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生動實踐(三):改善民生溫暖人心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8-01-24 10:08:43 編輯:張林 點擊:

  ——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生動實踐(三)

  □本報記者 張守帥 蔣君芳 鄧嗣華

  1月22日,平昌縣岳家鎮觀音村,一排新居前升起嫋嫋炊煙,剛搬進新居不久的向春群家一派喜氣,殺年豬迎新年。去年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不僅讓她告別土坯房,還進入村裏的青花椒産業園務工,年收入首次突破5位數。

  1月18日,我省啟用第三代社保卡,6014萬多持卡人可享102項服務。到2020年,我省社保卡覆蓋人群將超過7400萬人。

  1月17日,省政府督查室發佈消息,2017年全省十項民生工程涉及的51個分項101個小項和20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五年來,我省持續紮實推進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三個切片,三個鏡像,呈現出四川9100萬人民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美好圖景。

  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不斷豐富完善的治蜀興川總體方略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安其居、暢其行、樂其業、授其教、醫其病、養其老……人們日子美、心氣順,生活越來越安逸。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省上下奮力書寫的偉大中國夢四川篇章,越來越暖心,越來越和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懷擔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月2日,元旦節後上班第一天,省委書記王東明輕車簡從到雅安調研。他沿著名山區、蘆山縣的茶山小道、鄉村步道進村入戶,實地走訪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了解産業發展振興等情況。

  “我們家承包了5畝茶園,收入有保障”“我剛從地裏回來,不知道你們要來,家裏水都沒燒,沒法請你們喝自家種的茶”……看到省委書記,村民既驚訝又洋溢著喜悅之情。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不久前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對今後一個時期全省“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穿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是四川最大的省情。正是基於這樣的省情,省委明確提出,發展的過程就是改善民生的過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生為本,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難題破題。2013年,四川在十項民生工程基礎上新增8項民生改善事項,2014年變為19件民生實事,此後又增加為20件民生實事,涵蓋擴大就業、教育發展、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等重點民生領域。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強調,民生投入只增不減,為老百姓辦實事只增不減。近年來,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用於民生的比重達65%左右。

  一項權威調查數據顯示,四川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由2013年的83%上升到2017年的91%。滿意,顯現出黨和群眾魚水情深的融洽關係。

  聽民聲、解民憂、辦實事——四川建立省領導聯繫指導市(州)和基層工作等制度,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深入基層成為常態。

  心中裝著人民,腳步丈量新風。全省300多萬黨員幹部長期走村串戶,接地氣、養正氣,接受群眾檢閱。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四川還把“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作為群眾向黨委政府反映民生難題的重要渠道。僅成都市2017年即受理群眾網路來信12.9萬件,回復辦理率達99.2%,群眾滿意率86.7%。

  民生為本,就是在特殊考驗、關鍵時期和得失取捨時,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面對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突發自然災害考驗,“生命至上”理念貫穿救災始終,受災群眾的救治安置被優先安排;面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打響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藍天、碧水、凈土,一個都不能少;面對企業發展、民生改善存在的現實“羈絆”,勇於自我革新,以鐵腕力度從群眾最盼的領域破題、從最難的事項改起,群眾獲得感越來越強。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奮力書寫偉大中國夢四川篇章,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和行動,烙下鮮明的民生印記。

  脫貧攻堅是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

  聚焦重點,攻堅難點,四川深度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地震災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昭覺縣“懸崖村”的小夥莫色拉博已成為網際網路直播“網紅”,他直播過村裏鋼梯取代藤梯、電網建設改造升級、通信信號全覆蓋、旅遊開發公司成立等新鮮事,不重樣的話題有個共同主題:希望。

  這個曾經讓習近平總書記感到揪心的涼山“懸崖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不讓一個老鄉掉隊,同步奔康無疑是最大的民生。

  去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

  四川是全國扶貧攻堅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底尚有貧困人口750萬,特別是四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佔全省面積的76%以上。

