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萬億級電子資訊産業,我省瞄準“一芯一屏”——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重點發力。
日前,省領導聯繫指導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機制辦公室正式印發《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培育方案》,將全力推動全省“一芯一屏”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視作助推我省電子資訊産業結構升級和發展轉型、支撐我省實現“中國製造”西部高地戰略的關鍵之舉。
《培育方案》提出産業發展目標:到2022年,積體電路和新型顯示産業分別實現産值超1500億元。細看方案,既保持了政策延續性,又突出了主攻“成鏈”“集群”發展,思路更明、舉措更細。
□本報記者朱雪黎
推動重點突破整體提升:
産業鏈的每一環都明確了重點
我省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基礎較好、增長較快、規模較大,産業生態日趨完善。現階段,我省明確要搶抓國家加快發展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重大機遇,配合國家補短板工程,推動全省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
突破的重點在哪?“‘一芯一屏’産業鏈的每一環都明確了重點。”省經濟和資訊化廳電子資訊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芯”,《培育方案》提出,要著力形成“設計業引領、製造業提升、封裝測試業支撐、材料裝備配套”的産業格局,建設國內領先的積體電路完整産業鏈。
“從現狀來看,四川有底氣。”省經濟和資訊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省積體電路産業已達千億級規模,産量、産值同比均保持較快增速,産業規模僅次於上海、北京、廣東等第一方陣省市,領先西部。“全球約一半筆記型電腦的中央處理器在四川封裝。”
《培育方案》明確,將從重點發展積體電路設計業、特色發展積體電路製造業、著力發展積體電路封裝測試業、配套發展積體電路材料和設備業四個方向發力。“兩手抓”積體電路設計龍頭企業規模化發展,一方面繼續招大引強,加速吸引國內外2-3家全國前十的積體電路設計龍頭企業落戶;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力量,積極引導和推動省內企業兼併重組,形成5-10家競爭力強、國內前列的積體電路設計企業。
“一屏”,《培育方案》提出,要構建貫通原材料、零部件、面板製造、整機整合的新型顯示産業生態圈,打造千億級新型顯示産業研發和製造基地。
事實上,目前全省新型顯示産業僅達百億規模。如何實現從百億到千億的跨越?近年來,我省陸續引進的中電熊貓TFT-LCD 8.6代線、成都京東方柔性AMOLED6代線等大項目支撐作用明顯。下一步,在新型顯示製造業方面,《培育方案》明確要重點引導産業發展前景更好的高世代液晶、OLED生産線,同時加強柔性顯示、鐳射顯示等新型顯示關鍵技術前瞻性研究,規避技術風險和專利陷阱等。
延伸發展新型顯示産業鏈,日新月異的智慧終端産業被視為發展重點。積極配合智慧可穿戴、智慧家庭、智慧車載等新型終端産品,打造“産品+應用+服務”的全産業鏈,四川希望打造西部領先、國內一流的新型顯示産業聚集區。鼓勵設計、製造、裝備和材料企業加強協作,增強産業配套能力,也是重要發力點。
實現“成鏈”“集群”發展:
將專門舉辦産業鏈合作大會
“一芯一屏”産業要實現“成鏈”“集群”發展,《培育方案》列出的舉措十分細緻。
目前,我省已集聚京東方AMOLED、中電熊貓液晶面板、海威華芯等一批重大項目。但也存在本地領軍企業帶動作用有待提升,以及核心材料、設備、製造環節相對薄弱,創新生態和成果轉化平臺不夠成熟等問題。
“要使産業‘成鏈’‘集群’發展,必須補鏈,讓産業發展形成閉環。”省經濟和資訊化廳相關負責人如是説。瞄準積體電路製造、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材料和設備等短板,《培育方案》提出,我省將專門舉辦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鏈合作大會或産業研討會,開展招商引資,推動産業協作配套。
省經濟和資訊化廳、省發展改革委還將牽頭著力推進“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資訊服務”産業鏈一體化發展,實現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集聚效應,力爭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
推進完善産業鏈,只是《培育方案》明確的四大主要任務之一。《培育方案》還鎖定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打造産業和人才服務平臺等具體任務。
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方面,省科技廳將牽頭相關部門、高校等,重點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突破高整合度、高性能5G、超高清視頻、衛星導航、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晶片的設計,智慧化、高良率的製造,高可靠性、高精度的設備和材料等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關鍵晶片、材料和設備的自主可控。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方面,省經濟和資訊化廳將牽頭推動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加速發展,吸引國內外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獨角獸”企業落戶。同時,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和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位居國內前列的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鏈細分領域的骨幹企業。
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都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産業。産業和人才服務平臺方面,《培育方案》也作了規劃。
《培育方案》明確,將支援成都市建設“芯火”雙創基地(平臺)和新型顯示創新服務基地,打造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建立健全共性技術、加工測試、智慧財産權交易等公共服務平臺。同時,將研究制定人才創業政策,全面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領軍人才和團隊落戶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