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成都市民在青龍湖享受冬日暖陽下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活。 本報記者 吳傳明 攝
□本報記者 江蕓涵 王成棟 殷鵬
2017年底公佈的一張成績單令人關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中組部聯合公佈《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四川的生態保護指數排名全國第三。
這個“第三”的含金量非同一般:生態保護指數考核評定指標共分為10項,涉及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新增礦山恢復治理等,四川均得高分。
一個個數據,一抹抹綠色,標注砥礪奮進的五年。
堅定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戰略思想為統攬,四川鎖定天藍、地綠、水凈的奮鬥目標,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勇氣向污染宣戰,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策密度推動綠色轉型,一大批生態領域的沉疴頑疾得到清除,一系列困擾百姓生活的環境難題得以破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鋪展開來。
擔責——
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是歷史重托,是國家使命,是巴蜀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趁著冬季枯水期,放水後的觀音湖加快了生態修復、河道治理、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工作,遂寧市域水系持續打響“環境保衛戰”。
眼下,放眼全省,隨處是環保的戰場、攻堅的前線。
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是一片生態沃土。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是歷史重托,是國家使命,是巴蜀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路子,帶來環境問題和生態惡化,部分地方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甚至已接近極限。四川也沒能倖免。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美麗中國”成為發展的新目標。
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9100萬巴蜀兒女的共同願景。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效益,四川從“成長陣痛”中驚醒。
因為使命在肩。四川地處長江上游,森林廣袤、物種富集,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既關係到巴山蜀水的秀美風光和多彩人文,更關係到國家生態安全和長遠發展。
因為發展需要。“吃祖宗飯、斷子孫糧”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不僅不能帶來經濟高速增長,而且會引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得不償失。
因為百姓期待。人們普遍告別了“盼溫飽”“求生存”的時期,進入“促環保”“要生態”的階段,期盼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充分地享受綠色福利。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要求四川一定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好,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方美麗的土地,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總書記的指示,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密集推出——2013年5月,“實現偉大中國夢 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主題教育活動在全省推開,“美麗”是夢想的主色調之一。
2016年7月,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
2017年5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美好願景,“美麗”被放在首位: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抓手——
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加減法”,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改革法治“兩手抓”,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推動生産生活方式“綠色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超越和揚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引領社會各界形成新的發展觀、政績觀和新的生産生活方式。
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翻開嶄新一頁。
定策——
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1月15日,甘孜州色達縣的大風吹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拍拍身上的沙粒,附近的生態管護員們衝上康馬郎多草原的沙丘,重新清理沙障:“跟縣委縣政府簽了管護合同,身後就是自己的家,誰都不敢大意!”
生態環境是全民共有的財富,這是社會的共識。如何將共識上升為社會契約,轉化為剛性制度?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四川響亮作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以改革為抓手,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不斷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制度化,在於厘清重點、責任和界線——
厘清重點,關鍵是下好産權制度改革這個先手棋,實現權與責相統一。2016年,全省全面啟動完成自然資源資産確權登記,明確每一處不動産和自然生態空間的所有權、使用權;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啟動試點,短短一年內,劃入區所有的森林、草原、河流和土地均有了産權證……四川每一座山、每一棵樹,都有了自己的管護者。
厘清責任,關鍵是做好傳導政府壓力這篇大文章,實現責與為相結合。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省委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明確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倡導者、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2014年,率先開展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離任生態審計試點;2016年,全面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確立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2017年,明確黨政雙責,全面推進實施河長制……一次次加壓,一步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
厘清界線,關鍵是明確政府與市場的不同角色,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2014年四川啟動市場化治沙試點,允許市場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新一輪退耕還林;2016年,沉寂多年的碳排放交易再次開啟;同一年,資源有償使用及生態補償制度確立;2017年,鄉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改革推向縱深。
統計顯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農業水權交易試點啟動僅半年多,全省改革區的農業水價平均下降12-40元/畝。困擾四川多年的農業用水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頑疾有望根治。這,正是市場的魔力,也是市場的魅力。
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四川,需要壓實政府責任、用好市場手段,更需要法治護航。
生態的方圓,從立規開始。
