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東(左三)與工程技術人員在大窩凼施工現場檢查施工進展(2014年12月1日攝)。新華社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一位外國天文雜誌的記者採訪他,他竟然給對方講起了美學。
“天眼”總工藝師王啟明説,科學要求精度,精度越高性能越好;可對工程建設來説,精度提高一點,施工難度可能成倍增加。南仁東要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外人送他的天才“帽子”,南仁東敬謝不敏。他有一次跟張蜀新説:“你以為我是天生什麼都懂嗎?其實我每天都在學。”的確,在張蜀新記憶裏,南仁東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每天都在琢磨各種事情。
2010年,因為索網的疲勞問題,“天眼”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風險。65歲的南仁東寢食不安,天天在現場與技術人員溝通。工藝、材料,“天眼”的要求是現有國家標準的20倍以上,哪有現成技術可以依賴。南仁東親自上陣,日夜奮戰,700多天,經歷近百次失敗,方才化險為夷。
因為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