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在頭版頭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有專論”欄目刊發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署名文章——《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
全文如下: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
范銳平
核心提要
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必須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構建消費主導型經濟結構,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推動高品質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逆全球化引發貿易爭端增加,倒逼中國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轉換增長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國際貿易格局的轉變對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出新的要求。必須深入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形成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創新推進經濟結構優化的新型動力機制,持續釋放內需潛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消費型社會的建構邏輯和經驗教訓
所謂消費型社會,是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代表的是生産與消費之間的一種新型關係,即消費在整個社會制度安排中處於優先地位。其主要特徵是:在經濟層面上,以創新和服務為基礎的第三産業構成了經濟的主體;在社會層面上,以專業化為特徵的社會中産階層構成了社會的主體;在制度層面上,收入增長與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構成了社會政策的主體。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保持生産與消費之間的平衡始終是經濟規律的基本要求。19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世界市場日趨飽和,西方工業社會生産與消費之間的失衡逐漸加劇,最終導致全球性經濟危機頻發。20世紀上半葉,先發國家進行了經濟社會領域的系列變革,使生産與消費之間重新獲得新的平衡,生産型社會逐漸向消費型社會轉型。20世紀下半葉,消費已成為先發國家發展的主導因素,消費的本質變化決定了不同時期消費型社會的基本特徵。
先發國家促進消費型社會轉型的實踐為我國提供了寶貴借鑒。一是優化分配結構,提升消費能力。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消費預期。三是優化供給結構,刺激消費需求。四是營造消費環境,增加消費意願。但這些國家消費型社會發展也暴露出諸多弊端,“大生産、大消費”的模式帶來物化現象,造成資源過度消耗。進入21世紀,先發國家對消費型社會的局限性進行了深刻反思,積極探索建立趨於共用、重視簡約的新型消費社會。2018年我國消費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率為76.2%,已經開始向消費型社會轉型。我國應揚棄先發國家發展模式,植根于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實踐,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型社會新路子。
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
內涵特徵與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內涵特徵。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總體考慮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滿足人們的分層次多樣性消費需求為原則,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構建消費主導型經濟結構,推動高品質發展。邏輯起點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馬克思消費理論強調勞動力的消費屬性和消費需求,認為“真正的消費就是一種人性的恢復過程”。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建設的邏輯起點就是堅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價值目標,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基本方向是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國際經驗表明,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是保障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家特定優勢”。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必須適應消費結構內涵調整和外延拓展的雙重變革,促進新消費供給的培育和對接,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強大國內市場。工作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産創造和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産具有巨大反作用。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優化創造消費新增長點,努力實現消費生産良性迴圈和更高水準供需平衡。根本路徑是構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消費制度體系。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必須始終堅持以創新為動力、以協調為尺規、以綠色為導向、以開放為抓手、以共用為宗旨,構建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消費制度體系,進一步增強有效供給、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生態。未來願景是築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中華文化蘊含著返璞歸真、克勤克儉、守望相助的傳統基因和相容並蓄、吐故納新、和諧共生的現代內核,對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價值觀重構影響深遠。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構建體現“文化自信、簡約生活、互助精神”的共用式消費型社會。
建設消費型社會的現實基礎。從外部環境看,貿易摩擦倒逼我國更加聚焦培育強大國內市場,加速實現從生産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從內生動力看,我國消費形態正由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消費結構正由基本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為建設消費型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面臨“四個亟須優化升級”的挑戰。消費供給體系亟須優化升級。我國實物消費已邁入增速放緩和需求升級相互交織的發展新階段,服務消費正處於快速增長和分層分化疊織交互的發展新時期,現有産品供給體系尚無法充分適應從批量消費向個性化消費轉型的重大需求側變化,亟須推動消費供需平衡。收入分配格局亟須優化升級。我國人口數量超過全球發達經濟體總和,但是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比重僅為29%,亟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構建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提升社會總體消費能力。消費保障體系亟須優化升級。我國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供需失衡問題普遍存在,較高的撫養成本導致了居民邊際消費下降;同時,亟須完善消費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預期。消費業態創新亟須優化升級。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2.2%,逐漸形成以服務、創新為特色的新型經濟結構,但農村居民消費仍以生存型消費為主,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消費佔比低於20%;城市多元化消費場景平臺載體創新不足,亟須創新消費業態,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
