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成都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19-02-28 09:30:50 編輯:張林 點擊:

  “每股分紅760元,比存入銀行所獲利息高了兩倍都不止……”再次領到明月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分紅,蒲江縣明月村村民吳俊江臉上笑開了花,“日子更有奔頭了。”他説。

  2018年,成都市實現農業增加值541.7億元,同比增長3.6%;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同比增長9%;實施鄉村振興項目586個,完成投資614.6億元……一串串數字背後,是農民一張張增收的笑臉,更是成都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階段性成果體現。

  一年來,牢記總書記對四川“三農”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記省委對成都“主幹”責任擔當的要求,成都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構建服務全川的“七大共用平臺”,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構建現代産業體系、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以“十大重點工程”為重點 推進全域景觀化景區化

  成片的蘆葦在微風下輕輕搖曳,特別品種的黃金桂花在初春的暖陽下綻放,陣陣芬芳為依然肅然的早春活色添香。紅藍相間的步行綠道、精緻美化的園林造型、色彩斑斕的防洪堤……每天清晨,新都區新橋村“芳華桂城”裏的芳華香城綠道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村民,或散步或騎行,樹影婆娑,歡聲笑語。

  曾經偏于一隅的村落,隨著“芳華桂城”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引進而熱鬧起來。項目通過引進杜鵑、牡丹、茶花等多年生花卉新品種和向日葵、二月蘭、格桑花等草花180余種,以自然式栽植和組團式配置造景,營造“時時有花、四季有果、一步一景”的園林景觀。而伴隨項目的入駐,也為田園化的慢生活鋪上生態綠色的美麗背景。

  以項目為依託,推進全域景觀化景區化,這是成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的方向之一。圍繞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成都市的思路是實施全域鄉村規劃提升、特色鎮(街區)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大地景觀再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品牌建設、鄉村人才培育集聚、農民增收促進、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十大重點工程” ,堅持以“百鎮千村”景觀化景區化為突破口,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在這幅全域景觀化的藍圖中,“百鎮千村”搭起了全景的骨架,“天府綠道”16930公里把城市與鄉村相連。在重要産業功能區、軌道交通樞紐、重要交通功能節點、有基礎的建制鎮等,成都啟動57個特色鎮(街區)建設,並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等為主要內容,協同推進1000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採取“特色鎮(街區)+林盤+農業園區”“特色鎮(街區)+林盤+景區”“特色鎮(街區)+林盤+産業園”等模式,打造一批鄉村田園綜合體,在川西壩子逐步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

  而在靜謐的榿木河濕地公園旁,崇州市白頭鎮的土而奇農莊則探索出了一條種養迴圈有機農業的生態特色之路——農莊養殖蚯蚓用於飼養敞放的雞;畜禽的糞便一方面用來種植果樹,一方面用於沼氣發酵,供應整個農莊的用電;如今的農莊不僅是一座生態優美的花園,還成為成都市著名的青少年科普實踐基地。

  “土而奇”的生態農莊,正是成都市聚焦聚力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構築“百鎮千村”綠色本底的典範。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化“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我市制定了《關於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支援發展種養結合、稻魚共生迴圈農業,新建高標準農田43.3萬畝,“三品一標”認證累計達1347個。同時,我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創建,聚焦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三大重點”,實施農村“廁所革命”,開展入河排污口和黑臭水體專項整治,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重塑“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川西田園風光,加快呈現美田彌望的鄉村郊野公園場景。

  以“五項重點改革”為突破 轉變農業農村工作方式

  恬靜淡然的櫻桃花悄然開放,灼灼其華的紅梅更是當仁不讓,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像是大地鋪開的金色地毯,沿著位於新津縣天府農博園中的“津津綠道”,穿行在田野中,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參觀學習的在校生們除了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的氣息外,還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大。這個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農業園區,將天府農博園核心展示區、斑竹林景區、興義場鎮串聯起來。

