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萬人的力量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8-12-07 09:36:00 編輯:張林 點擊:

□川言

(一)

從農村到城市工作生活,但根還留在農村的人,我們通常稱之為農民工。在當今中國,這個群體的數量超過2.8億;在四川,超過2500萬。

2500萬,四川戶籍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強。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們的父輩、祖父輩開始從農村進入城市,從四川走向全國,從一産業轉戰二三産業,親戚帶親戚,朋友跟朋友,勞務“川軍”的隊伍不斷壯大。與幾千年來傳統農民的命運不同,澎湃的市場經濟浪潮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因他們匯入而風起雲湧的民工潮,反過來又改變了四川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如此交織往復,歷史潮流奔涌向前。

從某種意義上説,農民工的發展史就是我國改革開放歷程的一個縮影。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無論回望過去還是展望未來,沒有人可以忽視農民工的力量。

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農民工。四川省委、省政府貫徹中央精神,堅持把做好農民工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來推動,推出所有關心關愛農民工的具體舉措。前不久,四川黨政代表團在廣東考察學習期間,專門召開川籍農民工座談會,省委書記彭清華向不遠千里在外打拼的老鄉致以敬意和問候,向他們介紹四川改革發展取得的新成績、面臨的新機遇,鼓勵大家為家鄉建設獻計出力。會上向廣大農民工徵求意見的《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十六條措施》,近日已正式出臺。

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民工不僅有牽掛,更有希望。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後的歷史時刻,我們有必要再度審視和思考,2500萬四川農民工到底蓄積和蘊藏著怎樣的力量,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和釋放出來?

(二)

農民工的力量,很大,也很小。他們離開家鄉、告別親人、走出農村、走進城市,用勤勞和智慧,蓋起一座座高樓,修通一條條道路,生産出一批批産品,辦起一個個企業。他們又將打工收入源源不斷地從城市寄回農村,家裏的新房建起來了,家人的生活條件好起來了,農村消費熱起來了,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活躍起來了。

農民工常常被比喻為“候鳥”,“人”“戶”分離帶來的“城”“鄉”徘徊,客觀上為40年來的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極為特殊的重大貢獻。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農民工闖出了一條世界農業勞動力轉移史上超常規發展的道路。這也是中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一個重要源泉。

龐大的隊伍散開去。他們是建築工人、餐館廚師、快遞小哥,是留守兒童的父母、留守老人的兒女。他們中的不少人,融不進城市,回不去農村,是一年一度春運“大戲”的主角,隨時轉戰不同的工廠甚至不同的城市,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

儘管農民工的貢獻已經得到普遍認可,農民工的身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但因為身處制度“夾縫”,作為産業工人,他們的技能還不夠成熟,作為城市居民,權利享受還不夠充分,作為家庭成員,義務承擔也不夠到位,個體力量仍然很弱小,特別在經濟波動中,容易受衝擊。

農民工的力量,很持久,也易波動。40年的改革開放征途中,每一程都有農民工的腳印。他們有的經過多年打拼成為了行業精英,創辦了有影響力的企業。有的學有所成回鄉創業,成為了致富帶頭人,帶領家鄉群眾發展生産、脫貧奔康。有的繼續忙碌在建築工地、工礦車間、商貿物流第一線,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業務能手。

儘管職業培訓和健康保障體系覆蓋越來越廣,但仍然有很多農民工,或因知識技能不足,或因傷病黯然返鄉。一撥一撥農民工來來去去,代際轉換不斷加速。

當“農民”遇上“工”,長期禁錮在土地上的能量被喚醒、被解放,釋放出洪荒之力,在改革開放的壯麗史詩中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還是當“農民”遇上“工”,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衝突集中爆發,改革不力,處置不當,服務不週,噴薄欲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可能被低估與擠壓,為未來埋下隱憂的伏筆。

(三)

四川的繁榮發展,是9100萬四川人民共同的心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凝聚2500萬農民工的力量。

當前,四川發展站在新起點,正處在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發展機遇,也面臨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區域協調發展不足、産業體系不優等問題。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2500萬農民工的踴躍參與和積極支援。

2012年,四川農民工遷徙路線出現“拐點”——省內轉移人數首次超過省外輸出人數。此後,這一趨勢延續,越來越多曾在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回到四川,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曾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企業中歷練過,拔尖者已經成為企業家、工程師和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在融入現代化大生産的過程中,他們的組織意識、生産技能不斷提高,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人生視野、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

省委、省政府剛剛出臺的《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十六條措施》,就是為四川農民工量身定制,積極回應他們的發展訴求與實際困難,從樂業到安居,從出門到回家,一針一線縫合製度的“夾縫”、服務保障的“盲區”。

由此,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四川農民工發展軌跡會出現新的“拐點”——從貢獻體力為主轉向貢獻智力為重,從“打工一個,脫貧一家”轉向“創業一個,脫貧一片”,從釋放“人口紅利”轉向釋放“人才紅利”。在家,他們將擔起鄉村振興的重擔,在外,他們將擦亮“川字號”特色勞務的品牌,農民工力量的內涵與邊界將進一步延展。有經濟學家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目前的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佔城鎮就業人員1/3左右的農民工最具潛力,這對推動城鎮化、現代化的作用將是巨大的。對四川這樣的勞務輸出大省而言,2500萬農民工正成為補齊全面小康短板的關鍵推手、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擴大市場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

農民工的力量,還是“一幹多支”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關鍵變數之一。新的區域格局頂層設計,將極大影響農民工的心理預期和現實流向,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農民工的選擇,又將深刻影響各類要素流動,進而影響區域競合關係和協調發展前景。未來四川,無論是經濟副中心的爭創,還是各具特色區域經濟板塊的崛起,背後一定有農民工的身影。

當“農民”遇上“工”,不僅打開了觀察區域格局變化的窗口,更將生成影響區域格局變化的力量。

(四)

重新審視2500萬四川農民工的力量,是為了激發更加磅薄的力量。

欲取之,必先予之。2500萬是大,2500萬個“1”是小。我們只有清醒認識“大”與“小”的關係,積極回應每個農民工的關切,讓每一個“1”更有力,2500萬才會更強大。

人們描繪過這樣一幅圖景:進城有工作、上崗有技能、勞動有合同、收入有增長、參保有辦法、子女有教育、住宿有改善、維權有渠道、生活有文化、發展有途徑……這是農民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是對黨委政府政策精準的期待。

對每個農民工而言,唯有積極融入城市生活,不斷學習知識、提高素質、增強本領,保持幹勁、闖勁、鑽勁,才能更好實現個人價值、實現人生夢想。

對黨委政府而言,唯有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用更有力度、更有溫度的政策措施,維護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讓他們平等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建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讓他們掙脫束縛、充分發展,讓他們中的無力者有力,有力者遠行。

2500萬四川農民工的步伐堅定有力,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步伐定會更加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