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間,我們進行了一場農業農村改革接力賽——
□本報記者李淼王成棟
2018年9月2日一早,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站在自己流轉的1000多畝稻田裏,掐一把逐漸飽滿的穗子,全國種糧大戶黃明水趕緊聯繫農機專合社,為10多天后的大面積收割做準備。不出意外,又將是一個稻米滿倉的好收成。
40年前,黃明水腳下這片土地上,金魚公社涼水村率先“包産到組”,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
4年後的1982年,黃明水包了兩畝地耕種,成為當地土地流轉首批“吃螃蟹者”,如今流轉土地1100多畝,年收入40萬元。
因為,黃明水堅信,種糧一樣也有春天。成都市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一撥撥接待讓村支書高德敏忙得顧不上吃午飯。剛開街不到一個月的鄉村十八坊裏,遊人如織,郫縣豆瓣、唐昌布鞋、蜀繡等成為搶手貨。
2015年9月,戰旗村敲響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鄉村十八坊正是借機誕生的村級發展新載體。如今,戰旗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高達40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因為,高德敏堅信,農村也能闖出新天地。40年間,我們進行了一場以土地為名的農村改革接力賽。
此時此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金風正拂起萬重稻浪,把山鄉沃野抹成片片金黃,收割機的轟鳴從川南向北一路席捲,用又一個豐收季,開啟巴蜀大地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新篇章。
秉承改革基因
鑄就鄉村振興強勁引擎
“有了這個農村宅基地資格權證,就敢放心把農房租出去了!”8月23日,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村民胥念勇領到個新本本。同一天,業主鄭雄光也獲頒《農村宅基地(房屋)租賃使用權證》,放手投資特色民宿的疑慮也被打消。
這是我省頒發的首批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産權證書。作為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後,農村土地改革又一重大創新,農村宅基地這塊“沉睡的財富”正被進一步喚醒激活,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又一引擎。
土地,農民的命根子。四川新一輪農村改革序幕,正是從土地破冰。
2009年雙流瓦窯村形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決議,已被珍藏進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安徽小崗村農民手印一起,成為中國農村變遷的見證。隨後,以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啟幕,農村産權改革不斷向全省延展、向縱深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三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農業農村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謀劃推進。2014年,我省率先在全國提出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的新時期農村改革主攻方向。去年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基本完成,耕地流轉率比2012年底提高16.3個百分點,“農業共營制”“土地託管”“農業BOT”等適度規模經營遍地開花,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格局基本形成。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截至目前,129個縣市區全面開展清産核資,全省過半縣啟動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今年7月,廣元、瀘縣等3市9縣躋身全國2018年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全省將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這項事關6000萬農民的重大改革。
今年,原農業部下發通報,截至去年底,我省成都市等4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的15項試驗成果已轉化為中央相關文件的政策舉措,試驗成果轉化數量居全國第一位。不僅如此,近年來,我省在新一輪農村改革中,還闖出“八個第一”“五個率先”。
截至年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出臺45個涉農改革方案,中央頂層設計全面落地,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確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為鄉村振興鑄就強勁引擎。
擦亮金字招牌
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
改革破冰,禁錮“三農”繩索不斷解開。
“誰來種田”問號不斷拉直。近年來,全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截至目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4.3萬餘家、9.5萬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萬家,鄉村振興引領能人不斷匯聚。
換個好吃品種每畝就能多賺400多元。幾天前,就在黃明水流轉的稻田旁邊,來自全省各地的種糧農民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們頂著酷暑,探尋著扭轉“蜀中無好米”形象的“密碼”——在這片示範田裏,20多個“稻香杯”優質米品種正茁壯生長,相互比拼。去年,我省時隔11年重啟“稻香杯”優質米評選,目的是變産量導向為品質導向,重塑“川米”形象。我省明確,力爭到2022年,全省3000萬畝水稻中優質稻達80%以上,不僅端“穩”飯碗,更要端“好”飯碗。
這幾天,在新加坡的超市裏,蒲江獼猴桃被擺放在顯眼位置。今年,蒲江獼猴桃異軍突起,不僅遠銷歐盟,更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成為新加坡市場佔有率第二的獼猴桃中國原産地品牌。背後有秘訣:232項農殘與重金屬零檢出!