  “打破傳統行政區劃、城鄉體系和散亂佈局,天府農博園統一規劃129平方公里功能區將由新組建的管委會統籌整個農博園的建設。”登上高高的觀景平臺,天府農博園管委會産業發展部負責人謝留生向來訪者介紹,天府農博園的範圍包括了興義、安西、方興、文井4個鎮鄉以及五津街道、新平鎮的部分區域,在建設中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區域界線。眼下,位於新津興義鎮的天府農博園建設正酣,這個打破6個鎮界線的項目立志做“世界農業達沃斯小鎮”。

  重塑農業經濟地理,優化農業空間佈局,成都市圍繞“十字策略”和城市空間佈局,啟動編制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和分區域農業産業專項規劃,將以“西控”區域為重點,劃定332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95萬畝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並規劃建設崇州優質糧油、新津中國天府農博園等6個重點産業園和郫都區“綠色戰旗·幸福安唐”鄉村振興博覽園等7個重點園區,初步形成“6+7”重點園區發展新格局。

  正如天府農博園的壯志,圍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公共産品服務生産供給機制改革、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五項重點改革”,成都市正著力在用地制度、集體經濟、農村行政管理“三大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全面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同樣在改革中煥發出無限活力的,還有已聞名全國的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區縣之一,郫都區戰旗村敲響了四川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槌”,讓村上擁有了産業,村民擁有了分紅。而今年春節前夕,戰旗村又迎來了一件大事——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在這裡舉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頒證儀式,向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頒發了全市第一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

  目前,我市還將進一步抓好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開展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探索盤活集體資産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放大制度優勢。在此基礎上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深化産業結構調整;開展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變資本。從來不缺乏改革勇氣的成都大地上,正在醞釀著新的突破。

  攜手兄弟市州 搭建“七大共用服務平臺”

  今年春節大假剛過,成都農交所內便已人頭攢動,土地交易平臺的大螢幕上,來自廣元、南充、巴中、蒼溪等全省各地的土地使用權轉讓資訊不停滾動,等待下一位使用者。

  土地是農村最基本的要素。成都農交所則是激活這一要素的現代化平臺。隨著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成都市搭建統一的跨區域土地交易平臺,打破了束縛農村土地流動的藩籬,帶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

  依託成都農交所,我市正在加快構建全省聯網的農村土地交易平臺,按照“線上統一、線下聯合”的思路,探索“合資共建”“獨資建設”和“業務指導”等模式,與省內16個市(州)、120個縣(市、區)實現聯網運作,累計發佈各類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資訊近1.7萬條,開展宣傳、培訓210場覆蓋1.7萬餘人次。目前,成都農交所累計成交各類農村産權1.6萬餘宗、177萬畝、金額850億元,已成為全國交易規模最大、交易品種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善的農村産權交易場所,下一步將繼續加大與兄弟市州的合作,為農村土地在更大範圍內交易、提升價值提供有效渠道。

  不只是土地交易,德陽市羅江區一款即將上市的農産品也由大邑縣天府農業品牌創意孵化園內更加專業的團隊接手,烙上了“川字號”的大名,參加了去年底在香港舉行的綠色休閒食品展,並以此走向全球餐桌。

  這是成都市傾力打造的“農業品牌夢工廠”,在建設之初便定位於服務全川鄉村振興,積極探索“農業+設計”新模式,創新“平臺聚集+人才孵化+創意品牌”運作機制,採用“團隊+設計師聯盟”方式,聚集培育創意設計人才,加強對農産品標識、産地、品質、包裝、品牌等的創意設計。目前已引進文創設計服務團隊32個、創意設計人才150余名,累計為省內外設計推出農産品品牌100多個。

  按照省委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要求,成都市立足於發揮好“主幹”作用,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明確了“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主動作為,加強協作,主動服務全省鄉村振興”的莊嚴承諾。依託首位城市人才、資金、科技、資訊等要素集聚優勢,聚焦土地、金融、技術、市場、資訊等鄉村振興核心要素,成都市正著力構建農村土地交易服務平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平臺、農産品品牌孵化服務平臺、農産品交易服務平臺、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服務平臺、農業博覽綜合服務平臺“七大共用服務平臺”,為各市州開放合作搭臺、産業轉型賦能、創新改革聚勢、生態建設助力,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發展格局。(記者 陳泳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