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理論成果摘要(三)
奮力走好綠色發展振興之路
雅安市委書記 蘭開馳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提出支援雅安“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市”,是省委對雅安作出的精準定位,指明瞭雅安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方向路徑。我們將在以下幾方面狠下功夫。
立足優化綠色發展空間,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工程,建設環成都經濟圈重要支點城市。雅安地處成都平原經濟區,我們既要借力緊鄰全省先進生産力的集聚地的比較優勢,把自身潛能發揮出來,又要構建科學適度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從源頭引領綠色發展。
立足厚植綠色發展基礎,實施綠美生態提升工程,建設秀雅滋潤的“天府之肺”。雅安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自覺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全省特別是成都平原經濟區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
立足夯實綠色發展支撐,實施綠色産業振興工程,建設生態經濟強市。雅安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是國家十大水電基地之一和全省五大礦産資源富集區之一,完全具備“點綠成金”的潛力;同時又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破題的關鍵在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準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立足建強綠色發展載體,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建設全省鄉村振興示範市。我們將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為重點,培育特色支柱産業,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生態振興,倡導鄉風文明推動文化振興,強化智力支撐推動人才振興,創新基層治理推動組織振興。
立足激發綠色發展活力,實施開放創新驅動工程,建設創新型活力城市。雅安無論是開放的廣度、深度還是招大引強的實效度都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省發展大潮,積極參與南向開放戰略,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主動參與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以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市建設。
立足共用綠色發展成果,實施發展成果惠民工程,建設幸福和諧平安雅安。我們將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推進成眉同城化 實現發展新跨越
眉山市委書記 慕新海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要求“推進成德、成眉、成資同城化突破”。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成眉同城化,加快建設環成都經濟圈開放發展示範市,推動眉山新一輪跨越發展。
同城化是做強四川發展“主引擎”的有力支撐,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依託,是眉山建設開放發展示範市的迫切需要。眉山作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做強四川發展“主引擎”中貢獻眉山力量。
回顧歷史,成眉同城化已有良好基礎。建區設市以來,地委和歷屆市委始終把區位作為眉山最大的優勢,堅持“融入成都”不動搖。從“錯位發展”到“一體發展”,再到“同城發展”,成眉合作起步早、發展快、成效好,兩市“産業同鏈、基礎同網、區域同城”正在變為現實。
立足當下,成眉同城化仍有薄弱短板。在城市規劃上,兩市總體規劃銜接不夠,在産業協作上,重疊度較高,相互之間配套協作不夠,不利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基礎設施上,公共交通未完全互聯互通,路網通達性、便捷性不足。
加快推動成眉同城化,需要精準發力,率先突破,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
突出城市同體,建設大都市區城市副中心。要實現這個目標,眉山就必須面向成都完善區域空間佈局。
突出開放同臺,建設大都市區開放示範市。要堅持“跳出眉山看眉山,放眼全球謀眉山”,充分借力成都開放口岸、高端平臺,拓寬開放領域、提升開放水準,加快建設環成都經濟圈開放發展示範市。
突出基礎同網,建設大都市區交通次樞紐。要以建立成眉“半小時通勤圈”為目標,構建全方位、通勤化、高效率的同城交通網路。
突出文化同享,建設大都市區文化新高地。文化是同城化的重要紐帶,成都是西部文化高地,眉山素有“人文第一州”美譽。要深入推進成眉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人文相親,增進文化認同,共同提升文化軟實力。
突出品質同標,建設大都市區美好生活城。同城化的落腳點,是讓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好。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眉山特色,突出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塑造一座活力動感的魅力之城,提升城市品質,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設成渝門戶樞紐臨空新興城市
資陽市委書記 陳吉明
資陽市堅持跳出資陽看資陽、立足現實看趨勢、縱橫對比看差距,認真審視發展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徵。從宏觀政策背景、區域協同格局、自身發展基礎著眼,資陽正處於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全面小康的衝刺決勝期、轉型跨越的攻堅突破期。資陽最大的優勢是直線連成渝、全域臨空、區位優越,最大的差距是發展不充分、品質不高,最大的出路是全方位開放、融入成渝、用足臨空優勢,做好做足“成渝”和“臨空”兩篇文章,加快建設成渝門戶樞紐、臨空新興城市。
構建融入主幹同城發展格局。資陽重點對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佈局、“東進”戰略和沱江發展軸部署,推動成資區域規劃同城化,基礎設施同城化,産業佈局同城化,公共服務同城化,同時積極探索推進戶籍管理、人才流動、政策協調等同城化改革。
