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繡花”功夫 “四好村”在巴蜀大地綻放
“現在做飯都用電,不燒柴,廚房乾淨整潔。”9月27日,瀘州市古藺縣永樂鎮麻柳灘村的一處新居裏,易地扶貧搬遷戶姜雲傑滿面笑容。住進這套75平方米的新房,他家自籌資金僅7500元。從山上搬下來,姜雲傑感受最深的是,“以前山路不好走,出門只能步行。現在是硬化路,騎著摩托車去哪兒都方便。”
從燒柴到用電,從步行到騎車,烏蒙山區一個農民家庭的變化,是我省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一個切片。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不落下一村一戶一人。這不僅是目標和承諾,更是全省上下矢志不渝的決心。
行動是決心最好的體現。統一籌劃、整體發力、頻出組合拳……從烏蒙腹地到秦巴老區,從大小涼山到巴蜀大地,通過“四好村”創建帶動、農民夜校啟智、啟動年度建卡戶免費體檢等,四川不斷翻飛“繡花針”,謀變脫貧攻堅致富路。
實幹結出碩果。2016年,全省21個市州、144個縣市區建成住房72552套,順利完成25萬人年度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出來,還要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我省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庭院經濟、旅遊觀光、現代農業……因村因戶因人施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多種方式促進搬遷群眾穩定脫貧。今年,33萬搬遷人口中,17.7萬人將發展特色農林業,7.87萬人將發展勞務經濟。
2016年9月起,我省開展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主要內容的“四好村”創建活動,不僅著眼當前變化,更蓄積長遠動力;不僅注重“表”的改善,更著力“裏”的嬗變。
“不僅住得好,風氣也好!”平昌縣駟馬鎮當先村村民徐遠峰説,以前村裏酒席風氣盛,最多的一年他吃了13次酒,送出4000多元。如今村裏倡導文明新風,今年他一次人情都沒送,節約的開支用於發家致富。
從13次到0次,是脫貧攻堅深入推進中,好習慣、好風氣不斷形成的一個縮影。3年前,位於大巴山區的當先村交通不變,無産無業,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如今,鄉親們不僅住上好房子,還發展起鄉村旅遊,每人平均年純收入破萬元。而更深刻的變化,是好習慣、好風氣的形成。移風易俗,村裏制定村規民約,“不濫辦酒席”成為重點內容。今年1月,當先村被評為省級“四好村”。
截至去年底,全省有1481個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四好村”。今年,我省將新創建省級“四好村”2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