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花開,都有一種結果;每一粒種子,都在醞釀未來。
10年前,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的共同關愛下,1570名災區少年赴俄療養,其中約半數來到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
8年前,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專程來到“海洋”全俄兒童中心考察並深情致謝:孩子們親身體會到俄羅斯人民的友愛、善良、溫暖,應驗了“大愛無疆”這句中國人常説的話,真愛沒有國界。2013年3月,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習近平首次出訪的第一個國家選擇俄羅斯,並再次談到中俄之間的這段友誼。
今年9月9日,數十名四川災區孩子代表重回“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共赴“十年之約”。歡笑與淚水中,回憶與祝福裏,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與該中心有著特殊關係的3個人。作為中俄友誼的親歷者、見證者、傳承者,他們的故事從另一個視角,呈現了這場跨越十年的情緣。
10年前,馬爾佐耶夫積極參與邀請中國孩子到中心療養——
希望孩子們珍惜俄中情誼,希望和平、善意和笑容永遠與他們同在
得知2008年到“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療養的那批中國災區孩子代表重返中心,已經69歲、正在幾千公里外家鄉的中心前主任瓦列裏·馬爾佐耶夫,手寫了一封長達14頁的信函,向本報記者講述當年的點滴故事。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馬爾佐耶夫和妻子正在中國三亞度假。看到電視直播的地震畫面,目睹災區人民的巨大悲愴,他們立即加入到為災區人民捐款的隊伍,並決定立即回國——“我們要邀請中國孩子到我們中心去療養。”
從三亞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馬爾佐耶夫聯繫中國駐當地總領館、俄羅斯教育和科學部,表示希望讓中國災區孩子來“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療養。很快,他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2008年和2009年,“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累計接納來自中國地震災區的中小學生737人,這是該中心迄今35年曆史中,規模最大、任務最特別的一次接待。在“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工作的27年裏,這些來自四川地震災區的中小學生,是馬爾佐耶夫付出心力與關愛最多的一批孩子。
在20天的療養時間裏,馬爾佐耶夫和妻子把中國小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帶領中心全體老師、員工,精心呵護,悉心照料,孩子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馬爺爺”。
四川孩子無辣不歡。為中國孩子準備的辣椒很快用完了,馬爾佐耶夫開始著急地尋找辣椒。他先給自己在綏芬河的朋友打電話,托他們買300瓶“老乾媽”辣椒醬。之後,他又想辦法聯繫到一個即將從北京返回符市的旅行團,央求團員們每人幫忙攜帶3瓶辣椒醬。“四川孩子愛辣,我們特意從中國運來350公斤辣椒。”2010年3月21日,習近平考察“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時,馬爾佐耶夫專門講述了這段故事。
2010年和2011年,中國政府邀請1000名俄羅斯中小學生赴華參加夏令營,馬爾佐耶夫擔任夏令營代表團團長。在中國,他看到俄羅斯孩子所到之處皆受到熱情接待,再一次深深感慨:俄羅斯人民和中國人民都是懂得感恩的。
“希望孩子們珍惜俄中情誼,希望和平、善意和笑容永遠與他們同在。”如今,馬爾佐耶夫雖然遠在家鄉,但仍然十分想念那些中國孩子。得知習近平主席將再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馬爾佐耶夫表示,習近平主席對俄中之間這段友好故事的關注,正説明瞭俄中之間是真正的友誼,相信俄中兩國的青少年將會把友誼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2008年,13歲的席浚斐赴俄療養;如今,他是遠東聯邦大學大四學生——
