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16時許,成都新華賓館,隨著紅布扯下,“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牌匾露出。從這一刻起,囊括川陜甘三省主要大熊貓棲息地、基因交流走廊帶和部分潛在棲息地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把它的協調管理機構正式選址在四川。也從這一刻起,一種全新的大熊貓保護範式進入實質探索階段。
國家公園,是國際公認的保護地最高範式,也是中央賦予川陜甘三省探索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新機制體制的重大責任。為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四川揭牌,也為了國家公園在巴蜀大地生根發芽,四川最早倡議、用極大力度保護大熊貓,如今也賦予了更多的期許。
□本報記者 王成棟
1 一段歷程
四川首倡,十餘年後大熊貓國家公園邁出實質步伐
“四川的劃入區最多、大熊貓野生種群和棲息地最大,又是首倡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所以,管理局選址四川合情合理。”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坦言,早在2003年,四川就已提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概念。
首倡者之一,是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雅安市原副市長孫前。得知管理機構已經揭牌,孫前感慨萬千。
那是2003年,孫前還在雅安擔任副市長。這一年,他和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簡稱“成都山地所”)的專家聯合調研後,遞交了一份關於建立國家公園的報告,這也是目前有據可查的關於大熊貓國家公園最早的倡議。在這份報告中,孫前等人呼籲:以雅安、阿壩、涼山等地為中心,建立一個以大熊貓為主題的國家公園,集保護、科普、遊憩于一身,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可能與思路。
此前,孫前曾前往美國等地,現場考察過國家公園的運作模式,光筆記就記了兩大本。他已有過類似經驗——也是2003年,依據他的另一份調研報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碧峰峽基地正式落戶雅安。這一舉措,為日後“5·12”汶川特大地震後轉移避難的大熊貓提供了落腳點。
受限於時代等因素,孫前和成都山地所的這份報告石沉大海。但此後只要有機會,他便在公開場合呼籲:“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享譽世界,成了一張名片;我們四川有這麼豐富的大熊貓資源,只要整合得好、利用得好,絕對不比他們差。”
沉寂10年後,2013年底,一個偶然的契機,再度點燃了孫前的夢想。
當時,雅安市正在編制“4·20”蘆山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孫前等專家舊話重提。這一次,他們的呼籲很快得到業務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回應。“但這時候,我們還是著眼于四川本土建立國家公園。”省林業廳野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省林業廳當時的設想,是把雅安、成都、綿陽三市的大熊貓棲息地、潛在棲息地、基因交流走廊帶整合,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經過研討後,2014年,我們明確提出‘大熊貓國家公園’這個概念。”
誰也沒想到,發軔于四川的倡議,得到出乎意料的熱烈回應。“中央部委一看就很興奮,決定把這個區域再擴大、模式再創新。”原國家林業局大熊貓辦相關負責人回憶,從中央部委層面看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範圍應該更大、探索的東西應該更多。
此後,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與試點正式進入中央最高決策層的案頭。最終,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成為僅有的三個經過最高層審議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之一,而另外兩個,分別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試點方案。
2 一種傳承
延續慣例,再次定義大熊貓野外保護的未來
揭牌現場,無論是專家還是業務主管部門均認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是這十年來大熊貓保護的關鍵性事件,延續了慣例。
業內普遍認為,回首大熊貓保護歷程,幾乎每隔十年,大熊貓保護領域就會出現一個開創性或顛覆性的舉措。這些措施,幾乎都率先在四川開端。而四川,也是這些年大熊貓保護與科研的主要參與者。
歷史的先聲出現于1963年。這一年,四川的臥龍、喇叭河、黑水河、蜂桶寨和雪寶頂成為四川乃至中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由此開啟了超過半個世紀的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保護地的時代。至今,四川先後建立了46個以大熊貓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在此基礎上,野生大熊貓種群恢復到1864隻,大熊貓也被國際權威組織摘掉“瀕危”的帽子。
