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站位 堅決服務脫貧攻堅大局
5年來,“提高政治站位”成為瀘州民政在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中出現頻次最多的要求。瀘州市民政局黨組堅持以上率下,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列為中心組學習重要內容,帶動全系統黨員幹部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瀘州民政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各項業務工作,出臺了全市脫貧攻堅社會保障扶貧專項實施方案、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方案、低保兜底實施細則等系列文件,實現了農村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將9.85萬建檔立卡貧困對象納入“低保兜底一批”範疇。
5年來,局黨組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加大脫貧攻堅監督力度,連續3年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保障情況開展全覆蓋排查,堅決糾正基層救助服務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切實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提供堅強紀律和作風保障。工作經驗《兜底關懷鼓足了困難群眾脫貧信心》被《中國社會報》報道並在全國推廣。
強化救助兜底 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救助兜底,精準為要。瀘州民政會同有關部門完善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及時成立全市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建成全市聯網的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資訊核對系統,及時實現了低保錄入、比對、審核“一網通”。目前,全市已全面建立社會救助家庭聯網查詢機制。
兜底保障,重在提標。連續9年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至62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08元提高至430元,分別超省平均水準的5.1%、10.3%。連續4年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00元。完善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不斷提升救助供養水準。5年來,全市累計發放城鄉低保、特困救助金346272.7萬元、惠及114.1萬人;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23722.22萬元、惠及269.42萬人次;累計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13385.11萬元、惠及228.07萬人次。
臨時救助,救急解難。制定出臺臨時救助工作規程,細化臨時救助對象、程式、標準和救助方式等具體流程。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著力快捷解決城鄉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5年來,發放臨時救助金5452.01萬元、惠及5.3萬人次。
聚焦改革創新 打通社會救助“最後一米”
瀘州民政主動回應困難群眾所需所盼,深入推進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自許可權下放以來,全市新增城鄉低保對象11257戶、17517人,取消證明材料5.8萬餘份,社會救助服務顯著提質增效。
聚焦“權責不清”難題,推動許可權“放得下”。制定區縣、鄉鎮、村社區三級責任清單,修訂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工作規程和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低保公開評審辦法等規範性文件,統一全市困難家庭剛性支出和贍養(撫養、扶養)費、教育、醫療等剛性支出核定標準。建立健全就業救助銜接、延保漸退、主動發現、失信懲戒、容錯等七個方面機制,持續厘清各方職責。
聚焦“流程繁瑣”難題,推動改革“走得穩”。進一步簡化審核確認、經辦流程,優化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窗口建設,設立由民政、衛計、社保等單位組成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服務窗口,提升便民服務效能。全面採用“網際網路+社會救助”新模式,實現申請“無材料”、核查“掌上辦”、檔案“電子化”。社會救助事項流程再造後,低保和特困人員從申請到審核確認僅需 10 個工作日,“救急難”實現當天申請當天救助。
聚焦“監管缺位”難題,推動監管“做得實”。依託省民政廳“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臺體系,採取“線上+線下”方式定期核對申請對象、保障對象資訊,實現房産、車輛等資訊 24 小時內反饋核查結果。加大入戶抽查力度,建立抽查核實臺賬,統一鄉鎮(街道)、村(社區)公示欄內容,依託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鄉鎮(街道)辦事大廳電子顯示屏、村(社區)、組務公開欄對救助政策、工作流程、救助標準、保障對象、監督電話等內容進行長期公示。(瀘州市民政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