  將脫貧攻堅確定為“頭等大事”,四川各級黨委政府“念茲在茲、唯此為大”。

  ——工作擺位之高,前所未有。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脫貧目標,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專題作出部署,以全會形式部署脫貧,開全國先河。

  ——組織力量之強,前所未有。建立省領導和省直部門定點聯繫貧困縣制度,統籌選派1.92萬名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5萬餘名幫扶幹部下沉貧困村,不脫貧不脫鉤。

  ——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1月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22個扶貧專項2018年度實施方案,這是我省連續三年印發,“3+10+N”政策組合拳越來越流暢。

  ——“繡花”功夫之深,前所未有。堅持以“六個精準”滴灌到人,“四大片區”一個一個出臺對策,隨著春季攻勢、夏季戰役、秋季攻堅、冬季衝刺,端出了一盤盤攻堅“硬菜”。

  一批批貧困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巴蜀大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3年到2016年,全省35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1.5%降至4.3%;2017年,全省108.5萬人口脫貧摘帽;2018年,我省明確再讓100萬人口走出貧困。

  著眼于48.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實現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和長治久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四川紮實推進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抓好藏區新居建設,實施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和“一村一幼”,藏區社會民生事業水準大幅提升,藏區人民的生活正發生著根本性歷史性變化。

  見證和推動這些巨大變化的,不僅是藏區同胞,還有那些可愛的援藏幹部。

  去年5月,我省啟動新一輪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在上一輪7市幫扶20縣的基礎上,擴展為9市幫扶32縣,新增一批援藏幹部深入藏區,參與藏區的發展。

  “身雖單,意卻堅。夙夜桑梓,無暇夢芳菲。明珠莫怪親不為。願為大愛,譜作漢藏情。”一位來自成都高新區的幹部,在援藏期間寫了這首詞,他已把德格縣當作第二故鄉。去年,全球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長隧道雀兒山隧道建成通車,曾經的“川藏第一險”,如今10多分鐘就可穿越,德格縣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脫貧攻堅補齊民生短板。如今,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在巴蜀大地上不斷延展,曾遭地震突襲的蘆山通過災後恢復重建滿懷信心地邁上“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新征程。目前,隨著省委全面部署和啟動“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在溫暖過冬的爐火映照下,九寨溝那驚艷的冬日雪景照向外界傳遞著訊息:我依然美麗,還將更加美麗。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實施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為抓手,持續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膳食,有護理,日間照料中心讓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孤單。2017年,四川建設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508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四川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越來越完善。

  黨的十九大作出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論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把握這一論斷改善民生,就是要在新時代適應人民的新需求,辦好民生實事,兜牢民生底線,讓老人更長壽、孩子更歡樂、青年人有更多機會。

  過去五年,四川經濟總量連跨兩個萬億元臺階,2017年突破3.6萬億元,同比增長8.1%。經濟發展使四川更有能力為每個人提供出彩的時代舞臺。

  做大經濟蛋糕的同時,如何切好民生蛋糕,考驗著決策層的執政智慧和民生情懷。

  四川的答案樸實而有力: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用一個個有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的民生工程,持續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省連年實施的民生工程及民生實事,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情暖巴蜀大地。

  2017年的民生賬本,暖意濃濃——看就業,全省城鎮新增就業98.87萬人,實現目標任務的123.59%,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8.63%,佔目標任務的113.63%;

  看教育,對801.46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免費提供作業本,為352.07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解決28萬名高海拔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取暖問題;

  看安居,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4.4萬戶,實現目標任務的151.1%,改造危舊房棚戶區25.33萬套,發放租賃住房補貼8.7萬戶;

  ……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改善民生,四川許多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僅在養老和醫療領域,在全國率先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實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統收統支的省級統籌制度,率先實行退役軍人養老保險關係省級統接統轉辦法,率先接受人社部全民參保登記工作評估並獲得通過,率先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

