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經濟副中心?走好“一顆子”激活“一盤棋”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8-11-15 09:19:52 編輯:張林 點擊:

  四川區域發展思考爭創經濟副中心②

  競 技 者

  綿陽

  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綿陽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到實體經濟上,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綿陽特色産業體系,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城鎮體系,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經濟總量大、品質效益佳、産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開放水準高、市場活力足、協調發展好、輻射帶動廣的四川經濟副中心和西部經濟強市。

  (摘自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公報)

  德陽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支援鼓勵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進一步指明瞭德陽未來的發展方向。要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城市,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品質和效益,全力打造裝備智造之都、改革開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麗幸福家園,經過幾年努力,實現區域競爭力更強、創新創業活力更足、城鄉環境品質更優、人民生活水準更高的戰略目標,實實在在打拼出“中心”地位。

  (摘自德陽市委八屆七次全會公報)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快速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走好“一顆子”,往往能激活“一盤棋”。在經濟發展的棋局中,城市扮演著塑造經濟秩序的重要角色。截至2016年末,中國共有663個設市城市,這些不同規模和定位的城市排列組合,折射出中國區域發展戰略。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執行總監吳維海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了“三+四”的總體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為引領,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四大板塊發展。北京、上海、廣州和其他國家中心城市是這一總體格局的引領力量。

  專家組認為,四川提出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與國家新一輪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和佈局是相適應的。建設經濟副中心是實現構建新格局目標的“關鍵一子”,對四川優化經濟空間、完善經濟秩序、激發經濟潛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邁進的“勝負手”。

  四川城鎮化率已達到50%,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正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落子經濟副中心正逢其時。

  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

  對策:經濟副中心將在局部構築增長極核,帶動更廣闊區域加快發展

  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四川發展的“頑疾”,是大而不強的主要表現。專家組認為,建設經濟副中心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一招。

  2017年,成都GDP達到13889億元,排在第二位的綿陽GDP剛過2000億元。對比廣東、江蘇、山東這三個GDP過7萬億元的經濟強省,除省域經濟中心之外,它們都有三四個GDP上5000億元的市。四川如果不能成長起來幾個GDP超過3000億元的市,很難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專家組認為,建設全省經濟副中心有利於加快培育若干經濟規模較大的市,大力支撐四川建設經濟強省。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認為,實踐效果足以説明問題。以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為例,在青島、寧波、廈門、深圳升格為副省級城市後,不僅自身發展速度明顯提升,也相應帶動全省經濟格局為之一變。更重要的是,這些城市無一例外地都成了所在省域最重要的創新中心,有些甚至具有了全國創新與研發的引領性影響。趙偉表示,儘管設立非省會副省級城市與建設經濟副中心並不能完全等同,但其佈局落子的做法和成效值得研究和借鑒。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林認為,四川有幾個GDP超過3000億元的城市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數字,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經濟發展秩序的變化。關於建設全省經濟副中心對於破解四川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頑疾”更深層次的戰略意義,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分析認為,四川面積48.6萬平方公里,是英國的2倍,雖然成都地處四川的地理中心,但由於省域面積較大,同時受地形地貌的影響,省域經濟中心的輻射帶動難以有效覆蓋到整個省域。經濟副中心可以在局部區域承擔起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核作用,帶動更為廣闊地區的發展。

  從全國來看,各省交通樞紐城市和經濟副中心城市出現了大面積的重合。專家組認為,一個省要建設經濟副中心城市,就和建立一定級別的交通樞紐一樣,如果一個城市經濟上有條件,空間上有優勢,但是如果沒有建立相應級別的城市,這就相當於在一個有著眾多需求的地方建立一個小型的火車站一樣。合理規模的車站對於疏通人流、物流秩序是必要的,同樣,合理規模的城市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秩序的影響意義同樣不可小視。對四川這樣一個面積大,區域經濟特徵明顯的省,要塑造一省的經濟秩序,只有一個經濟中心是不夠的。從國內外發展案例來看,也幾乎所有體量大的發達經濟區域,都有副中心。

  問題:區域優勢不突出不明顯

  對策:經濟副中心將極大改變省內經濟要素流動的速度和方向,促進資源配置和産業佈局優化

  要素流動不充分、資源配置不高效,既是四川大而不強的主要表現,也是四川由大到強的主要障礙。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四川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關鍵是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更好實現各區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專家組認為,建設經濟副中心有助於各地盯住特色,在優勢上做文章。

  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韓文麗分析,在一個區域的經濟版圖上,劃分小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經濟副中心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主要基於的是城市層級和要素流動的考慮。區域之間,城市之間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的前提,往往是産業有差異,城市有層次,技術有高低,鏈條有深淺,如此,錯位才有空間,合作才有方向。城市的層次,反映的不是城市規模的大小,而是力量和水準的差異,它關乎要素流動。換句話説,城市的本質在於集聚和輻射,集聚和輻射功能的發揮在於城市的分層和梯度,因分層産生的相對的“勢差”和“能級”是要素流動動力源。韓文麗説,在民間有著各種不同版本的城市排名,不要小看了這種排名的現實意義,如果這種排名在事實上被大多數人認可或者接受,那麼它也會在城市之間的資源流向上發揮影響力。

