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瀘州市通過實施兩項改革,全市鄉鎮(街道)從144個調減為126個,建制村從1335個調減為1143個,精簡鎮街事業機構359個,兩項改革“前半篇”文章取得階段性成果。
如何用好“前半篇”經驗,做深做實“後半篇”文章?瀘州市實施了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24個專項方案,其中,市民政局承擔著養老育幼、基層治理、群眾自治三項行動,都是與民生聯繫最緊密的內容。
做好兩項改革的“後半篇”文章,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篇文章能寫出多少分的成績,打分人是群眾,群眾的滿意才是對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好與否最有力的證明。
一老一小的滿意
看舉措:
2021年,瀘州市民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的總體安排部署,聚焦“一老一小”重點人群,著力提升養老育幼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公共服務體系。
觀效果:
10月27日上午,一場由古藺朗鄉合唱團帶來的中老年旗袍秀在江陽區大山坪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上演,模特們婷婷嫋嫋的走來,或端莊優雅,或活力四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散發出無盡魅力,吸引了不少中老年朋友前來觀看,劉吉嶼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上午11點15分,離午餐時間還有10多分鐘,85歲的尹崇國就提前來到江陽區大山坪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自該服務中心開業以來,尹崇國和老伴便成了這裡的常客。老人的家就住在附近的小區,在她看來,該服務中心大大方便了生活,也減輕了兒女們的負擔。
大山坪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於今年4月投入運營,設立了社區便民餐廳、老年書畫室、老年多功能活動室,為老年人提供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日間照料、醫療康復、營養膳食、居家服務、文化娛樂等一系列個性化特色服務。
10多公里外的鷹翔苑小區,居民胡玉書老人為小區的“物業+”養老服務站豎起了大拇指,他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平時都是他和老伴在小區生活,小區裏的“物業+”養老服務站恰好為老兩口提供了方便,也減少了子女的擔憂。“我們在這裡既可以下棋,也可以理療,還可以在這裡吃飯,很方便”。
龍馬潭區宇華豪庭小區,“五點半課堂”總是準時開課。當玉帶河學校放學鈴聲響起後,王鈺露背著書包,步行20多分鐘來到宇華豪庭紅領巾加油站,在學習室找到座位做家庭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可隨時問老師,很快就搞懂了。”王鈺露一家是拆遷戶,父母在外務工,常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學習輔導只能在晚上父母下班後通過微信視頻進行。從一張螢幕到一堂課,王鈺露學習越來越有勁兒。“五點半課堂”穿插美術、書法、手工和心理教育等活動,為家長解憂,給孩子一個快樂的課外空間。
一村一社的變化
看舉措:
瀘州市民政局通過實施省級城鄉社區治理試點項目、實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實施市級城鄉社區治理創投項目、實施社會組織社工站建設示範工程等,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
觀效果:
“我家土地流轉給了村上,每年都有700多斤糧食的土地保底收益。我平時在園區幹點木匠活兒,一月還能掙兩三千元。”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黃包山村二組村民趙先奎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在家門口就能務工的他,還能照顧年老的母親和4歲的小外孫。
在推進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中,合江縣大橋鎮黃包山村由原大橋村、雙橋村、黃包山村和長安村1-5、8、9社合併成立。通過資源整合,如今的黃包山村堅持“鎮園一體、村企共建、服務園區”的工作思路,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小村變大村、弱村變強村,這樣的變化在瀘州比比皆是。全市合併村正積極探索股份合作、資源合作、資金入股、租賃經營等“八大”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村集體經濟將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實現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全市72個試點合併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57.42萬元,比2019年增長27.97%。
讓群眾滿意除了錢袋子鼓起來,還有精神生活的富足。合江縣符陽街道通過道德評議會,通過讓居民參與進來,自己評選身邊好人的方式讓道德文明的種子傳到社區每個居民的心中。
8月中旬,古藺縣府河新城小區,底樓門市商家因不滿附近垃圾庫影響其經營,私自砌墻打圍,不準居民堆放垃圾。通過社區“紅色微友”微信號,小區業主們把遭遇的“煩心事”向社區報告。隨即,社區第五網格員駱羽趕到現場調查、核實,在勸説無效後,把具體情況向街道報告。最終,街道、城建、綜合執法等單位實行聯合執法,小區垃圾庫得以及時恢復。
解決麻煩的微信號瀘縣兆雅鎮也有,兆雅鎮優化“戶灣自治”模式,一棟樓建立一個微信群,通過“微服務站”為群眾提供精準服務。
民眾所需是謀劃改革的重要因素,只有把事辦實,把事辦進老百姓心坎裏,才能交出令群眾滿意的答卷。(周菁 李佑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