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大關鍵詞看九寨溝重建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7-12-19 09:17:25 編輯:張林 點擊:

  

如何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如何增強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吸引力?

  12月8日,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對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作出部署。

  受損景點是人工治理還是自然修復?地質災害防治如何與景區恢復同步?“小九寨”能否變身“大九寨”?本報記者日前採訪了省發展改革委、省旅發委、省遺産辦、省林業廳、省國土廳等權威部門,對《決定》進行詳細的解讀。

  □本報記者 梁現瑞 魏馮

  關鍵詞生態優先

  對災區的水文、地質、生物多樣性等多維指標進行綜合判斷

  在五大重建任務中,科學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被放在首要位置。這樣的部署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省世界遺産管理辦公室主任李銳稱,這是出於九寨溝景區作為“自然資源寶地”角色的現實需要,也符合我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文明指導方針。

  為實現這一目標,省遺産辦在9月底就已啟動應急先導性保護行動,對災區的地質、水文情況進行監測勘探。

  如何修復?《決定》明確,堅持環境友好、影響最小原則,探索災後世界自然遺産地質、水文、景觀、生態等修復保護新技術新機制。

  “影響最小”的目標如何實現?李銳認為,一是建立更加全面的監測體系。“過去多以單一的地下水環境品質標準來監測受災情況,今後,我們將對災區的水文、地質、生物多樣性等多維指標進行綜合判斷。”

  二是建立針對災區建設活動的評估體系。對九寨溝境內已有或計劃開展的市政工程、企業活動進行技術評估,避免改變九寨溝生態環境。

  關鍵詞適度干預

  以“是否發生次生災害”作為選擇修複路徑的最終標準

  地震中,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等著名景點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損景點究竟該如何修復,各方觀點並不一致:自然修復過程漫長,且很難完全復原,最終仍是“殘缺美”;人工修復即便復原了外表,卻是“虛假的完整”。兩條路徑,如何選擇?

  針對上述爭議,《決定》明確,實行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最大程度恢復災區自然生態功能。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災區已將“是否發生次生災害”作為選擇修複路徑的最終標準。

  以諾日朗瀑布為例,地震時出現了裂縫,極有可能發生次生災害。如果採取人為干預措施進行修復,需調動大量鋼筋水泥,水泥漿等雜物難免沾留在地面上,影響景區美觀。而如果放任水從裂縫中流走,那麼瀑布終將消失,留下的將是“殘缺”,而非“殘缺美”。

  對此,專家組評估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僅修補瀑布裂縫,對受損部分進行“適度干預”。對於判斷不會再發生次生災害的地方,則選擇自然修復保持“殘缺美”,火花海就是其中一例。

  關鍵詞生命工程

  探索地質災害防治與景區自然環境相協調的治理模式

  《決定》明確,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生命工程。這一提法有何深意,又將如何實現?

  在省國土資源廳高級工程師柏永岩看來,一些省份在發生自然災害後,由於受地質災害影響較小,多在重建時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一般自然災害”處理。但四川是地質災害高發地,受災人數較多,將地質災害防治上升為“生命工程”,實際上是據省情施策,也是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貫徹。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處世界自然遺産地同時進行過地質災害防治和景區恢復。在保護一草一木的基礎上‘動土’,的確不是一件易事。”柏永岩説。

  為此,四川探索在構建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四大體系基礎上,堅持“景觀化”“生態化”兩大原則,探索一種地質災害防治與景區自然環境相協調的治理模式。

  從8月8日地震至今,省國土廳工作人員持續在受災地區定期檢測地質災害情況,為後續研究施策奠定基礎。

  關鍵詞串珠成鏈

  空間和産品雙重拓展,“小九寨”要變“大九寨”

  九寨溝景區空間狹窄,此前承擔服務功能的漳扎鎮常人滿為患,長期影響人們的旅遊體驗。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提升九寨溝旅遊業發展水準,《決定》提出大力推進大九寨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建設,不僅擴大空間層面,還從旅遊空間和旅遊産品上雙重拓展。

  省旅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九寨溝將形成“一核、兩中心、三軸線、多點聯動、整體提升”的格局,打造“1+4+4+N”大九寨風景旅遊體系:“1”是指九寨溝核心景區;第一個“4”即建設九寨溝周邊中查溝、神仙池、甘海子、九寨雲頂4大生態旅遊精品景區;第二個“4”指串聯周邊4縣若爾蓋綠色生態觀光旅遊區、紅原花湖河灣觀光旅遊區、松潘歷史文化旅遊區、平武民族特色觀光旅遊區周圍4大主題旅遊大景觀;“N”則是通過打造城鎮村莊、公路田野等各具特色的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在景區之間密布新線路、新産品,形成大九寨全領域的旅遊新格局。

  從“小九寨”到“大九寨”,從“遊九寨”到“品九寨”,實現這些轉變並非易事。在省旅發委相關負責人看來,難點之一是項目如何儘快落地,落地後如何活起來、如何進行有效監管。

  該負責人介紹,為大力推進大九寨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建設,不少新項目將相繼提出。如何調動市州及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共同參與項目建設,成為關鍵。“我們在今年召開的旅遊投融資大會中,推介了部分項目,現場投資方反應不錯,未來還看地方的響應。”

  難點之二是幫助當地接受新的發展理念。該負責人表示,此次重建,既要把硬體修好,也要重視軟體配套,借機促進九寨溝景區的轉型,力求培育一批旅遊服務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産品。

  關鍵詞綜合立體

  建立跨地區、多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交通是制約九寨溝發展的一大難題。《決定》提出,加快建設成都至蘭州(黃勝關)鐵路及汶川至馬爾康、綿陽至九寨溝高速公路,實施九黃機場改擴建工程,規劃建設通用航空機場,推進鐵路、高速公路與九寨溝景區的有效銜接,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以此來看,解決九寨溝的交通問題,已不僅停留于四川本身,而是要跨省、跨地區合作。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國家層面的協調支援。

  據介紹,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所涉及的推進鐵路、高速公路、較大型機場都已在國家規劃之中。

  “希望將實施時間提前到‘十三五’內,有助於災後恢復重建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省發展改革委接下來將儘快推進用地申請、環評等項目前期工作,並在國家資金保障的前提下,做好配套資金計劃。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規劃建設觀光小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