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區域發展思考爭創經濟副中心①
專家組成員名單
劉培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吳維海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執行總監
李 林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趙 偉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秦尊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馬璟君 深圳大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張牧揚 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
王海林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李后強 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
盛 毅 省社科院研究員
戴 賓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韓文麗 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
孫超英 四川省委黨校區域經濟教研部教授
湯繼強 西南財經大學智庫CEO兼首席研究員
魯榮東 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王小琪 省社科院金融與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
主創:本報記者 胡彥殊 陳露耘 王付永
周明華 張 雨 高雲君楊 潔 劉志傑 鄧 也 本報製圖 朱 濉
More大數據工作室
2395億元人民幣!這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中國城市GDP百城排行榜入圍“門檻”。從全國範圍來看,湖南郴州、陜西咸陽、貴州遵義、廣西柳州等中西部非省會城市都名列其中,但四川跨過規模“門檻”的只有成都一市。這是四川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的一個體現,破解這個問題,四川迫切需要經濟副中心。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提升了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同時明確了一批區域中心城市,並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會上説,相信經過幾年努力,一定能夠形成幾個經濟總量3000億元到5000億元左右的城市,到時候我們會敲鑼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給你戴上。
目前,省內不少城市已明確提出爭創經濟副中心的計劃,但在主要措施上,比較偏重於加快産業發展,提升經濟規模,且在加快産業發展中又偏重於數量增長。“加快産業發展、擴大經濟規模的措施本身並沒有錯,但建設全省經濟副中心,僅限於此是不夠的。”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王海林如此認為。持有這個看法的不止他一人,專家組對此都有明確共識:儘管“噸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地位,但經濟副中心“桂冠”給誰,不能僅看“噸位”,經濟副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帶動區域整體發展,缺乏帶動性就只是一個城市,最多是一個大城市,而不是經濟副中心。
不僅看“噸位”還要看經濟“品質”和“擔當”
●城市和人一樣,塊頭大的未必有力。城市每人平均GDP是判斷城市層級的重要線索
●經濟副中心既要能“承上”,也要能“啟下”,要有穩定的對主中心城市輻射功能的承接和傳遞能力
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認為,全省經濟副中心的要件是:基於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考慮,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省域內的行政管理機構,主動規劃設置的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能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範圍,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重任的大城市。
經濟副中心當然首先要看經濟。深圳大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馬璟君提出了“經濟力”的概念——“經濟力”就是經濟規模要大、經濟發展品質要優、經濟增長前景要好。一個城市僅僅只是經濟規模大,未必能擔當經濟副中心。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韓文麗也認為,城市和人一樣,塊頭大的未必有力。一個經濟增長靠房地産或單一産業支撐的城市,也許其經濟規模足夠大,但“經濟力”未必強,這樣的城市不足以擔當經濟副中心。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認為,城市有分層,有些城市競爭力影響力超強,有些城市弱些,由此形成不同的層級。經濟副中心在城市的層級上要高於一般城市。經濟學家用高度簡化的方法判斷城市層級——看一個城市的生産率。一般來講,世界級的大城市,比如紐約、倫敦、東京、巴黎、法蘭克福等,生産率往往高出別的城市許多,因為此類城市所集聚的人力資本較多,別的城市逐級略遜。生産率指標具體體現在每人平均産出上,因此城市每人平均GDP是判斷城市層級的重要線索。
理解經濟副中心,不僅要理解其“經濟”的意義,還要認識到“副中心”的內涵。經濟上有規模有品質,但缺少“副中心”的功能,也不會是經濟副中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林認為,副中心和中心不同,既要能“承上”,也要能“啟下”。王海林則進一步認為,經濟副中心的核心要件之一,就是要有穩定的對主中心城市輻射功能的承接和傳遞能力。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進一步將經濟副中心在全省經濟發展中所應擔負的功能分為三類情形。一是承擔,全省經濟副中心要成為全省某一或某些經濟功能的主要承載地和核心功能區;二是共擔,全省經濟副中心與省域經濟中心共同擔負某一經濟功能,成為全省該項經濟功能的重要承載地之一;三是分擔,發揮輔助作用,分擔全省某些方面的經濟功能。要成為全省經濟副中心,至少要能夠“分擔”。
不僅看“噸位”還要看經濟“話語權”和“腹地”
●經濟副中心要對全省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産業和戰略性通道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控權、主動權
●經濟腹地意味著産業結構調整的迴旋餘地,也意味著勞動力的供給,如果沒有經濟腹地,經濟副中心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
要成為經濟副中心,通常需要具備這些綜合條件:經濟實力強、人口總量較大、與首位城市距離適中、區位優越、科技創新能力強、營商環境好、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知名城市品牌、有較強人才吸附能力和優良成長環境,等等。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這些只是基礎條件,關鍵要看是否擁有經濟“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主要表現為對全省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産業和戰略性通道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控權、主動權。
