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這是今年前3季度,四川民營企業進出口額的同比增速,其對應的絕對值是959.9億元,拉動同期四川外貿增長8.4個百分點。
不僅是在進出口領域,也不只是在當下。改革開放40年來,四川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不斷成長壯大,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四川走向全國乃至全球,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四川經濟激蕩出澎湃動力與活力。
這種活力,不僅體現在增長的爆發力,也體現為轉型升級的創新力、開疆拓土的穿透力。
□本報記者 梁現瑞 侯衝
爆發力
平均每40多秒鐘誕生一家新的市場主體,改革開放推動民營經濟快速增長
40多秒鐘能做什麼?普通人步行50多米路,川劇演員變6次臉。在四川,另外的一個角度是,今年來,平均每40多秒就有一家新的市場主體誕生。
市場主體的規模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活躍與否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40年,就是一部市場主體由少變多,增長速度由慢到快的歷史。
從少到多。改革開放初期,全省市場主體總量約10萬戶,到1984年突破100萬戶,1987年突破200萬戶,到改革開放第一個10年結束的1988年底,全省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19.80萬戶。
截至2018年9月底,我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527.51萬戶,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第6位;佔全省市場主體總量的97.16%,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四川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從慢到快。回望過去,我們不難發現,全省民營經濟主體的變化,並不是一根平滑向上的曲線,而是有慢有快。
從 2013 年開始,全省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開始新一輪快速增長。2013年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為344.2萬戶,到2017年底變為472.82萬戶,2018年上半年就突破500萬戶。
突破兩個新的百萬級大關,分別只用了4年和1.5年。從2017年到2018年6月底,我省新增近百萬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速明顯加快。尤其是今年以來,大約平均每40多秒就能誕生一家新的市場主體。這一速度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最快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翔教授認為,這是改革使然。兩個爆發期的背後,改革的身影清晰可見。
改革開放第一個10年,四川出現了一批能吃苦、敢想敢幹的草根企業家,在他們的影響下,民營企業註冊數量快速增長。
2014年3月1日,我省啟動商事制度改革。4年來,我省全面推進“三證合一”“全程電子化”“電子營業執照”“企業名稱自主申報”等多項改革,最大限度節省創業成本,激發了創新創業的熱情,推動了全省市場主體在總量和結構上的較大變化。
創新力
民營高科技企業佔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98%,民企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5月30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成都召開。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戴著紅花,走上前臺,領取獲獎證書。
在獲獎項目中,民營企業科技項目達到61項,佔總數的兩成以上,其中,由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獨立研發的“現代水産産業鏈技術創新工程”等7項科技成果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比重為31%;二等獎獲獎比重為20.6%;三等獎獲獎比重為21%。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民營經濟快速成長,科技創新能力也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2017年民營高科技企業佔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98%,近三年獲得的自主智慧財産權數佔全省總量的95%以上,研發費用佔全省總額的80%以上,為創新驅動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中國經濟的天宇中,很多個“第一”是四川民營企業創造的:中國第一家民營航空維修企業,是四川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國內第一家主要由民營資本構成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發起者正是四川的新希望集團;通威集團生産的水産飼料,已經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民營企業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來自哪?
在四川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于建瑋看來,是內外兩方面因素決定的。從內在看,創新是企業的內生動力,從技術水準、商業模式到成本控制,每個環節都需要創新,否則企業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外在看,民營企業處於較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擴大市場份額,創新勢在必行,“保持原樣都可能被淘汰出局。”
穿透力
無論是境外投資企業數量還是投資額,佔比均超8成,民營企業已成為四川對外投資主力軍
4月22日,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開幕。創始於1947年的漢諾威工博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業展,也是觀察工業數字化轉型的窗口。
在這扇窗口前,一家來自四川青神縣的民營企業,在近200平方米的展臺上把自己推到全球專業觀眾的面前。“這臺是我們最新研發的高速四面木工刨床,性能穩定,加工精度高。”四川省青城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這樣推介自家的産品。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越來越多的四川民營企業和民企産品跨過山河大海,到世界各地尋找商機。
在非洲,成都米蘭亞貝耳服飾有限公司在衣索比亞投資建廠;在歐洲,四川波鴻集團去年宣佈追加投資,在匈牙利成立“威斯卡特工業園”,擴大在匈牙利的生産基地。波鴻集團如今已成為賓士、寶馬、大眾、奧迪和豐田等數十家全球著名車企的零部件供應商。數據顯示,2017年,四川民營企業已是四川對外投資的主力,無論是境外投資企業數量還是投資額佔比均為85%。
“民營企業‘走出去’是改革開放的必然趨勢。”省工商聯主要負責人表示,當前四川“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主要是資金、技術、品牌、産能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大中型企業,通過海外並購和合作,在境外投資建廠、承接對外工程等。該負責人強調,“十三五”期間,四川至少要培養1000家民營企業“走出去”,累計境外投資將超過100億美元。
于建瑋認為,四川民營企業不斷“走出去”,既是生存的必然,也是發展的需要。四川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這也給四川民營企業帶來越來越多進軍海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