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力供給側 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8-01-15 09:23:18 編輯:張林 點擊:

  本報記者李淼

  “‘四川造’牌子響,我們的紅苕在最洋氣的商場也能賣出肉價!”1月13日,剛從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購物中心“擺攤”歸來,遂寧永豐綠色五二四紅苕專合社負責人譚文欣喜地説。

  在剛剛結束的川貨新春大拜年北京站活動上,譚文帶去1.5噸紅苕,原本4天展期,不曾想一天半便以每公斤24元高價被搶購一空。不過癮的北京客商還一口氣簽下5萬公斤大單。

  紅苕的逆襲是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縮影。其背後,是四川農業精準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的轉型謀變探索。2013年5月23日來川視察,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寄予厚望;2017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更是殷殷囑託四川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不負總書記重托!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三農”考卷,四川奮力求解,不斷用農田巨變和改革實效精彩作答,不斷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不斷築牢四川推動鄉村振興再出發的前行基石。

  蹚實路

  聚焦“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重點任務,全力調結構提品質謀效益

  “味道直追泰米!”幾天前,我省發佈的第五屆“稻香杯”優質米評選結果刷新世人觀念。

  2017年,我省時隔11年重啟“稻香杯”評選,目的清晰:重塑川米形象。結果令人驚喜:1個品種得分超泰米,4個品種接近泰米,平均得分同樣直追泰米。

  自我變革同時,外援也來助力。去年底,200頭優秀“洋種豬”漂洋過海從加拿大“落戶”四川,拉開我省首次大規模引進種豬的大幕。這是我省借力“洋基因”加盟,重振川豬雄風的重要突破口。

  自古糧豬安天下。為紮緊“糧袋子”、提穩“菜籃子”,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保護區“兩區”劃定,全年糧食有望實現三連增;油菜籽産量躍居全國第一位,“四川造”濃香菜籽油近年異軍突起,佔據全國大半市場;畜牧業換上“種養迴圈”綠色發展新底色,川豬圖謀一改“以量取勝”老路——不僅關注保障安全,更聚焦産品品質提升。近年來,四川就是這樣不斷從供給側發力,為“自古糧豬安天下”這句俗語注入時代新內涵。

  穩糧興豬,只是四川農業“變臉”大戲的暖場。由大變強,省委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主線。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重點任務被重點強調。隨後,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十大行動方案出臺,聚力夯實補齊農産品加工壯大等重點和短板。十大行動隨後被細化分解為61個精準項目,制定細化方案,對接到縣、落地到村。

  全省上下緊緊圍繞“優、綠、特、強、新、實”六字訣,一手調優供給結構,一手提升供給品質,農業由大圖強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看結構調整,初步統計顯示,全省優質稻比例逾60%,優質晚熟柑橘佔比達30%,名優茶比例達57%,名特優水産品比重達28%。全國最大優質紅肉獼猴桃産區、最大冬春喜溫蔬菜生産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在川建成。20個糧改飼示範區帶動全省青貯玉米種植320余萬畝。

  看品質提升,全省“三品一標”農産品達4951個,穩居全國前列;蒙頂山茶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十大公用品牌,天府龍芽、四川泡菜等區域品牌和竹葉青、郫縣豆瓣等企業品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四川造”農産品招牌愈發閃亮。

  農村三産融合發展全面提速。我省將農業融合示範園區建設作為改革載體和平臺,建設70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融合示範園區,成功創建中國泡菜城等3個“國字號”現代農業産業園,總量全國第一,全省分級建成融合園區230個。我省出臺加強農産品品牌建設意見,組織首屆貧困地區優質品牌農産品推介活動,新建農産品初加工設施1200余座,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康養、文化、教育等新模式,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綜合經營性收入預計逾1300億元……

  市場是檢驗成效的最好注腳。去年11月,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滿載“成都造”獼猴桃驚艷荷蘭和法國;兩家四川農企悄然崛起,未來5年將生産全球近1/4魚子醬;依託“南南合作”平臺,“中烏農業合作産業園”落子非洲,烏干達總統兩度寫信感謝四川……

  鑄動力

  以改革破桎梏釋活力,引爆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聚變效應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破解時代命題,為農業由大圖強破桎梏、鑄動力,依然靠改革。

  “確權後全村承包地增長68%,相當於每戶增加流轉收入1700多元。”在蒼溪縣雲峰鎮響水村村支書雷衝看來,確權頒證不僅帶來真金白銀,更讓村民放心大膽流轉土地,然後安心外出再掙一份票子。

  在農業部新聞發佈會上,響水村被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介紹。其背後是一個讓人欣慰的事實——作為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全省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格局已基本形成。

  201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的新時期農村改革主攻方向,目的正是通過激活土地要素,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制度基礎。歷經3年推進,去年底,全省確權登記率估計達92.9%,耕地流轉率預計達36.7%,比2012年底提高16.3個百分點,“農業共營制”“小集中”“委託流轉”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遍地開花。崇州市通過引導農民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共營制,入股土地實現畝均增收260元以上。

  土地一經放活,適度規模經營加碼提速的同時,“誰來種地”問號不斷拉直。去年,我省在10個縣市區、3所農業院校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探索制度安排,推動新型農民職業化,培育未來現代農業發展主導力量。去年11月在大邑召開的全省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現場會釋放一個重要信號——我省將全面培育“種田CEO”大軍。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增至8.8萬家、4.4萬家、1萬家以上,鄉村振興引領能人不斷匯聚。

  “誰來服務”同樣精彩作答。去年,我省在66個縣開展政府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制定出臺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指導意見,為規模經營插上雙翅。仍然佔經營主體大頭的小農戶也不斷被帶上大生産、大市場的軌道。全省50多個縣級供銷社行動起來,託管及流轉耕地160余萬畝;四川省新型農民合作聯合社試點在羅江啟動,以年薪30萬全國海選2名CEO,小農戶自己選出帶頭人謀發展。

  聚焦人的同時,錢和地也被全面激活。財政資金由“直接投”變“間接引”,金融和社會資本向農業農村匯聚,貧困縣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擴大到88個縣;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已累計突破40億元;全省特色農險産品已逾60種,農産品價格指數保險、氣象指數保險、收入保險等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支援新産業新業態發展,各地按不低於省上下達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的8%單列;成都郫都區33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換來2.53億元發展資金;瀘縣簽訂宅基地退出拆除協議1.75萬份,走在全國前列。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省級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啟動,供銷社縣級社覆蓋率達90%,2017年全省首次評選重大農村改革任務年度推進示範縣市區……農業農村聚變效應不斷引爆,現代農業發展底火越燒越旺。

  原標題:發力供給側 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