  專家組認為,經濟副中心作為經濟版圖中的“二傳手”,其戰略意義十分重大,是政治、經濟、文化要素“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認為,“二傳手”在中國西部地區尤其重要。根據調查統計,西部地區的大城市僅佔全國的2.1%左右,中等城市也只佔15.7%左右,均低於東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所佔的20%左右的份額。西部地區城市體系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形結構,而不是正常情況的金字塔型,這種城市體系由於缺少了中間地帶,阻隔了要素和資源在一個經濟發展空間上的有序流動。

  吳維海和戴賓的觀點一致,經濟副中心對四川還有更特殊的戰略意義。四川省域經濟中心——成都,集國家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于一身,經濟總量佔全省的37%,中心城市如此高的首位度,必然導致省域內城市之間缺乏一個合理、有序的層次序列。經濟副中心可以分擔主中心壓力,幫助克服經濟轉型阻力,這既能讓成都更好地肩負國家使命,也能讓成都更好地發揮特長優勢,專注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吸納優質要素資源,同時也能進一步加速要素流動,促進省內資源配置和産業佈局的優化,幫助區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找準發展定位,在錯位發展中實現協同發展。

  專家組提醒,未來幾年四川人口的流動值得深度觀察。四川正處在城鎮化率快速增長階段,目前城市鎮化率已達50%,未來十年有望每年提升一個百分點,也就意味著未來十年或將有超過1000萬人再進城。除成都外,再形成幾個3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利於四川形成更加科學的新的城鎮體系發展格局。

  問題:區域開放不充分不全面

  對策:經濟副中心將深刻影響對外經濟交往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四川全面擁抱世界市場

  加快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開發開放前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四川的重要使命,也是四川由經濟大省邁向經濟強省的關鍵之舉。專家組認為,建設經濟副中心將深刻影響四川對外經濟交往的廣度和深度,有助於四川更好對接先進生産力,加快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拓展發展新空間。

  李林表示,四川要深度參與到全國乃至全球經濟大迴圈中,從跨省跨國資源流動中去捕獲機會,只有一個成都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外部資源來説,打開四川市場,要有更多“橋頭堡”城市來支撐,而一省的經濟副中心城市有望扮演這一角色。省與省之間的經濟競爭,也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只有若干具有一定經濟體量和發展能力的城市,科學分工形成合力,才可能在激烈的高端資源搶佔中搶得先機。戴賓舉例分析,目前四川省委明確的7個經濟副中心“種子選手”都有可能為四川對外開放打開新的空間。比如,瀘州和宜賓如將自身水運功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就能極大地增加四川向外的輻射和集聚能力。再比如,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如果軍民深度融合探索成功,就能為整個西部地區走出去和全球資源引進來蹚出一條新路。

  專家組認為,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對四川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的“立體”和“全面”進行了細化和明確,對推動沿海協同開放、沿邊協同開放、沿江協同開放進行了具體部署,還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的戰略方針,這釋放出至少兩個重要信號:一是下好我省全面立體開放這盤棋,需要多子聯動,才能寫好“四向拓展”這篇文章,建設經濟副中心有助於在成都外爭取設立更多海關特殊監管區、綜合保稅區,有助於成都以外的地區吸引對國際市場、國際規則、國際慣例熟悉的人才,加快補齊硬軟體設施短板,把分佈在四川廣袤土地上的眾多資源優勢,更好推送到全球市場參與配置;二是在未來經濟副中心的競爭中,服務四川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的深度和成效,可能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為這是四川融入全球經濟格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

  “經濟副中心的‘橋頭堡’和‘二傳手’作用是相互聯繫的。當年紐約同樣扮演過這一角色,先做了歐洲資本的二傳手,再成了世界的發展極”,專家組對經濟副中心的戰略意義有更高的期待。

  他 山 石

  廣東:考慮地理空間佈局選擇珠海湛江汕頭

  廣東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和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已不滿足只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大中心城市。《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確定珠海、湛江和汕頭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個城市分別位於珠三角、粵西和粵東地區。廣深兩個主中心再加上三個省域副中心,體現的思路就是通過珠三角帶動東西兩翼,實現全省均衡發展。

  廣東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選擇中,地理空間佈局的因素比經濟總量更重要。和這三個城市相比,經濟總量更大的東莞和佛山卻未被選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深圳大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馬璟君分析,佛山和東莞與廣深太近,已基本和廣州、深圳實現一體化發展。相比之下,珠海作為珠海、中山和江門的中心城市,可以帶動珠江西岸乃至粵西的發展;汕頭則是粵東大潮汕地區的中心,可以帶動粵東地區的發展;廣東西部的湛江,則將是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

  雖然以前沒有明確這三個城市是副中心城市,但廣東在基礎設施和政策傾斜上對其扶持力度很大。珠海是我國四大特區之一,隨著橫琴自貿區建設推進,港珠澳大橋開通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珠海迎來大發展;隨著粵西機場和廣東西部沿海高鐵建設,湛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汕頭也是經濟特區,潮汕機場及廈深鐵路開通後,汕頭也將迎來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