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現瑞 王成棟 唐澤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戰略決策。四川農業大省的金字招牌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擦亮?四川鄉村振興著力重點何在?連續兩天的全省鄉村振興大會,各方在會議傳遞的新信號中尋求答案。
把握好方向 注重處理“四個關係”
會議指出,在工作推進中,要注重處理好攻堅戰與持久戰的關係、頂層設計與實踐創新的關係、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關係、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的關係,牢牢把握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正確方向。
涼山州甘洛縣委書記陳建生對“兩場戰役”感觸很深。甘洛是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達到13%。在2020年前,全縣有208個貧困村、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要“摘帽”。“要實現鄉村振興,別的地區可能只需走一步,而我們則要走兩三步甚至更多步。”陳建生認為,攻堅戰考量的是爆發力,而持久戰考驗的是堅韌和毅力,兩場戰役都不容易,既要同步推進,又需統籌協調。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認為,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應該強化領導,加強統籌,把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力量都調動起來,防止出現步調不一,但同時要考慮到四川地域遼闊,各地資源稟賦、發展階段不同,要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大膽嘗試、勇敢開拓”。
鄉村振興,城鎮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德陽市旌陽區委書記鄧平認為,鄉村振興不能忽視城鎮化的作用。旌陽區農村戶籍人口有20萬,在城鎮化進程中,註定有一部分農民要轉成市民,這部分市民將成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同時,城鎮化的深入推進過程中,資本、人才也可以回到農村,帶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誰來振興?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艾毓斌的答案是,推進鄉村振興,政府和市場都不可少。“三農”領域投入大、週期長,政府不可能“一手包辦”,要學會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
聚焦“五個振興” 推動“三個全面”
會議強調,要突出抓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作,推動四川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換言之,就是統籌推動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
“五個振興是全國的普遍要求,也要結合四川實際各有側重。”省委農工委相關負責人認為,要“打點”,即鎖定重點。
對於會議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是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重要判斷,與會者高度認可。涼山州德昌縣委書記瓦西亞夫介紹,當地攀西特色果蔬園區,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突破2.1萬元,遠超全縣平均值。但他同時認為,現代農業産業園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不能“為了園區建而園區”。
人才振興要打點。多位參會者一致建議,人才振興要鎖定兩類,一是本土人才的培養,二是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退伍軍人這些人才的返鄉引進。
文化振興要打點。蜀工蜀藝、川菜、刺繡、竹編、陶藝……這些千百年來傳承的文化遺産,在鄉村振興中被寄予新期待。甘孜州政協副主席、甘孜縣委書記雷建平介紹,當地多個鄉鎮正在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民俗遊。
會議提出,要把“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作為我省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農村要成為高水準的農村,不能變成低水準的城市——如何才能提升新村建設水準?馬爾康市委書記張培雲已經開始思考。
要“連線”,即形成鏈條。鄧平認為,集聚是農業園區顯著特徵,從育種到農業裝備,再到物流運輸,加上包裝、倉儲等,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少。
文化振興也要串珠成鏈。雷建平認為,文化振興既要發掘激活傳統文化,也要培育新的文化産業。
要“成面”,即強化配套。推動産業振興,如何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産要素向園區聚集?怎樣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在農業園區打破行政藩籬,協調各方關係——從參觀考察現場,到聆聽大會精神,鄉村振興的“一線指揮官們”思路不斷清晰。
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也要“成面”,即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雷建平將此歸納為“三個好”:條件好,基本生活條件要改善;服務好,子女入學、老人照顧、醫療衛生等方面有關照;激勵好,讓優秀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有搞頭。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組織振興,也被認為是鄉村的活力之源。“這需要多方努力,法律制度等多方面措施的配套。”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委書記黃玉超説,最終是要建立基層組織管理運作的長效機制。
啃下“硬骨頭”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只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真正實現農村全面振興;只有同步推進鄉村振興,才能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提高脫貧品質。
當前的四川,面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五年規劃的疊加交匯。如何才能做到“齊步走”?
營山縣委書記黃金盛認為,正因為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更需要做好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通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最大限度避免重復投入,讓資源配置更加聚焦。
旺蒼縣委書記劉亞洲表示,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産業的發展始終是關鍵。如何提升鄉村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完成這兩項工作的重點所在。
激蕩新活力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40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四川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改革興,則鄉村興。
米易縣委書記王飚帶來鮮活案例:近年來,當地全面進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盤活未確權到戶的屬於集體的資産資源資金,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村産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掛牌成立了攀西首個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同時還建立農村産權評估機制。在這些改革舉措的激勵下,農村産權“本本變成本錢”,全縣累計辦理農村産權抵押融資貸款322筆,土地流轉面積3.45萬畝,貸款金額7000多萬元,真正讓農村的資源要素活起來,讓農民的福利多起來。
鄉村振興,改革先行。漢源縣委書記楊興品認為,鄉村振興要充分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這離不開進一步深化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
鄉村振興,錢從何來?還是得靠改革。省委農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是形成多元投入的格局,讓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多功效。要激活社會資本,需要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向鄉村振興注入更多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