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共建共治共用 城鄉社區建設不斷加強
踐行“民生民政”理念,建設和諧有序的民生社區。堅持黨建為先,以建設黨群服務中心為重點,加快“親民化”改造進程,實現公共活動空間最大化,推進傳統的管理、辦事單一場景向共建共治共用多樣場景轉變。共爭取各類資金5766萬元,新建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3個,建成投用社區綜合體11個、超5萬㎡,全面實現社區親民化改造,精準對接便民服務。聯合出臺《關於建設住宅小區共用空間的指導意見》,賦予住宅小區架空層黨群活動、老年人活動、社工服務等“4+N”共用空間功能,將公共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小區、居民樓棟,有效打通了城鄉基層治理“最後一步路”。天立、鷹翔苑、沁園春等試點小區共用空間已建成投用。
踐行“法治民政”理念,建設規範文明的法治社區。下好撤鄉、並村、優社區“先手棋”,建制村從1335個調減為1143個、將原有社區從311個優化為341個,依法實現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圓滿完成了第十一屆村社區換屆。出臺《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實施意見》《完善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實施意見》等政策制度,厘清村社區依法履職、依法協助、負面事項“三張清單”。開展村居務公開標準化建設,將村居務公開135項公開事項優化調整為58項,將58項公開事項細劃為26項基本盤事項,工作經驗獲省民政廳益西達瓦廳長肯定性批示,並在全省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工作動態專題刊發。
創新推進2個街道、6個社區全省首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確定為全省基層治理示範街道示範社區,試點工作經驗在全省交流2次,全市交流1次。
踐行“文化民政”理念,建設品牌特色的文化社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作用,建立健全社區道德評議機制,推行居民公約“六步工作法”,通過發現和宣傳社區道德模範、好人好事,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發展社區志願服務,搭建社區居民互助互動平臺等方式,引導居民崇德向善、培育心口相傳的城鄉社區精神,形成與鄰為善、守望相助的社區文化氛圍。
嚴格規範管理 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堅持黨建引領,“兩個覆蓋”全面加強。紮實履行全市社會組織綜合黨委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四同時三同步”要求抓好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指導全市社會組織依法實現“黨建引領進章程”“重大事項充分聽取所在黨組織意見”全覆蓋。目前全市納入黨建基數的社會組織822個,單獨建立黨組織的社會組織311個、功能型黨組織47個、建立38個聯合黨支部,黨的組織和工作實現有效覆蓋。
嚴格“五分離五規範”,穩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全面完成全市330家行業協會商會改革任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登記流程,簡化登記手續,審批材料由15項減少至13項,審批時限由15個工作日縮減至5個工作日,行政許可提前辦結率、按時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實現了3個100%。
突出規範有序,嚴格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嚴格落實“兩個條例”登記要求,認真開展社會組織年檢年報,堅持常態督查與定期抽查相結合,聯合相關部門定期隨機抽查部分社會組織,及時傳導監管壓力。5年來,全市共抽查社會組織300余家,發現並及時督促整改問題420余個,及時對相關社會組織開展行政處罰。目前,全市社會組織依法登記數1744個,市本級社會組織依法登記數324個。
堅持五社聯動 創新城鄉社區治理新路徑
建好市級社會組織孵化園。投入100萬元建成1100平方米市社會組織孵化園,通過引入社工機構運營,採取適時現場指導、定期舉辦專題培訓、每週開展“瀘州社工下午茶”“黨建沙龍”等方式,切實為全市社會組織、社工站提供專業服務。今年來,市社會組織孵化園共吸收13家重點社會組織和7家區縣社工總站運營機構入駐,指導孵化社會組織51家、成立社工機構13家,新建社會組織黨組織10家。
建優購買服務供需平臺。聚焦政府購買服務找優質社工機構難、社工機構找承接項目
抓實社工資格考試培訓。集中開展全市大規模“線上+線下”培訓、積極營造社會工作輿論宣傳氛圍等方式,大力推動“一村(社區)一社工”和社工機構從業人員職業化進程,瀘州市持證社工數從514名增加至732名。2021年,全市社工職業水準等級考試報名人數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2398人。
加強社工專業能力培訓。著力社工機構服務專業化,積極實施社工機構專業人員職業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劃撥專項經費、邀請專家教授輔導、知名社工人才示範講解、社工機構現場演練等方式,集中對社工從業人員開展每年不少於80學時的繼續教育。2021年,全市投入80余萬元,對32家社工機構、240余名專業從業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培訓。(瀘州市民政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