構建聯動支點協同發展格局。資陽是環成都經濟圈、成都平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加快推進成資同城化,加強與德陽、眉山的聯動,共建成德資産業聯動區,建設環成都經濟圈東部現代經濟集中發展區;也要積極推動與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等協作共贏,融入四川南向、東向開放格局;還要依託成渝直線經濟走廊,與遂寧、內江連片協作,構建“一軸兩翼”成渝中部産業集聚示範區。特別是當好川渝合作和成渝合作的紐帶,立足自身基礎優勢,加快建設國際口腔裝備材料基地、國家機車商用車製造基地等,更好地服務全省戰略佈局。
構建五區共興一體發展格局。區域一體化側重地區間在空間和經濟上聯結為一個綜合的地域共同體。資陽是我省僅轄一區兩縣的地級市,管理單元數量較少,具備全域一體、城鄉一體發展的良好條件。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科學定位、優化各區域城市規劃、産業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功能等佈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著力把省委戰略謀劃轉化為資陽的具體方案和務實行動,關鍵在黨員幹部真抓實幹、開拓進取。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凝神聚力抓落實,開拓創新求突破,激勵擔當提士氣,主動融入全省發展格局,一步一步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突出主攻方向 奮力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瀘州市委書記 劉強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作出了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重大決策,明確提出把川南經濟區打造成為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我們將堅決貫徹全省發展戰略,在新一輪發展中搶佔先機、勇挑重擔,突出産業發展、對外開放、城市建設、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主攻方向,奮力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瀘州位於川渝滇黔結合部,擁有得天獨厚的長江黃金水道資源,産業基礎紮實,教育、醫療等比較優勢明顯,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等平臺載體集聚,具備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的良好基礎和條件。我們將堅持以品質效益為中心,加快現代産業發展。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工業強市戰略和龍頭企業帶動計劃、規上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四大園區提檔升級,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産業,轉型升級傳統製造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引導企業上市發展,推動白酒、電子資訊、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現代醫藥、航空航太等六大産業加快發展。
瀘州要融入四川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用好區位優勢、搶抓政策機遇、建強開放平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高水準建設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加快構建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開放合作的新格局。突出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經濟區南部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不斷提升集聚輻射能力,如期建成與全省經濟副中心匹配的區域中心城市。
瀘州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戰。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高品質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大力發展與全省經濟副中心相協調的社會民生事業。要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全力構築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全力保護體現全省經濟副中心綠色發展的本底。
肩負起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建設的時代重任
阿壩州委書記 劉坪
阿壩山川秀美、資源富集,生態旅遊資源更是不勝枚舉,但生態基礎十分脆弱,受多次地震疊加影響,不良地質現象和地質災害隱患增多。這決定了阿壩更要自覺地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要讓生態理念成為阿壩永續發展的靈魂,更加主動地愛護“綠”、懂得“綠”、用好“綠”,全面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發展新格局,形成“東接成渝浙、南融成德綿、西通川滇藏、北聯甘青寧”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四向拓展新格局,構建生態産業體系為突破口,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進一步扛起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建設的時代重任。