  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堅持群眾路線,暢通渠道聽民聲,為民辦實事的內容也在不斷調整,更加貼近百姓需求。

  去年,四川首次將農村電商發展納入20件民生實事,支援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支援電子商務脫貧奔康示範縣和電子商務産業發展示範縣建設,幫助農戶線上銷售特色産品,受到幹部和群眾交口稱讚。

  幾年來,我省大力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一系列高密度的財政投入,促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構建起全國戰線最長、數量最多、服務最廣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圖書館和紀念館免費開放、延時開放,讓四川人在家門口與豐富燦爛的人類文明成果近距離接觸。

  民生工程有“力度”,百姓幸福才有“溫度”。一年一年的民生工程,不僅積累起帶著溫暖的龐大數字,也讓一個個貧困群眾綻開幸福笑容。

  溫暖不斷接力。1月18日,省人社廳召開的2018年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傳出好消息,今年我省將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重點瞄準未參保人員實施精準擴面,著力提升全省參保覆蓋率,努力實現2020年法定人群全覆蓋。

  匯聚治蜀興川的磅薄力量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全社會呈現出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奮進態勢

  去年底,國內首部反映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電視劇《索瑪花開》在央視一套熱播。對於四川貧困村的群眾而言,電視劇所塑造的扶貧第一書記王敏、周林,其實就在身邊。

  和村裏人一起參加縣上的藏舞比賽,引入種植大棚蔬菜,90後小夥易鵬帶著母親一起到鄉城縣香巴拉鎮信溝村扶貧,當地傳為佳話;脫下戎裝,黃小軍等46名退伍軍人投身革命老區渠縣決戰脫貧攻堅的“沙場”,他們勇於吃苦、敢打硬仗,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讓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得到可感可知的具體實惠,還進一步築牢了黨的群眾基礎,黨民同心,匯聚起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磅薄力量。

  多解民生之憂,多謀民生之利,廣大黨員幹部帶頭帶動,是榜樣,也是示範。

  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黨支部書記姚慶英,將每人平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的村子帶富,每人平均純收入提高至超過3.3萬元。村民們説,姚慶英總能幫大家想得更多、看得更遠。

  感動於倒在援藏路上的德陽市人民醫院原院長范天勇的事跡,德陽市人民醫院繼續扛起援藏旗幟,深入阿壩縣、若爾蓋縣各鄉鎮,服務當地群眾,無怨無悔。

  享安居樂業之幸、政通人和之福,四川人民心懷感恩,謀發展,更自覺行動。

  “永遠跟黨走”——在感恩廣場5個鮮紅大字的照耀下,浴火重生的蘆山縣龍門鄉群眾追求幸福新生活,開客棧、養蛋雞、種蔬菜,“新龍門陣”不時擺出新內容。

  “鄉愁”美起來——邛崍市文君街道幸福巷一改往昔的臟亂差,背街小巷治理帶動了文化尋根行動,小巷居民認領花木盆栽,人人投身管護,爭創最美街巷。

  倉廩實而知禮節,越來越多從民生改善中受益的四川人點亮“小橘燈”,促和諧,發光發熱。

  市民在交通高峰期為救護車讓行的自覺行動,時常見諸報端;去年8月,60歲湖北老人徐復光突發疾病倒在成都寬窄巷子,危急時刻得到眾人救治的老徐,記住了暖心如許的“四川好人”;九寨溝發生地震,導遊和司機挺身而出組織遊客緊急避險,社會各界踴躍而有序地參與抗震救災……

  日子美、心氣順,激發擔當和作為。無論是黨員幹部、城鄉群眾,還是企業職工、創業者,他們在四川“兩個跨越”的歷史征程中,都在努力扮演著一個共同角色——“貢獻者”。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開啟了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新征程。藍圖繪就、使命如山,唯有初心不改、矢志奮鬥,方可不負時代、一往無前。切實擔負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9100萬四川各族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