中有了這樣的題目——《父親的草鞋》《草鞋風波》。子女們雖沒穿過草鞋,卻對草鞋有割捨不掉的情結。草鞋帶給他們的家風,受用至今。以至多年後,子女們還重寫《父親的草鞋》,懷念那些日子。而今,4個子女都已退休。當年,大女兒考上清華大學,二女兒在外地工作,大兒子、小兒子響應號召參軍,退伍回來由國家安置。沒有一個人,為上學、就業、升遷等事得到父親的照顧。
對孩子的事,周永開從不插手,説路得他們自己走。不一定穿草鞋,但必須走正道。對子女,周永開有一個要求,到黨內來,與父母做同志。如今兒孫輩20人,黨員有10人。幾年前,周永開在家中設置“家魂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一人獲得,獎勵政治進步、工作成績優秀、對社會公益事業有突出貢獻的子孫。
從1992年離休至今,已近30個年頭。周永開雖早已不在崗位,但心還在隊伍裏,使命還在肩上。大到地震洪水,小到輟學治病,周永開必定伸出援助之手。他捐出自己個人的收入,卻從不圖回報,不要表彰。對於人民,身為黨員的他常常懷有歉意。在職時,他唯有拼命地工作;如今離休了,只有以奉獻來回報。幾十年來幾十萬元的捐助,成了他心意的表達。
常常有人問周永開長壽的秘訣是什麼?老人説,就是4個字,大、而、化、之。不過,這個大而化之,與馬虎不同,也不是難得糊塗,實際上説的是心底無私天地寬。周永開不止一次對別人説,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國家的興衰成敗之中,就會憂慮少、疾病少。
還有人問道,古稀之年在花萼山陡峭的山路上攀爬,萬一有個閃失,你不怕?聞言,周永開笑了。他講了一件事。有一次在花萼山踏勘,路經一險要處,臉得貼著崖壁下去。幾位年輕人都心虛了,上面由山民拉緊,下面有山民接住,個個都大汗淋漓,差點站不穩腳。輪到周永開了。從小一直到老,他的腳就沒離開過山路,老人家不要人搭手,輕輕鬆鬆下去,臉不紅,氣不喘。
這些年來,周永開自費組織拍攝了《巴山教魂》電視專題片,組織編纂了“熱血”叢書。在他建議並積極籌資下,張愛萍將軍執教過的達州市通川區蒲家鎮中心校建起了“蒲家英烈園”,重塑了700多名達州革命先烈的塑像。他又倡議協調,在黨組織曾經開展地下革命工作的達州、巴中、廣安等地的12所學校,建成了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同時,他還組織發起巴山渠水共産主義運動友好學校聯誼會,定期到中小學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丹心永遠向陽開。周永開的人生道路上初心如炬,閃耀著信仰之光。2019年,周永開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2020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今年“七一”前夕,周永開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勳章”。(余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