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1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時至今日,四川自貿試驗區掛牌剛好一週年,記者特地走進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成都雙流空港片區、川南臨港片區等片區了解到,一年來各片區勇擔深耕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歷史使命,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創新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方式,吸引了超60000戶市場主體入駐,吸引資金超5000億元。
天府新區片區:
打造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步入天府新區政務服務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專為自貿試驗區而設立的政務服務專區。專區綜合管理人員趙丁至今回憶起一年前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的情形仍記憶猶新。
“與自貿試驗區掛牌同步,我們全面實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記、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同時配備多語種智慧翻譯機、信用資訊查詢機、自助取件櫃等智慧服務設備,為自貿試驗區企業提供國際化、智慧化、便捷化的政務服務。”據他介紹,以營造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推動自貿試驗區商事制度改革,創新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方式,全面助力各類市場主體落戶自貿試驗區,是自貿試驗區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政務服務的宗旨。
一年來,立足便企利民這一宗旨,天府新區片區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以“一窗通辦”為例,天府新區片區除公安、稅務、社保和工商業務外,在1個受理窗口即可辦理交通、建設、規劃等22類213項業務。並對相關聯的許可事項實行並聯辦理,為同一市場主體提供模組化整合式的服務,企業無需在不同窗口再排號、反覆跑、重復提交申請材料。
在放寬市場準入方面,率先試點開展企業住所申報制,自貿試驗區內企業僅需填寫《企業住所(經營場所)申報登記承諾書》,即可辦理企業註冊登記,全年共辦理申報登記2958戶,此項改革被省自貿辦評為上報國務院自貿試驗區部際聯席會典型案例。
針對推行重點項目天府新區片區還推出“容缺後補”審批,將重點項目審批劃分為立項受理、報建準備、施工和驗收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分別容許項目業主辦理審批事項時暫不提交部分申請材料,由行政機關補齊或在開工前補交。推行後,企業提交的資料由原來的197項減少為148項,減少了49項;審批時限比原來73個工作日減少了33個工作日,最快40個工作日辦結。
相關數據表明,自2017年4月1日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運作以來,截至目前,天府新區新登記市場主體14338戶,註冊資本1919.65 億元。
雙流片區:
建成智慧政務大廳 一站式服務企業
在四川自貿試驗區119.99平方公里的版圖中,雙流就佔了34.01平方公里,過去一年,該區完成87項改革試驗,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29億元,建成自貿試驗區智慧政務服務大廳,新增註冊及換證企業1852家。
時間回溯到2017年9月,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工程代表在《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臨時排水許可)事項承諾書》上簽字,標誌著雙流區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該項試點推行以後,項目開工審批時間由197天優化為60天。這是雙流自貿試驗區為促進貿易便利化,方便企業投資落地,優化政務服務的一個縮影。
除此之外,為提高行政審批效率,雙流自貿試驗區不僅是在審批流程上做“減法”,實行“事前承諾 備案管理”。而且,還在過程服務上做“乘法”,實行“全程代辦 聯合驗收”。在事後監管上做“加法”,實行“聯合執法 綜合監管”。推動政府服務管理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通過一系列的新舉措,一批重點工程的引進和建設效率明顯提升,四川國際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建成投運,中商飛、藏航基地等15個項目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同時,還引進了香港經緯、四川通航等7個重點項目,協議總投資達110億元。
同時,雙流自貿試驗區以政務服務大廳為平臺,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試點、“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等工作,先後推出開展97項“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積極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充分承接了省、市、區三級下放行政管理事項,實現了自貿企業辦事不出區。
瀘州川南臨港片區:
平均3天就誕生一項創新成果
在一年中,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形成了創新成果120項,平均3天就有一項制度創新成果誕生。其中,全國首創制度累計達到16項。
“在川南臨港片區,15分鐘就拿到營業執照、只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就完成商事登記是常見之事。”瀘州市龍馬潭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首先以企業獲得感為導向,比如去年10月,川南臨港片區在全國率先創新實施企業設立登記“一小時辦結”服務。讓從前需要3-5天的企業設立登記縮短為1個小時,如今,這一服務已經拓展為“企業註冊開戶辦稅1小時辦結制”,在企業工商登記註冊一小時辦結的基礎上整合更多的服務,工商註冊、銀行開戶、稅務登記、刻製印章等原來的串聯審批變為並聯審批。此外,川南臨港片區的出口退稅預審快退、行政審批單一窗口,集中辦理行政許可371項,實現“二十四證合一”、161項“一章辦結”、158項“只跑一次”、15項“一次都不用跑”,使得審批效率提高80%。
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代表,畢馬威政府與公共事務諮詢服務總監劉明認為,川南臨港片區在制度創新上全面響應了總體方案的要求,多維度、全方位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幾乎覆蓋到了自貿試驗區發展建設的各個領域。從數據上來看,在自貿試驗區創新、開放的推動下,2017年瀘州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39.3億元、增長5.8倍,其中川南臨港片區113.6億元、佔全市的81.6%。(記者 劉文藻 王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