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從“小米加步槍”到國産航空母艦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17-07-30 09:07:46 編輯:李詩溶 點擊:
  中新社北京7月29日電 題: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從“小米加步槍”到國産航空母艦

  中新社記者 李純 張子揚

  2017年4月26日,作為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升級換代的重要節點,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正式下水。

  那一天,身在北京的軍事專家杜文龍得知這一消息後,按耐不住自己激動,在筆電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中國第一艘國産航母下水,這個百年夢想在今天終於成為現實。”

  翻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發展史,從最初的“小米加步槍”,到如今開展航母編隊協同訓練,90年來,解放軍的“彈藥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亦折射出這支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困局”下的自我突破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以步槍、衝鋒槍、迫擊炮、野戰炮等以繳獲或接受的單兵武器裝備為主。雖品種“繁多”,卻陳舊落後、數量有限。

  “新中國成立後,鋻於當時國內工業基礎過於薄弱,中國國防事業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應急購買前蘇聯先進裝備,建立獨立的國防體系。”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此前撰文稱,上世紀50年代中國重工業建設起步時,中國軍工部門及時補上了機械化這一課。

  杜文龍注意到,從國慶5週年、10週年閱兵式便可看出,在前蘇聯的幫助下,當時中國國産新一代主戰裝備有了很大進步。

  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在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都不能獨立製造的背景下,站在那個需要“爭口氣”的時代端口,中國成功完成了“兩彈一星”項目,創造了世界上研製時間最短的跨越式發展奇跡。

  “自那一刻起,中國實現戰略打擊武器的升級換代和部署,成為解放軍綜合作戰能力快速發展的重要標誌。”杜文龍説。

  十一屆三中全會 武器裝備迎來“改革與開放”

  回顧中國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節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無疑將武器裝備發展送入了“快車道”,開始了“長期落後狀態下的追趕”。

  徐焰撰文指出,在引進國外先進軍工技術的同時,1979年,中國以向埃及出售殲-6戰機為開端,打開了國外軍售市場。“此時出口創匯獲得的收益解決了軍工企業的經費來源,又為武器研製提供了重要資金,形成了良性迴圈。”

  杜文龍至今記得,在國慶50週年、60週年閱兵式上,天安門上空飛過的殲-10、空警-500、殲-11等飛機,都是當時的最新型裝備。

  到了2015年9月3日的勝利日大閱兵,參閱的武器裝備均為國産現役主戰裝備,84%為首次亮相,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國防實力和國防科技的發展水準。

  “中國創造”,成為新形勢下解放軍武器裝備發展最好的時代注腳。

  變革時局下的裝備建設——“應時而變,順勢而為”

  2014年12月,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必須把裝備建設放在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來認識和籌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裝備建設戰略指導必須應時而變、順勢而為。

  在解放軍裝備學院原副院長劉建看來,“我們現在的兩大任務,一個是海上權益的維護,一個是反分裂,這就要求要把與這兩大任務相關的裝備需求弄清楚。”

  面對兩大任務,不少軍事專家認為,必須統籌各軍兵種裝備及各類裝備的發展,在填補體系空白、補齊短板弱項上找出破解之道,超前規劃佈局。

  而從公開報道來看,從海軍艦艇“下餃子”式的入列速度,到自主研發的“大飛機”運-20正式列裝部隊,中國軍隊武器裝備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無疑契合著“應時而變,順勢而為”的戰略構想。

  “最近我們看到裝備發展井噴好像有點司空見慣了。”杜文龍説,從最初的借用、繳獲,簡單的維護和保障,到引進國外先進武器裝備,再到現在“中國智造”的獨立創新。90年曆程,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發展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言及未來,杜文龍指出,武器裝備發展需要必然會與國家戰略要求一脈相承。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背景下,加快構建適應履行使命要求的裝備體系,將繪製出解放軍武器裝備發展轉型的輪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