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市大英縣扶貧人周義雙:斗笠村的文化密碼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10 15:18:25編輯:劉映紅

這座矗立在曾經貧困的斗笠村村口的村碑,寓意著“托起斗笠,展翅高飛”。周義雙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特定的時刻自會啟動;每一個村,也有它獨特的文化密碼,隨著歲月的積澱,它會在某個時候,可能是某一個春天,由一個人,帶領著一群人,去匡助開啟一個村寨厚重的過往與麗影今朝。
一座文化村碑,一顆扶貧初心
碧藍的天空與遊走的雲絲下,是鄉野間無盡的蒼翠。在這藍白綠的映襯裏,屹立著一座小小而不屈的村碑,它在大自然的底色上塗抹著明亮一色,處之渾然,猶如一尊矗立在陽光下的豐碑,代表著一個村的貧窮,已成為歷史。
這尊3.8米高的村碑,豎立在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玉峰鎮斗笠村的村口。它是一座由鋼筋水泥構築的雕塑,呈現的是一雙剛毅有力的巨手,托起一頂金燦燦的斗笠的畫面。
白色的巨掌張開,像一雙振翅欲飛的翅膀,直向藍天;而斗笠,更像是一輪金色的太陽,仿佛讓人們看到了斗笠村的百姓,正用勤勞和智慧,托起燦爛的明天、希望與未來。
村碑的設計者名叫周義雙,他坦言:“我設計這個雕塑的初心,是寄以展現‘托起斗笠,展翅高飛’的寓意。”
周義雙是斗笠村一名駐村幫扶隊員。作為全國萬千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名,他呈現出自己獨有的特點。
周義雙個頭高挑,但外形偏黑偏瘦,為此還鬧了一次笑話。幾年前,大英縣人大主任第一次來斗笠村考察扶貧工作,主任抓住周義雙的手説:“你是貧困戶吧?受了不少苦吧?”
像貧困戶已經成為他的標誌特點。但就是憑著這樣一副看似羸弱的身子,周義雙在扶貧戰線上堅持奮鬥了6年。如今55歲的他,成了大英縣幫扶時間最長、幫扶年齡最大、幫扶職務最高的駐村隊員。雖然斗笠村已于2018年底實現了貧困村退出,2019年實現了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而周義雙的扶貧腳步,卻未曾停下。
周義雙深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脆紅李下的周義雙,精心呵護套種的每一株蔬菜幼苗。  周義雙
周義雙愛好廣泛,書畫、詩詞、攝影、寫作。因此,與他志趣相投的文學藝術界的朋友頗多。他是當地書畫界骨幹,並且還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在村碑主體字框中,鈷藍色的底子上,是“斗笠村”三個燙金大字,左下角小字寫著“開心題”。“開心”即中國著名書法家何開鑫,它是周義雙的好友。為了斗笠村,周義雙沒少佔他的“便宜”,請他為村裏貢獻了不少墨寶。
村碑底座的碑記裏,寫著“承制:徐氏泥彩塑”,這個來歷也不簡單。“徐氏泥彩塑”是大英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該泥塑是由徐氏泥彩塑的第五代傳人、65歲的徐興國親手打造。
2014年,按照大英縣縣委、縣政府扶貧工作安排,川投水務集團大英公司的扶貧任務是,對口幫扶斗笠村,單位還要選派人員到村上參加駐村幫扶。本身在單位就分管著扶貧工作的周義雙,便主動請纓。
他的妻子知道這個消息後,擔心地説:“你才從廣元調回來,這才多久,又要去駐村?組織安排你回來,是對你、對我們家庭的照顧。你也快50歲的人了,何必去折騰?你那身子,比我還單薄,累出個病可怎麼辦?”
周義雙勸慰妻子道:“我曾經在農村生活鍛鍊過,我能吃苦,身體也沒問題。況且,農村窮,農民苦,這我也是有親身體會的。我們這些在城市長大的人,吃的、用的、穿的,哪樣跟農民沒有關係?現在有這機會幫助他們,我當然很想去。”
深夜,周義雙在床上輾轉無眠,他心裏,也是百轉糾結,充滿了矛盾。他在回遂寧市大英縣之前,在廣元市劍閣縣,擔任川投水務劍閣公司總經理,期間在廣元生活了7年,和妻子長期兩地分居,對女兒照顧得少,對家庭虧欠得太多。他內心,充滿了對妻子、女兒和這個家,深深的愧疚。
然而,他和農村又有著不解之緣。
他曾兩次被派往農村,幫助開展工作。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初,周義雙被縣裏安排,到農村參加“清經(清理經濟)”工作;另一次是2014年,在擔任川投水務集團劍閣有限公司總經理期間,被劍閣縣政府安排,參與當地的秦巴山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所以,周義雙對農村工作有一些了解,對農民生活的艱辛更是十分明瞭和同情。自小城市長大的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城市,對農村虧欠的太多,太久。
良心,在他眼裏,是一個人靈魂的守衛,也是一個人靈魂的中心,是一個人自我堡壘中最該守衛的財富,更是我們每個人不能跨越的警戒線。
周義雙是大英縣人,曾在1983年至1986年,在北京軍區某部服役,當兵那會兒,曾是部隊政治處的專職放映宣傳員,還曾榮立過三等功。下地方後,他依然保持著部隊傳統——聽黨指揮、無私奉獻、善打和敢打勝仗的優良作風。2008年,汶川大地震曾榮獲四川省國資委和川投集團“抗震救災優秀共産黨員”,他帶領的團隊獲得“全國總工會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的殊榮。
他想事、行事,總是不由自主地,把工作任務和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説:“扶貧,是一場關係貧困群眾切身利益的一場偉大戰役。我也曾經當過兵,下過農村,投身這場戰役,我是義不容辭。”
曾經的斗笠村是貧窮的,大多數老百姓的日子是艱辛的。 
斗笠村地處川中盆地丘陵地帶,位於大英縣西北15公里。上世紀70年代,這裡興建四五水庫,因此,村界周邊淹沒區較多,每人平均耕地還不到五分。全村284戶887人中,就有貧困戶85戶215人,貧困戶幾乎佔了全村的1/3,其中,又有特困戶35戶98人,殘疾戶28戶,長期患病家庭8戶,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周義雙曾經寫過一首歌,《我是扶貧駐村員》,表達了他對斗笠村的扶貧初心:
五年前的那一天
仿佛還在我眼前
  貧瘠的土地泥墻邊
鄉親們望穿雙眼
 這裡雖沒養育我
  心裏卻想把你改變
  為了這個鄭重誠若
  從此我們不懼風險
……
一個人的初心,始發于他的思想本真,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