11年之後,四川境內岷山山系箭竹開花和頻發的地質災害,讓野生大熊貓種群出現衰退趨勢。這一年,四川專家、大熊貓科研泰斗胡錦矗奉命率隊抵達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熊貓觀測站——臥龍五一棚觀測站。由此,開啟了迄今仍在持續的人工干預大熊貓保護之路。
1983年,四川境內邛崍山系箭竹開花,野生大熊貓的生存再遭威脅。伴隨著《熊貓咪咪》的歌謠,舉國上下掀起了“搶救大熊貓行動”。此後,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保護科研機構先後在四川建立,四川乃至中國大熊貓人工繁育與科研就此起步。迄今,四川境內的圈養大熊貓數量已超過了400隻。
1994年,中國和日本達成協定,徹底摒棄以往的贈送方式,大熊貓跨國借展與跨國科研繁育成為至今未改的定制。同年,來自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梅梅”和“永明”前往日本和歌山縣,由此開啟了大熊貓新的“留洋”之路。
2003年,大熊貓野化放歸正式提上日程,由在四川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承擔這項任務。迄今,先後有20余只大熊貓在四川參加野化放歸訓練,已放歸的11隻大熊貓全部在四川。
如今,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次提出發揮大熊貓野生種群“傘護”作用,將保護重點放在了大熊貓和它的小夥伴,以及他們的野生種群棲息地上。這也讓胡錦矗充滿期待,“在耄耋之年,能見證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誕生,足慰平生。”
3 一個進程
新的範式,“落地”之後如何更有效更穩健
讓眾多專家和大熊貓野外保護人士激動的,還有揭牌所意味的大熊貓保護新範式的落地。但這種新範式,在“落地”之後能“生根”嗎?
確立新範式,首戰是解決野生種群棲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一個中央事權的管理機構的原因。”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在2020年底前,將會對川陜甘三省劃入區的80個各類保護地進行整合,打通此前處於孤立狀態的各棲息地之間的生態聯繫和種群聯繫。
科研表明,一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要維持在40隻以上、棲息地要114.7平方公里,才能得以正常延續。前述負責人説,此前的調研表明,全國33個局域種群中,有24個種群數量低於40隻,部分棲息地被水電、礦山侵蝕,“所以,劃入區有一部分不是棲息地,但處於兩個或多個棲息地中間,這樣的地方,今後是我們生態修復和保護的重點區域。至於退化的問題,早在此前的試點中,川陜甘三省都下達了劃入區的‘封禁令’。”
確立新範式,自然資源産權是繞不開的關鍵話題。
記者注意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劃入區內,有集體林地、草地,還有國有林區。“有的林地和草地已經確權到戶了,通過何種形式來經營管理,需要區分對待。”一位要求匿名的大熊貓專家表示,唯有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才能完善當地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利益分享機制和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範式才能更有效、更穩健。
“沒有當地居民的支援,保護工作是開展不下去的。”前述專家説,此前川內已有多地開展試點,例如平武縣老河溝,當地通過林權流轉等方式,把一片伐木場建成了大熊貓保護區,“這些都可以借鑒。”而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人蘇宗海則表示,今後,大熊貓國家公園將依據功能分區來確定自然資源資産處置方案,並依據不同分區來探索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總的來講,科普遊憩區採取特許經營模式,大熊貓和它的小夥伴們得到保護,讓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
確立新範式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如何發揮大熊貓“傘護”作用。
“首先,劃入區的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將實行無差別保護方式。”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大熊貓的伴生物種有8000余個,任何一種物種的消長都有可能帶來生態系統劇變的“蝴蝶效應”。也因此,必須對劃入區的生態系統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制度,“不新增生産性經營項目是一條底線”。
前述負責人還透露,圍繞大熊貓這個保護的核心,今後還將對國家公園區域內的生態系統進行分類修復。“當然,有的地方我們讓它自然修復。”該負責人認為,無差別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就是大熊貓“傘護”作用的最好體現,“保護大熊貓和棲息地的時候,也保護了這些(別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