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非遺節盛大開幕 1100項非遺“烹制”文化盛宴

來源:華西都市報 時間:2017-06-11 08:43:56 編輯:張林 點擊:

  6月10日,備受矚目的第六屆國際非遺節在成都盛大開幕。隆重的開幕式、燒腦的國際論壇、傳統的表演藝術和民間節氣展演、國際非遺大展、非遺競技成果展、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和主題分會場活動、非遺傳播推廣等7大主體活動和9大分會場活動精彩紛呈。未來9天,來自全世界的1100多項非遺項目匯聚國際非遺博覽園,一起“烹飪”出一場歷史與文化的饕餮盛宴。

  沒有樂譜的天籟之音

  成都的蜀派古琴,阿壩的安多彈唱藏族祝福歌,甘孜的康定溜溜調,涼山的阿都高腔,嘉陵江的號子喊出了千年的追求,羌族多聲部為出征的將士壯行,倉山大樂震天下,黃絲螞螞有名堂。一場音樂會都未必能窮盡的四川天籟之音,在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的一場展覽中,奏響了華麗的樂章。

  為了籌備這場《天籟之音——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聲音檔案視聽展》四川省非遺保護中心、四川廣播電臺岷江音樂臺聯袂組成的專家採訪組歷時兩年,行程一萬五千公里,採訪了2000多位非遺傳承人,搶救性發掘、記錄了60個小時的音頻資料。

  在展覽現場,市民參觀了對這些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圖文介紹之後,還能觀看高清採訪視頻,或者掃描二維碼、戴上耳機聆聽原聲再現。喜歡音樂的朋友,當然不能錯過傳承人在活態展示區現場獻唱。這場原生態的音樂會直播通過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官微等多個平臺全網推送之後,超過26萬人線上圍觀,眾多網友異口同聲地留言表示“震撼”。

  流傳于彝族地區的“阿惹妞”(我的幺表妹),既是一部表達愛情的長篇史詩,又是彝族青年男女互訴愛慕的情歌。來自涼山州雷波縣的楊軍幾、商樹芳是一對表兄妹組合,他們用彝族語言演唱了一曲《阿惹妞》,清澈嘹亮的嗓音引得觀眾連連叫好。有趣的是,這首歌曲沒有歌詞、也沒有樂譜,他們從祖輩口口相傳至今,特別是在山上放羊、喚羊回家,練就了一副好嗓音。

  樹皮上繪畫做成衣服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提到土耳其,大家首先會聯想到品種繁多的地毯。本屆非遺節上,土耳其著名的地毯編織藝術家ArzuTutuncu來到成都,展示家族世代傳承的地毯的製作工藝。一位土耳其婦女現場在紡織機上操作演示。這次來到成都,他們帶來最為精緻的地毯足有6平米大小,是兩個紡織工人歷時兩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標價18萬元。

  本屆非遺節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首次舉辦的“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組委會邀請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土耳其、泰國、日本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項目參展,土耳其的地毯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非洲館裏,烏干達的樹皮畫讓觀眾駐足欣賞。年過五旬的卡吉姆從小跟著叔叔學習,從事樹皮畫已有30多年了。他身著樹皮畫製成的外套,用流利的英語介紹,樹皮畫所用的樹木是當地的特産,其他國家的樹皮都不具備這種韌性。從採集樹皮、碾壓、暴曬、蒸煮、再暴曬,到在樹皮上作畫,需要十幾道工序,至少耗時兩年。

  74位非遺傳承人現場競技

  傳承人群的能力培養和隊伍建設是傳統工藝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非遺的後繼人才傳承,一直是眾人關心的焦點之一。本屆非遺節上的亮點之一,就是首次設置了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板塊,“傳統武術”“傳統工藝”“傳統民歌”“龍舟競技”四個類別的非遺項目同臺競技。當天上午,來自山西、陜西、山東、上海、河北、河南、江蘇、廣東等16個省市的74位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在傳統織造技藝、面塑、糖塑、木板年畫四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激烈PK。

  非遺節中首次單獨設置的“競技”板塊,體現了新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理念。非遺項目和非遺技藝無高下之分,“競技”僅僅是一種表現技巧和交流方式,組委會通過弱化比賽賽制、淡化比賽結果、創新互動交流,設立多元化獎項等舉措,使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競技活動成為非遺節會中最富觀賞性、體驗性和趣味性的亮點活動之一。

  真人模特時裝秀扯眼球

  織繡印染一直是備受人們喜愛的中國傳統工藝,其現代傳承和在現實生産生活中的實際生活運用,也較為廣泛。開幕這天,一場時裝走秀吸引了大批市民圍觀。在“中國傳統工藝服裝設計展”板塊,來自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十幾位在校學生,演繹了十多套帶有多種中國傳統工藝元素的精美服裝。風格各異的服裝,風情款款的走秀,在優美動人的《琵琶語》配樂聲中,身材高挑的模特們收穫了大批粉絲。

  據了解到,2015年起,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旨在幫助傳統工藝的持有者、從業者獲得大學教學和學術資源支援,提高其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文化部支援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高校、企業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集中地,與當地傳承人、企業和行業組織合作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産品品質,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銷售市場,培養傳承人群。

  在此背景下,本次非遺節首次設立“中國傳統工藝設計暨研培計劃成果展”,總結2015年至2016年研培計劃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將過程中涌現的優秀作品集中向公眾展現。在每一個展區會有一位傳承人進行傳統技藝的現場展示,織繡印染類的服飾則選擇通過真人模特服裝秀的形式呈現。

  民間文藝寫成4.5億字書稿

  在非遺節展覽現場,一套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的大型圖書的展出,擺滿了高高大大一面墻,令人震撼。

  來自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相關負責人汪強,在現場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的目標是記錄中國民間文藝的全貌。

  由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文藝家協會,發起編纂,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組織出版。

  該書按照行政區劃立卷,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10卷,目前已出版共計298卷、395冊,約4.5億字,被譽為一道“文化長城”。共分《中國民間歌曲整合》、《中國戲曲音樂整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中國曲藝音樂整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故事整合》、《中國歌謠整合》、《中國諺語整合》、《中國曲藝志》十個門類。

  將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幾萬文化工作者參與奮力搶救、整理、編纂,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藝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搶救,系統收集和保存了我國各地各民族民間優秀文學藝術遺産。這套書編纂工程,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這套書尚未完全編纂結束。”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傑曾潔攝影陳羽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