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探極——寫在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出征之際
中國網記者 楊佳 攝影報道
俗話説,“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出征南極前,房吉闖連續做了一個月的夢,都是關於那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那些日子裏,他身體裏充滿了腎上腺激素。
10月31日,兩條紅色巨龍停靠在珠江口的國際遊輪母港,等待第41次出征南極考察的指令。
兩船一前一後停靠。“雪龍”號船身更大更長,船身較明顯的標誌就是一個巨大的球形船載遙感數據接收處理系統。
“雪龍”號于1994年開始執行中國的南極考察任務。“雪龍2”號交付于2019年,是我國自主建造的第四代極地科考破冰船,技術水準更先進。從破冰能力上講,它能達到1.5米破冰和0.2米的雪,比“雪龍”號多0.5米。
“雪龍2”號船頭和船尾都有較厚的鋼板,保證了它破冰雪的能力。另外,“雪龍”號採用燃油發動機驅動,而“雪龍2”號是電驅,燃油發動機發電。
房吉闖告訴記者,“雪龍”號上的空間更大,包括甲板和船員的房間。
他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工作,職責是規劃與重大項目管理,曾參加過第38次和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其中一次乘坐“雪龍”號,另一次在“雪龍2”號。兩次考察下來,他對這兩艘船的情況瞭如指掌。
資料顯示,“雪龍”號總長167米,寬22.6米,排水量2.1萬噸。“雪龍2”號總長122.5米,船寬22.3米,排水量1.4萬噸。
可能大家對數據沒有概念。我們從另一角度解釋一下,“雪龍2”號有10層樓高,甲板以上有6層,以下4層。
“雪龍2”號的續航能力為2萬海裏,這個數字接近地球的周長21600海裏(約4萬公里)。也就是説,“雪龍2”號一次出海不間斷航行大約可繞行地球一圈。
在茫茫的大洋中,甲板就是船員們日常散步、鍛鍊的場所,船艙內的房間就是科考隊員生活起居的活動空間。在船上,每一寸空間都顯得格外珍貴。
深藍色的海水,淡藍色的浮冰,紅色的雪龍號。
房吉闖記得,在船上遠望企鵝的場景。數量成千上萬,它們在陸地上行動笨拙,在海裏卻能像魚一般躍出水面,給人印象深刻的是濃烈的氣味,即便是在船上也能聞得到。
房吉闖負責帶著記者參觀“雙龍”。
尾甲板作業區,我們一般做魚類調查、資源調查。我們從這裡放網,捕魚撈蝦。他指了指船尾説,這些集裝箱裏裝滿了網具。
向前,這裡是中甲板作業區。這是一個採水裝置,它有24根管道,通過纜繩投放到海底最深處。通過導電率、深度、溫度等探測儀,測量不同水層的水質變化。記錄諸如化學元素、葉綠素、各種生物含量等資訊,來做實(試)驗。
房吉闖介紹説,通常我們會打開側門,通過軌道將設備推到船體外面,從側舷將設備放入大洋中。
這個是月池,在極地作業時,經常會遇到惡劣的環境,在海冰密集區,大風大浪吹動海冰與船體摩擦碰撞,極易割斷調查設備上的纜繩。這時月池就要發揮作用了,這是船身上的一個豎井,從甲板直通大洋,可以將設備從船體內部直接放入海底,減少風浪和海冰對調查作業的干擾。
下潛裝置,從水下向上看,光在船底的圓洞形成一個“白月亮”,故被稱作“月池”。
沿著船艙向前再右轉,這裡是實(試)驗區。
我們在尾甲板和中甲板採集的樣品,拿到這個實驗室來做實(試)驗。
看著眼前乾淨整潔的一個個實驗臺。房吉闖告訴記者,等到作業時,整個臺面上全是各種儀器。他指著眼前的通風櫥、清潔操作臺説,很多陸地上的實驗室都很少能達到這種級別。他強調,“雪龍2”號的科考能力是非常強的。
船上的一切很容易將他帶回那些時光。
南半球的夏季時,南極的溫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寒冷,大概零度的樣子。
那裏也並非生命的禁區,除了企鵝,還有偶爾浮出水面的鯨魚和盤旋在船尾的信天翁,偶爾在浮冰上還能看到海豹的身影……
與實驗區對著的是物理實驗室,又叫幹實驗室。這裡不涉及樣品,船上所有走航設備、自動觀測設備都整合在這裡控制。這裡可以控制船上任意設備的關停和數據採集。
有時,科考隊的會議也在這裡進行。這裡的三塊螢幕,可以接入船上所有觀測設備的數據。
下船、再登船。房吉闖帶記者登上了“雪龍”號,在船尾甲板上停放著一架卡-32直升機。
他告訴記者,考察隊共有三架飛機,其中一架固定翼飛機,兩架直升機。這架卡-32運載能力強,能到達5噸,但抗風能力較弱,主要承擔貨運運輸工作;另一架直升機抗風能力強,但運載能力較弱,主要承擔人員運輸工作。
房吉闖透露,此次考察還攜帶了兩架國産直升機AC311和AC312型,考察中將測試兩型直升機在南極氣候條件下的性能。
在“雪龍”號上兜兜轉轉,記者再次見到了吳師傅,他剛剛結束北極考察任務歸來。
記者上次見到他是今年四月,雪龍號剛剛結束第40次南極科考,抵達青島。那時,我們品嘗了他的廚藝,聽他講了南北極見聞。
我們約定,等這次回來,再聽他講講在考察路上的新故事。
今年是南極科考第40年。11月1日,第41次南極考察隊從廣州啟航,續寫南極科考的中國故事。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