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潭:多措並舉壯大村集體經濟 全力以赴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1-18 14:26:55 編輯:陳宣海 點擊:

10月20日,第五屆四川“村長”論壇暨首屆鄉村縣委書記峰會召開,會議發佈了2021四川民村50強名單,龍馬潭區特興街道桐興村躋身“改革名村”行列。

桐興村為什麼能,又為什麼行?大膽試、自主改,積極撬動社會資本,一體化整合生態、土地、資産等資源,實施“農業+園區”“農業+基地”“農業+品牌”多元産業發展模式,桐興村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助推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2018年,計劃總投資8000萬元的“桐心院子”項目在桐興村啟動,依託該村萬畝桂圓、沿江十里翡翠長廊優勢,打造集“吃、住、行、遊、夠、娛”于一體的瀘州近郊遊打卡地。2020年,項目建成投用,“品味長江食府”“桐廬樹屋客棧”“牛拉車遊步道”“湖畔林間小道”“土特産小超市”“雲朵兒童樂園”六大場景,先後吸引100余萬名遊客前往打卡,帶動發展農家樂、小商店50余家,解決就業1000余人,帶動核心區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提高3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公司創收50余萬元以上。

“集體經濟發展了,破解了村裏‘無錢辦事’的窘迫,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桐興村第一書記喻言介紹説,近年來,以黨建為引領,以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為抓手,桐興村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通過開展資源合作、租賃經營、自主經營、産業帶動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翻番。下一步,桐興村還將利用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等資金,通過開展以桐興村農副産品及配套設施的打造,建設農副産品展銷中心、經營移動式倣古攤位等,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有新的更大突破。

桐興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龍馬潭區創新“一核五向三維”模式,推進村集體經濟多元融合發展的美麗剪影。在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中,龍馬潭著力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資産不清、成員不明、思路不寬、後勁不足難題,創新探索“一核五向三維”發展模式,多元化帶動村集體經濟健康融合發展,以低風險、可持續的方式促進村集體和群眾收入穩步增長。

一核聚能,鞏固集體經濟融合發展基礎。將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相結合,理順農村集體資産處置分配權責,明晰農村集體資産“誰所有、誰支配、誰受益”的核心問題,激活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源”。通過清産核資清家底,5個合併村完成集體資産清理移交,59個涉農村(社區)核實集體資産總額31837.02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443215.41畝。通過成員認定明資格,按照“農戶自主申請+集體認定+公示確認”流程,全區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78698人。股權量化穩收入,以單個村(社區)為單元按量化成員股,集體資産以“一人一股”固定份額分配,採取“進不增、出不減”的股權靜態管理模式,實現村內股權“確權到戶、戶內共用、社內流轉、長久不變”,拓寬農村群眾增收渠道。

五向提能,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聚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單一、資源開發效果不佳、增收途徑狹窄等問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打好增收“組合拳”賦能集體經濟發展,解決“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的問題,為村集體經濟提供發展“穩定器”。資産租賃促增收,羅漢石樑社區利用集體廠房出租,年收入可達40萬左右;魚塘望山坪社區、安寧街道安寧社區出租門面,年均收入在10萬元左右。扶貧資産促增收。通過盤活扶貧項目形成的歸村集體所有的固定資産,採取合作、入股、租賃等方式開展經營,增加集體收入。雙加鎮大衝頭村,整合産業扶貧資金、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資金535余萬元打造精品特色集體農家樂、養豬場、食用菌大棚、水産養殖基地等形成集體固定資産,每年對外招租獲取固定租金17.9萬元。金龍鎮曹壩村整合省市扶貧專項資金101.35萬元,興建村級光伏發電站項目,建成114千瓦的村級扶貧電站,年發電量約14萬度,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7萬元。資源合作促增收。鼓勵條件成熟的村合理利用集體土地、群眾“四荒地”、撂荒地、林地等資源,採取“村集體經濟+村民+企業”發展模式,與龍頭企業、公司等市場主體合作經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安寧陽高村依託自然資源,盤活利用殘次林等70余畝林地,以土地入股方式與區民政局、安寧街道、區國有企業龍馳集團合作開發狀元山公墓,通過公墓出售、殯葬管理服務創收,村集體按入股比例分紅4成,村集體年收入超100萬元,群眾年每人平均分紅1000元。代理服務促增收。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服務供給主體,為駐村企業、項目等提供訂制、協調、快遞、物業、勞務用工等服務,獲得集體收入。特興街道走馬村,採取“三社”融合模式,整合瀘州惠農興民農貿有限公司和農民專合社資源,引進美團優選,為區稅務局、692航空航太民品産業園、自貿區等7家單位食堂配送本村優質果蔬食材,村集體收入累計達100余萬。産業帶動促增收。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把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推進優勢産業壯大、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準相結合,立足本地土地資源和傳統種植優勢,積極發展農業産業,實現增收。石洞街道順江村先後流轉閒置土地120畝,發展形成黃金梨、黃桃為主的水果産業園,2021年試挂果約1.5萬斤,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多元,2022年正式投産上市後,預估實現集體增收25萬元以上。

三維賦能,構建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長機制。緊扣集體經濟發展政策、人才、資金保障需求,進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支援體系,解決“錢從哪兒來、人到哪兒去、什麼人幹什麼事”的問題,為集體經濟發展裝上“助推器”。

政策支撐促發展。先後出臺《關於培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關於做好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通知》《瀘州市龍馬潭區扶持村(社區)集體經濟若干措施(試行)》等系列文件,明確區、街鎮、村三級發展集體經濟職責,拓寬村集體經濟組織業務承接範圍、鼓勵探索産業發展路徑,健全以獎代補政策調動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性,推動加快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進程,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集體資産管理提供推力和保障。人才支撐促發展。著力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隊伍,採取“選、兼、聘、挂”等方式,把頭腦靈活、經營有方的機關幹部、退休幹部、鄉賢人士、農技人員等人才選配到村任職,強健“頭雁”領航發展。集中選派45名機關幹部到涉農村(社區)擔任第一書記,聘用特聘村主任35名,派出18名農技員與聯繫幫扶部門組成幫扶工作小組,實行蹲點幫扶指導,幫助謀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具體思路和舉措。財政支撐促發展。通過項目資金扶持、補齊短板弱項、加大資金利用和監管等措施,因村制宜、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區政府向每個村集體劃撥2萬元啟動資金髮展集體經濟。出臺文件允許各村在當年集體經濟純收益中以上一年度經營凈利潤的2%—5%、當年經營凈利潤新增部分的5%—20%比例提取收益對村幹部進行獎勵,提高村幹部發展積極性。(姚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