立規,既要查缺補漏,也要與時俱進。2014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結束了四川野保“重動物,輕植物”的歷史;2015年,《四川省河道採砂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增加刑事處罰條款,結束了打擊非法採砂“只能罰款”的尷尬局面;2015年,《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實施,在地方層面上,首次明確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治理責任與獎懲機制……一部部地方法規的出爐,支撐起四川生態環境治理法治化的底氣。
執法必嚴,以法律的名義還生態以尊嚴。
這是一場動真碰硬的攻堅戰。2016年,首批“環保警察”在德陽上崗,自此環保執法不再是“無牙老虎”;2017年,21個市州環保法官全部就位,環保司法更為專業、精準。
這是一場旗幟鮮明的持久戰。2013年起,四川每年都發起旨在打擊涉林犯罪的專項執法行動。五年來,全省累計打擊各類非法採伐林木、偷盜獵野生動植物案件近5萬起。同一時間,千里川江之上,四川年年啟動非法採砂專項執法,數十個職能部門全程參與……
抓住重點,放眼全局;立足當下,謀劃長遠——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四川逐步搭建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
善為——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聚焦重點,補齊短板,立足長遠,堅決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
短短11天,困擾成都市龍泉驛區蘆溪河社區3組居民20餘年的磚廠徹底根除——當地按照“窯子倒、房子拆、土地退”的標準,將18家24門以下的磚瓦企業全面拆除,共兌現獎勵資金6048萬元。
雷霆萬鈞,高效整改,如此“超常規”動作,全省各地並不鮮見。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漸進過程。面對綠色大考,省委主動作為、科學謀劃,持續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全面提升環境品質,讓人居環境更加貼近自然生態。
注重問題導向,有的放矢——以解決當前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科學統籌、鐵腕治污,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拖了全省的後腿,誠懇接受批評。”去年7月,因省級環保督察發現問題整改進度較慢,資陽、甘孜、涼山三地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省政府約談。一個月後,瀘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因同樣原因被約談。
約談絕不走過場。省政府的三個“不允許”振聾發聵:絕對不允許做樣子,絕對不允許做表面文章,更不允許弄虛作假。截至2017年12月30日,省級督察發現的8924個各類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已超9成。
注重關鍵領域,攻堅破難——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雄偉壯麗的貢嘎山清晰可見。”去年成都收穫235個優良天,創下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以來的最好水準,越來越多的成都人樂於在微信朋友圈曬藍天。
守護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以最大力度破除污染沉疴。2016年底,首批432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542億元。去年底,第二批重大項目再度開工,總投資增至737億元……
重拳出擊,成效初顯。2017年全省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雙降”,優良天數同比上升,劣Ⅴ類水質、國控斷面、出川斷面水質目標超額完成,國家考核我省的所有環境品質指標全面完成。
青山就是美麗。2016年,四川啟動“全面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大力推進有山皆綠、重點補綠、身邊增綠。短短兩年,全省累計營造林面積超過2100萬畝,超出3個自貢市大小,森林覆蓋率超過38%。
注重長效機制,立足長遠——既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環境問題,又要打攻堅戰持久戰。
揮起考核“指揮棒”。四川加大環保主導力度,地方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中,環保指標權重已由2013年的8%逐步提高到13%。
打出政策“組合拳”。2016年,4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區)建立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2017年,新修訂的《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出臺,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對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責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堅決守護綠水青山,正變成一場人人參與的全民行動。
看變——
統籌推進生態、生活和生産三大轉變,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全省綠色發展新格局形成
沒修一座水電站,沒砍一根木頭,沒開一個礦。這是過去三年雅安市寶興縣交出的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同樣是在這三年,寶興縣GDP增速均超過10%,遠高於全國和全省同期。境內的夾金山等景區,接待遊客量和直接收入的年增幅均超過20%。連續多年,萬元GDP單位能耗降幅均超過10%。悄然間,以往以水電、木頭和石材為支柱産業的寶興,完成了動能轉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代的呼喚、責任的擔當,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更是面向未來的美好圖景。
處於決勝全面小康衝刺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雙加速時期的四川,該如何響應呼喚、擔當責任、勇於變革?
責任當前,四川領命前行。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戰略定力,把綠色發展新理念和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全省統籌推進生態、生活、生産三個轉變,不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新格局。
這是一場新舊動能的大轉換——從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開始,從政府決策入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落後産能淘汰,一手抓新業態、新産業培育。
看除舊。五年來,全省共淘汰化解鋼鐵過剩産能872萬噸,關停小煤礦753處、削減産能7129萬噸;至去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裝機佔比達8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43個百分點。
看布新。重點發力五大高端成長型産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去年,全省GDP比上年增長8.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2個百分點。增長的背後,是轉型迸發出的新動力:全省工業版圖中,五大高端成長型産業佔比提高1個百分點,七大優勢産業佔比提高3.6個百分點……新舊動能轉換蹄疾步穩。
這是一場群策群力的攻堅戰——從正視問題開始,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凝聚各方共識中,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匯聚綠色發展合力。
聽民意。從2016年開始,連續兩年,成都市長邀請網民喝茶座談,共商抗霾大計;去年,省環保廳廳長邀請19名網友代表座談,“拒絕套路,啥都能問”;隨後,中央環保督察組入川,舉報電話和郵箱向全省公開……一次次碰撞,一次次互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更精準、更有力。
解民憂。面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的環境問題,四川自我加壓,明確限時銷號。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結束後,“12369”環保熱線仍然開通,受理舉報,接受監督,力度不減。
這是一場綠色低碳的生活革命——從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再到綠色生活,綠色低碳正從四川人的內心渴望外化成行為自覺。
忽如一夜春風來,去年開始,共用單車和垃圾分類在蓉城快速鋪開。僅以垃圾分類為例,實施不到一年,全市垃圾分類覆蓋面已經超過53萬戶,生活垃圾簡單處理率驟減。這不僅是一本經濟賬,更是綠色文明的一個風向標。
這五年,四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愈發牢固,群眾生態獲得感日益增強。
這五年,四川經濟發展生機勃勃,新興産業動能十足,可持續發展勢頭強勁。
這五年,四川綠色風尚落地開花,低碳生活日益成為主流,美麗四川的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