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校靶向發力抓實“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
□本報記者江蕓涵
近日舉行的四川省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科技扶貧工作會上,四川農業大學發揮學校資源優勢,為45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開出有針對性的“脫貧方”,提出“精準扶規、精準扶智、精準扶産、精準扶技”四大精準扶貧措施。
這是四川農業大學組織20多位專家到45個深度貧困縣深入實地調研、反覆討論後形成的方案。“我們通過實地調研推出的扶貧方案,就是要解決産業雷同問題,提出針對性扶貧辦法。”該校副校長吳德説。
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全省高校對照“如何把握新時代四川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如何推進四川高品質發展、如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重大問題,立足服務行業、産業發展,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育一流創新能力,提升服務社會功能,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科研人才支撐。
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助力高品質發展
“最近很忙,計劃下一步帶團隊到各市州走訪,對四川工業危廢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情況進行一次摸底調研。”一個“忙”字,可以概括兩個月來西南石油大學工業危廢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宇程教授的行程。就在前不久,他前往自貢,為自貢市頁巖氣産業發展狀況和面臨的環境污染治理難題,特別是含油污泥危廢處置提供技術支援。
作為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西南石油大學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鎖在抽屜裏、躺在實驗室睡大覺的論文毫無意義。”該校黨委書記孫一平認為,學校通過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就是要把科技成果因地制宜轉化為推動四川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
全面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著眼推進四川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全省高校勇於擔當、靶向發力,一場場討論聚焦創新,一次次調研謀劃發展。
西南財經大學聚焦新時代高等財經教育發展、創建一流創新團隊,更好服務四川和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開展大討論。四川師範大學瞄準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面向科技和學科前沿,討論創新團隊平臺建設方案。
“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開展以來,四川大學的科研管理部門分期分批赴各學院,調研各類人才、重大項目、科技獎勵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深化與四川省各市州校地合作等方面規劃發展情況。“大學精神影響城市氣質”“構建校地利益共同體”“加強科技金融合作”“引進成果轉化專業經紀人團隊”……近日,成都與四川大學進行工作會商,虛實結合、主題集中、成果豐碩,話題重點圍繞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雙一流”建設等展開。
5月下旬,省部共建的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這是西南科技大學把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創新驅動、軍民融合國家戰略作為活動抓手的具體體現。目前,學校從多方面加強建設,力爭把實驗室建成立足四川、輻射全國的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基地。
發揮智力人才優勢 推動脫貧攻堅
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近日率隊深入阿壩縣麥爾瑪鄉阿布洛村調研集體經濟,為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調研不走過場,重在發現問題。“一部分貧困戶的主觀脫貧意識不夠,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學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要有更大作為”……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就如何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謀劃舉措:加強對貧困地區幹部培訓,做好基層黨組織建設支援,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為當地政府做好參謀,吸引合適的項目落地貧困地區。
盡好社會責任,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全省高校把抓好鄉村振興和民生改善工作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專業、人才優勢,提升服務社會的功能,為加快我省貧困地區脫貧奔康步伐貢獻力量。
謀長遠,獻智慧。西南民族大學把“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擺上日程,加強服務民族地區的智庫建設,依託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産業轉型等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為民族地區産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走下去,把準脈。四川文理學院領導率相關部門深入小金縣開展調研,召開縣、鄉、村三級幹部座談會,走訪貧困戶,到當地企業了解情況,為精準幫扶、精準施策收集第一手資料,結合幫扶點産業發展需求和學校各單位工作、學科專業特點,分解幫扶任務,做到各單位都有主攻方向、有發力點,形成精準扶貧合力。
破難題,出新招。成都工業學校在開展深度貧困地區實地考察調研後,積極爭取政策支援,今年將面向45個深度貧困縣招收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25名,籌備建設深度貧困縣緊缺專業大學本科免費定向培養班,為地方造就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本土人才隊伍,以人才振興推動深度貧困縣穩定脫貧和發展振興。
探索育人方式改革 培育創新人才
日前,成都資訊工程大學大三學生伍嘯峰等設計製作的“運輸盆栽幼苗的可拆卸推車”“改良型澆水水管”和一款用於有機農業科普宣傳的手機APP,在崇州一家農場啟動運用。項目落地的背後,是學校圍繞培養一流工程人才所開展的探索。
如何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明確未來工程人才的能力體系?經過深入討論和調研,成都資訊工程大學完善“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案,確立“探索工程人才培養新方案”“建設知識能力融合課程體系”“構建融合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實踐教學新平臺”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要主動適應新技術發展需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跨學科領域、跨專業知識、跨界溝通能力的新型工科專業人才。”學校副校長何建新説。
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全省高校聚焦“雙一流”建設,立足自身特色,探索改革育人方式,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成都理工大學圍繞堅持在提升教師的學術水準、科研和實踐能力的同時,體現高水準大學共性特徵與價值訴求方面開展大討論。成都中醫藥大學就如何定位“雙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開展討論,結合“雙一流”建設規劃,重新審視學校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四川師範大學圍繞“學科建設與水準提升”這一主題,邀請學院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教師代表等,通過集中調研、個別訪談、工作研討、資料收集與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了4場專題調研,提出了具體舉措。
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西華大學校領導率隊調研,找問題癥結。在探索適應地方綜合性大學特點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西華大學著力建立“文理交融、多元並舉”的人才培養新模式。5月,學校推出“第二課堂工作室”培育計劃,確定了10個重點建設工作室、65個培育建設工作室,搭建起第二課堂助推大學生全面成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