習近平主席的到來將會進一步增進中俄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之間的友誼
2008年7月17日,來自四川省北川縣的席浚斐與近400名地震災區的孩子一起,來到“海洋”全俄兒童中心。他對那一天印象深刻——處處是鮮花與微笑,輔導老師“像媽媽一樣和藹”。和俄羅斯小朋友一起玩的遊戲充滿樂趣,已經兩個月不見笑容的災區孩子,放聲笑了出來。
20天后,即將離開中心,這個13歲男孩將封存著紙條的礦泉水瓶扔進海裏。4個月後,中心的老師在海邊撿到了這只漂流瓶,紙條上用中文寫著:“我愛俄羅斯……”
這個“漂流瓶故事”,也是習近平2010年訪問時,馬爾佐耶夫特別講過的。後來,通過輾轉搜尋,人們找到了這個當初放漂流瓶的孩子。
這年夏天,馬爾佐耶夫帶領俄羅斯兒童在北京參加夏令營。席浚斐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有關消息,通過電視臺牽線,他終於在北京見到了“馬爺爺”。
見面時,這個北川男孩向“馬爺爺”表達了兩個心願:希望有機會再回“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希望將來能去俄羅斯讀書——不是莫斯科、聖彼得堡,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想多做一些增進中俄友誼的事情,是我們那批孩子共同的夢想。”他説。
他的願望感動了中俄雙方很多人。一年後,“海洋”全俄兒童中心舉辦“世界的孩子”活動,席浚斐受到邀請。兩年後,正在北京一所高校讀大一的席浚斐,收到了來自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遠東聯邦大學的錄取函,成為一名公派留學生。
到遠東聯邦大學報到後的第一個週末,席浚斐就迫不及待地帶著一張與“馬爺爺”的合影趕往“海洋”全俄兒童中心。雖然路很遠,還下著雪,但都沒能攔住他內心的熱情。
憑著那張闔影,儘管語言不通,“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的門衛還是明白了他的來意。“馬爺爺”很快讓人開車把他接到家裏。滿滿一桌子飯菜,句句關懷的話語,讓席浚斐感到暖意直抵心窩。
“俄羅斯和中國,那麼多人的愛給了我,讓我夢想成真。我該做些什麼去回報?”在遠東聯邦大學,他努力學俄語、學知識,更牢記自己的使命:要為中俄青年的相識、相知作貢獻。最近這些天,席浚斐為即將召開的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和其他活動忙得馬不停蹄,卻滿心歡喜——“中國,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都是我眷戀的地方。一切有利於兩國友好的事,我都願出力。”
得知習近平主席將來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東方經濟論壇,席浚斐滿懷期待:“習近平主席的到來將會進一步增進中俄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之間的友誼。”
古普托爾下決心到中國留學——
無法第一時間讀懂他們的信,這讓我有了學習中文的想法
俄羅斯留學生亞歷山大·古普托爾來自西伯利亞,正在山東理工大學攻讀中文專業,一口流利的中文讓人印象深刻。“為什麼要學中文?”這個話題引出了他與中國赴俄療養兒童跨越10年的故事。
2008年7月,當來自中國地震災區的孩子們走進“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療養時,正在中心工作的古普托爾擔任了其中幾十個孩子的輔導員。第一天見面,孩子們禮貌地用簡單的俄語打招呼,給古普托爾留下很好的印象。
在古普托爾和同事們的精心照料下,笑容漸漸回到孩子們臉上。孩子們回國前,大家互相留下聯繫方式,難捨難分。不久後他就收到了其中幾個孩子的來信。“可惜不懂中文,無法第一時間讀懂他們的信,這讓我有了學習中文的想法。”
2011年,中國政府邀請俄羅斯千余名中小學生訪問中國,古普托爾作為帶隊老師,一起參觀了北京、上海等地。中國先進的基礎設施、日新月異的發展,令他意識到,學習中文很有前途。他由此下決心,到中國去留學!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再次邀請震區兒童赴俄療養。已在中國留學的古普托爾,主動負責孩子們的簽證及帶隊事宜。這一次,他學到的中文發揮了很大作用,和孩子們的交流得心應手,也能更有針對性地輔導治療,讓古普托爾“非常有成就感”。
明年就要畢業,古普托爾對自己的未來早已有了規劃:希望自己能給來自獨聯體地區的學生教授漢語。他正在編寫相關教材,還熱心地為俄中兩國青少年的暑期培訓療養合作牽線搭橋。“這些活動可以讓兩國學生互相學習,也一定能更好地增進兩國青少年的友誼。”(記者 吳 焰 屈 佩 殷新宇 曲 頌 謝亞宏)
(本報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