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防汛第一站 監測“神器”已備好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9-06-14 09:25:56 編輯:張林 點擊:

去年曾發生歷史第二大洪水,沱江防汛一線緊鑼密鼓——

流域名片

沱江,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經德陽、成都、資陽等地至瀘州匯入長江,幹流全長629千米。

沱江防汛之難,根源在上游。發源地龍門山脈東側是傳統暴雨區,金堂以上水系是沱江流域主要集水區,呈扇形分佈。“倒葫蘆”式水系構造,因降雨集中在上游,很容易形成流域性洪水。

沱江防汛之困,困在缺抓手。受限于地質條件和地形,沱江是一條沒有控制性骨幹水利工程的河流。監測、預防與避讓成了沱江流域的防汛“三部曲”。

備戰實招

□本報記者侯衝欒曉景

6月11日,天氣陰沉,偶有雨絲飄落。在導航指引下,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金堂縣趙鎮觀音山村的三皇廟水文站。水文站院壩外幾十米,便是沱江。

雨季未至,沱江風平浪靜,但這裡是全省防汛的重點區域。就在去年7月,沱江發生歷史第二大洪水,流域內多處受災。攤開地圖,沱江流域內的成都、資陽和內江等地,是全省工業、人口和城鎮的密集區。

今年沱江流域備戰如何?沿江而下,記者一路探訪。

三皇廟水文站:已進入汛期狀態,備好多種監測儀器

三皇廟水文站紅色的二層小樓像普通民宅,但卻是沱江防汛的第一站和“千里眼”,也是國家重要水文站,傳出的每一組數據都能影響整個流域乃至全國的防汛決策。

這是因為沱江結束“扇形水系”後,第一站就是從金堂衝出龍門山脈,形成金堂峽。每逢汛期,峽口以下,水流湍急,風大浪高。峽口下方的三皇廟水文站,正是監測水流絕佳之所,早在1939年就已設立。

“入汛兩個月前,全站就已進入汛期狀態。”眼下主汛期未到,三皇廟水文站站長王菊香表示,工作人員已繃緊了弦。在值班室裏,技術人員正在謄抄當天2時和8時所監測的數據。

這些數據來自監測儀器流速儀。這是一種懸挂于纜繩之上的裝置,工作人員在水文站內操控,它通過纜繩往返于沱江兩岸測量。“但主汛期沱江流速快、流量大且夾雜水面漂浮物,流速儀很難正常工作。”王菊香説,屆時另一種監測“神器”浮標就得上陣。

水文站二樓的一間倉庫裏,記者見到浮標:由稻草、泡沫組成。“別看這東西很原始,但用處很大。”王菊香説,主汛期只要把它們投放在指定水域,通過測算浮標漂過固定距離的時間,可以計算當時江水流速。去年7月,沱江遇到歷史性洪水時,全靠浮標支撐監測工作。

“有了這些設備,今年我們有信心迎接大洪水的挑戰。”王菊香説。

田家壩村避險點:外修通道+內築高臺,確保群眾安全轉移

衝出金堂峽口後,沱江沿著龍門山脈東北前行,沿途的淺丘造就蜿蜒河道,也註定防汛的複雜性:地形平緩,極易形成內澇。因此,應急避險點和應急物資十分重要。

6月11日中午,記者來到簡陽市養馬鎮田家壩村。田家壩村有兩個避險點,分別位於村委會和村小學。村主任鐘興帶記者來到村委會二樓,那裏整齊堆放著雨衣、頭燈、救生衣、救生繩等防汛物資。

“我們已建立市、鄉、村三級物資儲備體系和調度體系。”簡陽市防汛辦副主任楊義介紹,在汛期,如果村裏物資不夠可以從鄉鎮調配,如果鄉鎮也緊缺,可從市裏調度。

田家壩村的1組、2組和12組相鄰,地勢相對低窪,同時被沱江及其支流環繞。每年汛期,3個村民小組的197戶701人都是重點關注對象。為確保村民順利轉移,田家壩村在通往3個村民小組的村道邊,修建了一條防洪通道。3米高的通道,可以確保村道被吞沒後村民順利轉移。

無法轉移出去怎麼辦?緊鄰3個村民小組,田家壩村建了一座防洪高臺。高臺共3層,上兩層安置群眾,第二層中間位置開了一扇門。村幹部説,洪水來臨時,救援人員可以直接將船開到二層門口營救被困群眾。

備汛故事

去年就該退休主動申請堅守

從1987年到三皇廟水文站算起,王菊香在沱江守了32年,去年就該退休,但她主動申請堅守崗位。

“肯定想回家含飴弄孫!”王菊香並不掩飾。但她同時表示,三皇廟水文站太重要,她選擇留下來,就想利用自己的經驗,再帶帶新人。

主汛期還有20天,王菊香早已繃緊弦,測試儀器、清洗流速儀、檢測纜繩運作……工作簡單枯燥,卻無比重要,關係著下游幾百萬群眾的安全。

記者手記

做好“訊”“迅”兩篇文章

一路採訪一路想,到底該怎麼防汛?如果將“汛”的“氵”換成“讠”,就是訊息的“訊”,這要求我們在汛期內,保持資訊的準確、傳播的流暢。就像三皇廟水文站一樣,晝夜監控,高科技和原始工具齊上陣,盡可能多地提供精準資訊。

如果將“汛”的“氵”換成“辶”,就是迅速的“迅”,這告訴我們在汛期行動要快。就像田家壩村一樣,擁有完整的預警體系,並配齊防洪通道、防洪高臺等硬體設施,在遭遇洪水時可安全轉移群眾。

既有準確的訊息,又有行動的迅速,防汛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