稻米和獼猴桃內在品質和境外市場的變化,是四川牢記總書記囑託,發力供給側,瞄準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縮影。
近年,我省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在全國率先啟動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保護區“兩區”劃定,今年夏糧生産穩定,油菜籽産量有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天府菜油”更是向著千億級産業進發;生豬出欄居全國第一位,全國最大優質紅肉獼猴桃産區、最大冬春喜溫蔬菜生産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在川建成;三産融合駛入快車道,鄉村旅遊經營戶數5年翻番,今年上半年,鄉村旅遊總收入1642億元,同比增448億元……金字招牌不斷擦亮,全省已累計培育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農産品5235個,總量規模穩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跟著産業一起種進山鄉沃野的還有新村。我省全面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目前已累計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5951個。為讓新村更美更和諧,地處彝藏漢雜居山區的石棉縣掀起“廁所革命”,今年將完成6000戶衛生廁所改造,3年實現全覆蓋;丹棱縣丹棱鎮龍鵠村每位村民每月交1元錢,引入承包人,高效遠離“垃圾圍村”,其做法已在全國推廣;南江縣在全縣開展“道德銀行”建設,將村民行為積分量化,通過議、評、曬、獎4個步驟推動道德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聚焦“五個振興”
開啟全面振興嶄新篇章
加緊編制“十三五”規劃、産業發展及黨建等“1+7”鄉村振興規劃體系,建立鄉村振興“縣級指揮部”“鄉鎮項目部”“村級施工隊”……這是身兼全省鄉村振興規劃試點和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兩項改革重任的宜賓縣的最新排兵布陣。
深耕農村沃土,川人向來敢想、敢試、敢闖。面對鄉村振興這盤前所未有的大棋,勇敢者再度向改革落子。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已作出創新部署: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機制;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政協設立新鄉賢界別……
落地有聲。日前,我省率先在全國確定在22個縣市區30個鄉鎮開展鄉村振興規劃試點,建立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1+6+N”縣域規劃體系,以點帶面探索如何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也全面啟動,30個縣市區將爭取用3年形成鄉村振興的整體打法套路,為全省面上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探路。
一個多月前,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與四川鐵騎力士集團就我國首個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優質風味黑豬配套係——“川藏黑豬”重大科技成果進行協議轉讓。其背後,是“川豬振興”從源頭髮力的一記“重拳”。不僅是川豬,我省還明確了打造農業“10+3”産業體系的戰略思路,將重點培育川糧(油)、川豬、川竹等十大特色産業,並做強現代種業、智慧農機裝備製造、烘乾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支撐産業,為夯實産業興旺的基石確定航向。
何處突破?我省瞄準了農業園區這個新平臺。總銷售額突破150億元,去年眉山泡菜交出高分成績單,靠的就是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不久前,蒼溪縣現代農業産業園躋身這份榜單,全省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數增至4個,總數居全國首位。依託這個頭銜,蒼溪縣目標篤定:建設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園、打造世界紅肉獼猴桃之都。眼下,我省正加緊修訂完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推動産業集群、新型經營主體集聚、政策支援聚焦,打造産業振興引領區。
瞄準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個振興”,全省上下創新不斷:我省今年創新扶貧産品銷售體系,註冊“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在全國屬創舉。今年培育1000名“種田CEO”,引領産業興旺,在全國走在前列。新津打破鄉鎮行政區劃,創辦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率先在全國探索農業會展新業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加緊出爐,相關考核激勵辦法及宜居鄉村方案不斷完善,既勾畫藍圖也統籌項目,既聚焦重點也搭建載體,不斷讓鄉村振興美麗藍圖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