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圖 片>

【橋見中國】古文化街來場Citywalk 感受海河岸邊的“老城津韻”

2023-10-24 10:17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天津古文化街地處三岔口一帶,原稱“宮南、宮北大街”,最初是以區域內的天后宮為方位確定的。這裡早在1404年天津設衛之前,便已經成為文化、宗教和商貿的聚集地,素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之説。1985年,天津市政府對“宮南、宮北大街”建築進行整修,1986年元月開街,1989年更名為古文化街。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23年3月被確定為“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圖為天津古文化街入口處匾額。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古文化街內的戲樓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戲劇演出場所,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986年重新復原。戲樓為木結構樓臺式建築,當年是天津百姓為了答謝天后娘娘而專門建造的一個民間活動場所。圖為市民在戲樓前觀看民俗演出。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通慶裏是目前天津市規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築群,位於古文化街東北側,始建於民國2年(1913年)。據傳這裡曾是一大銀號,後改為居民住房。通慶裏的建築蘊藏著較強的津味,並在徽式建築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西洋建築的特點。圖為古文化街通慶裏。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通慶裏內吸引大批遊客遊覽。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通慶裏街道兩側的磚雕裝飾。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天津一絕“泥人張”是由天津藝人張明山于19世紀中葉創造的彩繪泥塑藝術品,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準,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風格。所塑作品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圖為古文化街內泥人張世家店面。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泥人張世家店面內展示了許多極具藝術價值的泥塑珍品。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泥人張”彩塑創始人張明山于1860年親手製作的《清代藝人像》。該作品是為數不多的以真人為對象創作的泥塑作品。塑造的老先生為天津著名工藝名家,是張明山先生的好友。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2012年作為國禮贈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孔子像(複製品)。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楊柳青木版年畫為天津市民間傳統美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據傳約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至清雍、乾至光緒初期為鼎盛期。圖為店內展示的楊柳青年畫作品。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其佔總銷量一半以上,備受群眾喜愛。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海河繪》是天津楊柳青畫社年輕一代傳承人,運用楊柳青年畫的獨特色彩表達方式和造型原則繪製的年畫長卷。作品起自天津的搖籃——三岔河口,止于入海口——天津港,重點刻畫海河上具有代表性的18座姿態各異的橋、著名地標景觀、古今洋樓、港口工業風貌等天津著名景點,展現了天津城市的美麗風光和無限活力。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取自清代楊柳青年畫中仕女形象製作的文創筆電,該形象已成為楊柳青年畫的註冊商標。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古文化街內的楊光相聲社,是由楊議及其父親楊少華創立。楊光相聲社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讓老百姓聽得起相聲”為要旨。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遊客在古文化街內可以品嘗到各種美食。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責任編輯:鄭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