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綠色發展 讓四川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17-07-10 09:19:58 編輯:張林 點擊:

 

  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

  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

  農戶“得票子”山上才能“長葉子”

  □本報記者 王成棟

  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夯實全省發展綠色本底,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點和難點是什麼?又該如何破解?近日,記者就此對話了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

  記者:與以往的國土綠化相比,大規模綠化全川有哪些不同?

  堯斯丹:歷次國土綠化都是消滅荒山荒坡增加綠色,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規模綠化全川更有針對性。針對性體現在城鄉一體綠化,體現在注重改善人居環境。

  過去,城鄉綠化佈局不均衡,生態供給不平衡。而在大規模綠化全川中,我們更注重打破城鄉界限、行政區劃限制,推動森林進城和公園下鄉。根據規劃,將在2020年前打造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城市內部,實施綠線管控等措施,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生態供給;城市周邊,推動荒山荒坡荒地綠化,打造環城公園綠地帶;城市之間,借助道路水系等綠化,打通生態聯繫。

  記者:如何管護這些綠化成果?

  堯斯丹:簡單來説,就是公益部分政府管、其餘部分由民間和市場造林主體管。

  首先是民間和市場造林。大規模綠化全川,最重要的創新之一就是“去行政化”。不搞一夜成林、突擊造林外,就要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結合集體林確權頒證、非林地上造林頒發“經濟林木(果)權證”,推行“誰造林、誰所有、誰管護”。

  政府層面,從去年開始,四川啟動從貧困戶中遴選生態護林員試點。這個崗位的設置,不僅解決了管護的問題,還能有效帶動脫貧。

  記者:在生態建設中,提及“脫貧”意味著什麼,又將怎麼做?

  堯斯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四川更具體。數據顯示,我省脫貧攻堅主戰場“四大片區”範圍內,現有森林面積1.91億畝,自然濕地2237萬畝,均超過全省總量的一半。所以,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轉化為農戶的“綠色銀行”。畢竟,讓農戶“得票子”,山上才能“長葉子”。

  今年,四川將在四方面發力。首先,擴大生態護林員政策成效。今年,四川再新增生態護林員崗位5000個,總數將達到3.6萬個。其次,抓好林業政策補助資金兌現。再者,創新林業生態建設機制,鼓勵和引導貧困戶抱團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最後,抓好林業生態資源利用,帶動周邊農民共用生態旅遊發展成果。

  示範引領帶頭節能

  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郭春英:

  公共機構要做節能“領跑者”

  □本報記者 鐘振宇

  今年6月“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之際,我省向廣大公共機構和幹部職工發出了《節能有我 綠色共用》倡議書。而公共機構節能又該如何發力?記者就此對話了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郭春英。

  記者:我省公共機構用能情況在全省處於什麼水準,如何認識其在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的作用?

  郭春英:公共機構能耗在全社會能耗總量中佔比不高,我省僅為4%左右,但公共機構帶頭節能,對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節能氛圍,具有積極的引領和示範作用。特別是公務人員良好的節能習慣,有很強的“政風帶民風”效應。據統計,四川共有6萬多家公共機構,包括機關、學校、醫院等,每個公職人員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尤其是校園“大手牽小手”的輻射效應突出。

  記者:實現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描繪的美麗藍圖,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有哪些新謀劃?

  郭春英: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經國家考評,我省“十二五”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名列全國前茅。

  特別是近年來,省政府將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納入對省直部門和市(州)政府目標績效考核範疇,出臺了《四川省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十三五”規劃》,決定以開展綠色建築行動、綠色辦公行動、綠色出行行動、綠色食堂行動、綠色資訊行動、綠色文化行動等“六大綠色行動”為載體,以實施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創建工程、可再生能源推廣工程、節地節水工程、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能源計量統計完備工程、能效提升工程、能效“領跑者”創建工程等“七大重點工程”為抓手,紮實抓好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省公共機構每人平均能耗、單位建築面積能耗、每人平均水耗分別比2015年下降12%、10%、15%。

  記者:現階段,我省公共機構節能潛力主要在技術節能領域,但面臨技改資金缺口,將如何創新突破?

  郭春英:當前,全省各級公共機構踐行低碳節能的熱情很高,但節能資金緊缺,籌資渠道單一,導致一些節能技改項目難以落地,用能總量下降難度較大。為此,我們嘗試採取市場化方式實施節能改造,成都、南充等地的部分公共機構,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節能效果。這種財政零投入、少投入,並與節能服務機構分享節能效益的方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