正確處理生態與穩定的關係,加快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建設和諧幸福家園。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緊密相連,生態環境也就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阿壩而言,應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宗教工作的領導,持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以增強“五個認同”為主線,以“七進”創建活動為載體,不斷深化和拓展創建工作,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構建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正確處理生態與民生的關係,加快創建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建設生態美麗家園。以加快建設川西北生態示範區為抓手,從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方面齊下功夫,大力做好“生態保護修復、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三篇文章,讓阿壩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全國典範。
正確處理生態與發展的關係,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富裕小康家園。加快國際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形成“産業圍繞旅遊轉、産品圍繞旅遊造、結構圍繞旅遊調”的發展格局;統籌處理好“脫貧”與“奔康”關係,聚力打好脫貧攻堅硬仗,全面補齊公共服務短板,認真抓好災後恢復重建,努力讓農牧民群眾享受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成為村村産業強、戶戶就業穩、家家收入多的富裕小康家園。
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
甘孜州委書記 劉成鳴
甘孜州委堅定貫徹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準確把握甘孜同全國全省大局的內在聯繫,切實解決甘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聚焦精準施策,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大力推進住房安全、産業發展、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就業增收、基礎設施、生態扶貧“七大攻堅”行動。聚焦精準脫貧,對照脫貧標準,完善規劃、制定方案,倒排工期、挂圖作戰。聚焦脫貧品質,抓實産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兩個關鍵,確保群眾增收可持續、致富有保障,全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強化攻堅力量,確保同步奔康路上不落下一個民族、不落下一村一戶一人。
堅持把實施“三創聯動”作為重要抓手,加快推動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堅持把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三項工作有機結合,不斷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促進公共服務系統化和旅遊要素配置全域化,提升旅遊品質和形象。加快推動生態資源優勢向生態産業、生態經濟優勢轉化,形成“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堅定民族團結進步的政治方向,深入實施依法治州戰略,用好“飛地”園區、對口幫扶等平臺,用發展的力量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實踐路徑,努力打造甘孜藏區全面小康升級版。要以産業興旺為重點,以生態宜居為關鍵,以鄉風文明為保障,以治理有效為基礎,以生活富裕為根本,立足大渡河流域區位、氣候、産業基礎等方面優勢,突出“成都後花園、康養加休閒”的定位,啟動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進一步打造大渡河流域陽光康養、生態農林、生態畜禽三個百公里産業帶,發展全域旅遊、康養休閒、特色農業、民族手工藝等綠色産業,加強對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遊牧文化以及原生態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打造一批獨特風格的民居村落。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實施以文化浸潤、文明引領、法治普及為主的“潤育工程”,引導形成向善向上的社會風氣。
廣泛匯聚涼山脫貧奔康富民強州強大力量
涼山州委書記 林書成
通過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全州上下聚焦聚力脫貧攻堅“頭等大事”、轉型跨越“第一要務”,在高品質打好脫貧攻堅戰、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等7個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上形成了重要共識。全州上下優化了決策,聚焦脫貧攻堅,持續用力打好“四治”硬仗,聚焦重點補齊短板弱項;聚焦高品質發展,加快建成“四基地、一門戶、一屏障、兩示範”;明確了優化區域發展佈局、構建現代交通網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特色産業體系等“七大任務”,推動涼山由經濟大州向經濟強州跨越。
圍繞事關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州級領導深入開展“24+N”重大課題調研,全州10000多名領導幹部以“五個一”聯繫點為一線調研主戰場,形成調研報告2860余個,提升了黨員幹部理論水準,改進了工作作風。在紮實的學習調研基礎上,完善了舉措,推進了發展,先後發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夏季戰役”“秋季攻堅”,23個扶貧專項紮實有序推進,上半年新增優質核桃、花椒等種植面積39.4萬畝,新增有集體經濟村397個,輸出貧困戶勞動力4.46萬人,4.77萬戶易地扶貧搬遷等安居工程開工建設,科學配置新增5700名脫貧攻堅綜合工作隊力量。
領導帶頭是推進活動的根本保證,持續深化“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必須繼續緊緊抓住“關鍵少數”,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分解落實省委全會部署和綜合幫扶涼山12個方面34條措施;帶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策於民;帶頭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州十項規定及實施細則,帶著感情沉下去,撲下身子搞調研,一心一意謀發展。通過一級帶一級、層層作示範,形成“頭雁引領、陣雁排空”的態勢,以幹部作風的大轉變,加快脫貧奔康富民強州進程,推動涼山經濟社會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