戰略性資源不僅指硬性的能源、資金等,更多還指軟性的政策、人才、資訊等。
戰略性産業包括戰略性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前者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對經濟發展能夠作出重大貢獻。後者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如一些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産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
戰略性通道是以戰略性區位優勢為依託,以港口、航空、公路、鐵路等現代化、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為基礎,構建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要素流通和産業梯度轉移通道。對外而言,它是一省參與全國全球經濟競爭的主要載體,是地區經濟全球化過程的重要平臺,起著銜接與世界聯繫的橋梁、紐帶作用。
秦尊文認為,全省經濟副中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聚集經濟效應和正外部經濟效應,這兩種效應使其對外界産生強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從而使城市進入“聚集—擴散—再聚集—再擴散”的良性迴圈發展,形成具有較高城市化水準和多層次、多功能的城市群或經濟區。
在“聚集”方面,副中心憑藉其在區位條件、服務能力、交通運輸、資訊交換、設施水準、人口規模等諸多方面的優勢,對區域內的資源、資金、人才、資訊、産業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促使區域內的這些生産要素向中心、副中心城市集中。
在“擴散”方面,副中心擁有高效的資本、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市場,擁有高效的物流、金融、教育、科技、資訊和其他服務業,通過技術轉讓、産業轉移、資本輸出、資訊傳播等多種方式,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和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從而形成圍繞經濟副中心城市的城市群。
經濟副中心發揮集聚和輻射功能,要有集聚和輻射的空間。對此,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吳維海提出了經濟腹地這一概念。他認為,腹地意味著市場、物流、人流等,意味著産業結構調整的迴旋餘地,也意味著勞動力的供給。如果沒有經濟腹地,經濟副中心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腹地縱深越廣,經濟副中心城市的成長空間越大。
“腹地不能僅僅著眼于本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提醒,應該超越行政區劃的界限去識別哪些地方有可能成為經濟副中心城市——既要吸納集聚本省的要素,也要吸納和集聚周邊省份的其他地方的要素;既輻射本省其他地方,也要輻射周邊省份其他地方。
不僅看“噸位”還要看交通“集輸力”和社會“服務力”
●經濟副中心要有方便、快捷和低成本的交通,還要有主中心不具備的運輸方式
●經濟副中心要具備為整個區域提供直接的、引領性的、示範性的社會化服務能力
經濟副中心必須要有發達的交通,因為它直接影響人才、資金、資訊等的流動,這對身處內陸地區的四川尤其重要。“發達”體現在方便、快捷和低成本上,王海林認為,交通“集輸力”是經濟副中心的核心要件之一。
首先看區域內的交通聯繫。交通通達能力與速度決定區域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半徑。如經濟區以高速公路相連,則中心城市一小時經濟圈的輻射半徑就是80公里;若經濟區以高鐵相連,則中心城市一小時經濟圈的輻射半徑就是250-300公里。從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由於交通方式的進步,促進了區域經濟輻射半徑的擴大,從而也使得區域增長極的範圍從城市(普通公路)—城市群(高速公路)—大灣區(軌道交通)。
其次看區際間的交通聯繫。區域經濟中心、經濟副中心必須有區域與區域外聯繫的交通樞紐,樞紐要承擔與區域外聯繫的主要通路,同時要承擔其在區域內的集輸功能。如果講速度,當然是航空或高鐵,如果講成本,那就是水運。因此,區域經濟中心既要有為區域經濟服務的多種運輸方式,全省經濟副中心還要有主中心某些不具備的運輸方式做補充。
還要看交通組合優勢。經濟副中心一般應具備全省第二交通樞紐的功能。這不僅要具備人流的快捷運輸,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物流的快捷與低成本。省域的主中心城市一般是省會城市,更注重人的運輸快捷性,而經濟副中心,主要是承擔經濟的運輸功能。高鐵不能只考慮人流,物流更重要。
“總的來講,運輸的方式要齊全,運輸的組合要靈活,成本要低廉,為業主提供‘門到門’的一站式服務。”王海林説。
此外,經濟副中心還必須具備為整個區域提供直接的、引領性的、示範性的社會化服務能力。比如科教服務功能,科教水準正在成為評價城市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産教城融合提升城市檔次也日益成為新一輪區域發展的新動力。文體服務功能,文化、體育以及旅遊設施既是城市功能又是産業載體,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文體設施配置,既要産生對科技與産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又要體現對區域其他城市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他 山 石
湖北:設宜昌襄陽為省會“二傳手”
湖北省人多地廣、地域上東窄西寬,省會武漢偏于鄂東,客觀上需在西部地區培育“二傳手”。2003年,國務院批准襄陽和宜昌兩市成為全國最早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因為它們首先有成為省域經濟副中心的基礎,對區域經濟有一定輻射拉動作用。
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宜昌和襄陽兩市所佔湖北省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21%以上。此外,兩市在湖北政治文化等領域,影響日益增大。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省域副中心的桂冠不會自然帶來積極變化,具體發展也需要含金量高的政策來推動。湖北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實行“省官治市”,兩市市委書記目前均由省委常委兼任;二是下放權力,將省直相關部門的土地、規劃、投資等審批事項在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下放或委託給兩市;三是改革先行先試,如授權兩市開發區率先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四是明確帶動範圍,推動以宜昌為中心的宜荊荊城市群、以襄陽為中心的襄十隨城市群建設。
城市的發展,最終仍取決於自身努力。從近兩年湖北省統計年鑒數據看,武漢市吸引人口凈流入達29.12%,宜昌4.74%,而襄陽為負5.11%,説明副中心城市並未跟上中心城市的發展節奏。經濟副中心帶來的發展機遇顯而易見,但不是永久的必勝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