制度機制和政策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破解制約居民消費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消費供給創新、消費感知提升、消費格局營造、消費理念引導、消費環境優化等方面率先突破,構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消費型社會制度機制和政策體系,全面增強國內經濟轉型發展活力,築牢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迴旋空間。
聚力構建創新驅動的消費供給模式。圍繞居民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升級方向,培育新消費、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形成以消費結構優化引領經濟結構升級的良性迴圈發展機制。一是鼓勵發展新技術新模式。以“網際網路+”和智慧城市建設為導向,加快發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慧汽車、服務機器人等消費産品,創新發展網路消費、定制消費、智慧消費等業態。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展消費金融、健康金融、教育金融等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助推消費熱點培育和消費模式變革。二是推動傳統消費轉型升級。支援傳統消費企業創新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積極引入有吸引力、有觸發性的新消費新體驗,發展自有品牌,實行深度聯營,向全渠道平臺商、整合服務商、供應鏈服務商、定制化服務商等轉型。三是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商業化邏輯”,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拓寬公共服務多元化融資渠道,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動態管理,根據人口結構、消費習慣等精準匹配公共服務內容,促進供給與需求同步迭代、聯動提升。
聚力提升共建共用的消費政策制度。加快構建激發當期消費、增強長遠保障的良性互動機制,有效保護居民消費意願、滿足消費需求、優化消費體驗。一是構建多方互利的消費年金制度。探索構建商戶、居民、金融機構的有效連結,通過激活居民在消費中積累的非現金類優惠資源,借助合理的金融工具跨期投資,形成“第三支柱”養老金的有益補充,從而引導居民適度降低預防性儲蓄比例、平滑釋放消費能力、有效滿足潛在消費需求,推動實現“消費創造價值、積累保障未來”的互促共進。二是構建供需匹配的互動服務機制。加快建立全面反映居民綜合消費規模和結構的指標體系,完善指標發佈機制,支援企業充分挖掘和應用商業大數據分析顧客需求和消費行為,建立及時、高效的消費需求反饋機制,做精做深做優消費體驗。三是構建鄰里互助的社區消費場景。優化調整社區商業街、無人便利店等設施佈局,支援培育社區商業新品牌,營造“智慧便捷、鄰里互助”的社區消費氛圍。實施“服務到家”計劃,整合社區服務網點資源,打造宜進入、可參與、能共用的鄰里中心,就近引入養老、家政、文化、健身等服務機構,構建大都市15分鐘社區便民生活圈。
聚力完善協調聯動的城鄉消費格局。加快發展農村消費市場,帶動促進農村産業轉型和農民增收,真正讓消費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增強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縮小城鄉消費差距。鼓勵開展農村土地市場化流轉的制度性創新,推進農村宅基地流轉制度試點,促進農村居民財産性收入提升。鼓勵農村居民“市民化”,逐步實現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徹底解決進城人員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二是推進農村消費提質擴容,平衡城鄉消費供給水準。鼓勵開發適應農村消費趨勢的産品和服務,引導發展交通通信、文化娛樂、汽車等消費,推動電子商務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覆蓋。深度挖掘農村生態資源,疊加休閒觀光、健康養老等功能,形成農村市場新的消費熱點。三是深入開展消費扶貧,促進城市反哺農村消費。拓寬貧困地區農産品銷售渠道,鼓勵採取“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採購貧困地區産品,在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制約消費扶貧的堵點,推動貧困地區産品和服務融入全國大市場。
聚力培育綠色健康的現代消費理念。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簡約適度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可持續消費。一是築牢綠色消費理念。結合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科普活動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居民更多選擇生態服裝、節能家電、綠色住宅、新能源汽車等産品。二是傳承理性消費文化。大力宣傳倡導堅守本真、勤儉互助的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引導居民培養簡約適度、雅俗相容的消費習慣和行為意識,形成全社會健康、理性消費的良好氛圍。三是增加綠色消費供給。建立統一的綠色産品標識體系、認證評估體系,完善綠色産品追溯制度,健全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綠色産業健康發展。前瞻性研究將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産品納入消費稅稅目並穩妥合理提高稅率。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導綠色産業技術創新,改進生産工藝,減少生産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聚力營造開放包容的消費市場環境。加快打造高能級國際消費空間載體,完善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和權益保護機制,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消費環境。一是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佈局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支援舉辦國際性消費展會活動,探索建立主要消費品國際價格監測比價機制和合理定價體系,適度發展市區免稅店、口岸免稅店,打造一批全球知名的城市消費品牌和世界級地標性商圈。二是逐步放寬消費領域市場準入。鼓勵各類資本進入文化、教育、養老、育幼、醫療、家政等服務消費領域,有序開放經營許可權,逐步取消外商投資股比等限制條件。堅持以審慎包容的態度推進平臺經濟、共用經濟發展,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智慧財産權保護、市場監管等規章制度,引導消費經濟有序合規發展。三是加快提升消費信用管理水準。探索以商務信用為核心的現代流通治理模式,形成以商務信用數據交互為基礎,政府與市場主體多維互動、網格化協同的新型應用機制。加快構建“事前告知承諾、事中評估分類、事後聯動獎懲”的全過程信用管理體系,加快培育信用經濟,積極發展與信用相關的新型服務業。(作者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圖據成都發佈-成都晚報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